其他

国王就是这片土地上的法律

2017-09-05 林佩谕 世界说


世 界 说

林 佩 谕

发自 台北


“是不是只要是国王的消息你们都会放头版啊?”

 

“对啊。记住,你可是在一个王国。国王,就是这块土地上的法律。”《约旦时报》内政版资深编辑R这么回答我。

 

那是我在《约旦时报》实习的第三天。接下来的两个月,我渐渐懂了。

 

在这个在阿拉伯国家中较亲西方的王国,唯一一家英文日报看似拥有某种程度上的新闻自主,但字里行间依旧存在隐形红线。许多报道中的眉角,反应了这些属于阿拉伯世界的敏感。

 

约旦时报(林佩谕摄)

 

约旦时报自1975年起由约旦新闻基金会(Jordan Press Foundation)发行。虽然其网站仅描述该基金会是“一个在安曼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但该基金会有55%以上的股份来自国有的社会保障投资基金(Social Security Investment Fund)。

 

约旦时报总共16页,第一页头版,接续是内政、中东、国际、社论、经济、生活、体育等版面。

 

实习的头两个礼拜,我跟著编辑R学着改文章,我发现新闻里对于约旦皇室的报道,总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形象正面、有力、完美。

 

约旦国王在2013年世界经济论坛发言(图源:世界经济论坛 CC BY-SA 2.0)

 

内政版最明显的版面,通常是约旦国王阿布杜拉二世的最新动态,例如:今日跟伊拉克总统会谈两国关系的深化,明日会面耶路撒冷某部门代表,重申约旦对巴勒斯坦同胞的支持,并呼吁特朗普慎重考虑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的提议。然后,通常会放上一张国王穿着黑色西装与各国政要握手的合照。

 

皇后拉尼亚(Rania)的新闻也十分抢眼,镜头下的皇后,永远美丽、智慧、且亲民。上午皇后在社群软件Instagram上发出的贴文,通常就是傍晚我进办公室看到的新闻标题和配图,内容经常是皇后为妇女、儿童、教育等议题发声,或是去某个基金会关心小孩等 。

 

拉尼亚现年47岁,平民出身,十多年前嫁给当时的约旦王子,于1999年成为约旦皇后,在阿拉伯世界中人气很高,有360万Instagram粉丝,推特的追踪人数更高达774万。约旦总人口数也才7百多万。

 

约旦皇后的Instagram帐号

 

诚如编辑R所说,这是一个君主与其皇室拥有政治实权的国家,以皇室为尊的新闻导向无可避免,但编辑的取舍过程,却也有所坚持。

 

在一则有关约旦首都安曼高级饭店开幕的新闻中,有一段写到饭店的负责人将开设这家饭店的成功归功于 “伟大的阿布杜拉国王勇于建设安曼城”,整段都在叙述国王得政。

 

这样的字句与文章比例,让我不禁皱起眉头,在旁边写下 “中立?!”,拿给R。

 

R看了随即说,已经改掉这段,只把饭店开张时间、地点等事实留下。他说:“这不是软文,新闻不是广告。”他没有明说我圈起的那段如何,但经过他的修改,受访者口中的歌功颂德已消失无踪。

 

那条隐形的言论红线,划分的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新闻中立与皇室塑造之间的界线,总是暧昧不明,一切取决于编辑们心中的那把尺。

 

这把尺其实也反映着当前约旦的政治情势给予媒体多少拿捏空间,以及媒体人本身对于新闻专业与独立性的坚持。

 

写作指南里的“政治正确”

 

我在实习开始前就收到了一份写作风格指南,在其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内容,处处充满玄机。

 

以色列跟众阿拉伯国家的冲突,从20世纪二战以后5场阿以战争,到21世纪阿以冲突与巴勒斯坦独立问题,仍然未解,阿拉伯媒体的用字也一起跟着“剑指以色列”。

 

写作指南洋洋洒洒的列了好几项以色列与阿拉伯地名的对照,要求把以色列地名都改成阿拉伯的版本。

 

例如:进出以色列与约旦边境的陆路关口之一,约旦人称为胡笙国王大桥(King Hussein Bridge),以色列叫做阿伦比大桥(Allenby Bridge)。位于耶路撒冷著名的伊斯兰圣地圣殿山(Temple Mount),若遵从阿拉伯人的称呼,应该采用 “Al Haram Al Sharif” 。

 

伊斯兰圣地圣殿山(林佩谕摄)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间的高墙(图源:Justin McIntosh CC BY 2.0)

 

还不只如此,在处理巴以冲突的新闻用字时,以色列建造、用以占领巴勒斯坦地区的墙必须称为 “隔离墙(separation wall)” 而非 “安全围栏 (security fence)” ;须用 “战士(fighters)” 称呼巴勒斯坦武装/反抗团体,而不说武装分子(militants)、恐怖分子;当提到以色列在加萨的战事,请使用以色列对加萨的“侵略”或“战争”等词汇,避免描述成跟哈玛斯(一个巴勒斯坦武装组织)之间的战争。

 

除非是在引句里,不然请避免使用 “六日战争”,要称呼其为1967年阿以战争。 以色列在该场战争中仅花六天就攻下阿拉伯联军,这么写,也许是欲淡化这项阿拉伯国家的 “耻辱” 吧。

 

这些的词汇替换指南,反映约旦拥护巴勒斯坦、视以色列为阿拉伯诸国公敌的政治立场。支持我们被以色列蹂躏已久的、水深火热的巴勒斯坦同胞,就是这个王国内外尊崇的政治正确。

 

然而,在错综复杂的中东世界,阿拉伯国家自然不只一个敌人。

 

“请使用阿拉伯湾,而不是波斯湾”,该海域的邻国有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以阿拉伯湾来称呼,自然是符合阿拉伯世界的意识形态了。波斯跟咱们阿拉伯可不一样,对吧?

 

地理名称成为各国政治权力相互较劲的场域,阿拉伯世界与东亚诸国,皆如是。

 

改稿抹去西方价值观


约旦时报的新闻,有些是自家记者跑的,也有一大部分来自美联、法新、路透等西方通讯社。

 

编辑组的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到了校稿组,工作内容就是在报纸送印前,确认用字遣词、标点符号、图片注释、时间日期等细节 。

 

还记得前阵子菲律宾南部宣布戒严, 连两天国际版的稿子都有菲律宾,新闻除了着重在民答那峨岛情势不稳之外,也着墨了不少达依许(Daesh)在东南亚势力的扩张,并谈了点印尼。 


对,是达依许,不是伊斯兰国,进校稿组的第一天,校稿组主管提醒我的唯一一点就是:“我们不用ISIS,或是IS,或是Islamic State,记得通通都改Daesh。”

 

BBC写过一篇报导讲解IS、ISIS、ISIL跟Daesh这些用词的渊源, Daesh是该组织阿拉伯文名al-Dawla al-Islamiya fil Iraq wa al-Sham取各单字首字母而成的缩写,跟阿拉伯文动词中的“践踏”发音相似,所以使用Daesh对该组织有贬义的意味在里头。另一个较常听到的说法就是,这个组织的残忍行径,既不伊斯兰,也绝非一个国家。

 

那阵子,把ISIS改成Daesh,是我拿到国际版新闻的时候,最常做的反射动作。

 

我也校对过几篇约旦当地新闻。有一次在处理跟以色列有关的新闻时,编辑S看了我改的稿子,拿起红笔把一处划了起来,他说:“我们不会用以色列安全部队(Israeli security forces),只要用部队(forces)或军队(army)来形容以色列就好。”

 

“安全”两字的缺席,表达了这篇新闻将以色列视为敌人的政治立场,字词的变动,完美的将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的价值观删除,从而转换成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正确──以色列就是我们的敌人。

 

游走在意识形态的交界


游走在各种意识形态的交界处,是这份工作最有趣的地方。在新闻编辑与校对的过程中,见证一连串的价值取舍,无论是新闻中立与皇室为尊的比例拿捏、以巴冲突用字遣词中的阿拉伯政治正确、抑或从恐怖组织的各式名称,看见西方世界与阿拉伯价值观的置换取代,第一线的观察这些流淌在新闻中的意识形态被改变的模样,并寻思每一个微小更动背后的政治、文化、社会、与时代意义 。

 

新闻之于我,从来就不是中立的,报与不报,以及报道本身的各式细节,都呈现出观点。一份16页的报纸,字里行间,更蕴含各个国家民族与文化体系的价值观竞逐。我想,这是一个来自东亚文化圈的实习生,所能体会到与当地媒体人最不一样的地方吧。

 

△ 约旦时报办公室外观(林佩谕摄)

 

后阿拉伯之春时代的约旦社会,是逐渐进步,也是踌躇不前的。它阻止歌词中常触及时政批判、同性恋等敏感议题的黎巴嫩摇滚流行乐团Mashrou’ Leila来约旦的巡回演出,却也在许多人的努力下,通过废除刑法308条“嫁给强奸犯”的争议法案。

 

在区域外交方面,这个王国是坚强刚硬,也是柔软温暖的,它呼吁各界正视巴勒斯坦处境,也建设好几个难民营,帮助境内因7年前爆发的内战逃来约旦的120多万叙利亚人民。

 

这些是我在新闻编辑室中,看见的约旦。跨越语言与文化体系的个体,走进与自己生活背景迥异的新闻世界,我因而更了解这个大时代下约旦人所坚信的政治价值,与身处复杂的中东世界,踌躇与坚毅并存。


END


 责任编辑 | 余佩桦 

运营编辑 | 谢灵子

版面编辑 | 徐   典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