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淼:现代诗门槛很高的!高于科幻。

2016-01-29 小世儿 世界说
小世儿的讲座笔记
世界说
北京时间2016年1月24日周日晚9点,世界说在微信群直播了李淼老师的在线讲座,以下内容根据小世儿的讲座笔记整理。
嘉宾介绍李淼,1962年出生,2013年加盟中山大学,现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天体物理学专家,诗人。著有《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三体>中的物理学》等。更多动态关注公众号【淼叔】(miaoshujiadao) 。

李兆欣,短篇双语平台“彗星科幻”的创始人,科幻评论作者、科幻翻译者,《美国年度最佳科幻小说集》译者,从事点上行业技术管理工作,在全世界发掘自己欣赏的小说。更多动态关注公众号【彗星科幻】(SFComet)。

 

石航,职业同声传译,巴黎高等翻译学院口译学讲师,自由撰稿人,科幻深度爱好者。



1
主题演讲:我眼中的中美科幻


大家好,我是李淼。谢谢安替的邀请。我今天跟大家聊聊中美科幻。


我开始文学创作比较晚,但是文学创作的基因总是在我身上,我觉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是在一个人的基因里的。我78年上大学,77年才恢复高考,所以在此之前我们有大把的时间阅读小说、诗歌,我就爱上了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从中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写作。


后来高考,那个时代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我就学了理科。但是也因为要集中精力学物理,大学的时候就放弃了写作。一直到1999年回国。我那时候已经37岁了,互联网在国内兴起,我也跟着凑热闹,开始在中文BBS上潜水,潜水久了,看到很多话题心里痒痒就不由得开始灌水。越灌水我对自己的文学要求就越高了。一开始是写科普的东西,真正的文学创作应该是8年前开始的。八年前我开始写文学,特别是写诗。


文学创作对我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的生活不仅仅是工作,而是对另外一种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生活方式。而物理学的学习对文学创作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好像我们今天我写的歌,你听到这首歌的歌词,其实里面有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当我在做研究,我是理性的,当我在写诗,我是感性的,当我写专栏的时候是理性加感性的。但即便是最感性的诗歌、爱情,依然会将理性的东西融入进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难找到踪迹的。


我喜欢小说,喜欢各种类型的小说,传统的严肃小说、爱情小说比如亦舒,渡边淳一;科幻小说也是一种类型。科幻小说的魅力在于对未来给出了很多可能性,科幻小说的功能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文学,而是有更重要的社会性。由于科幻小说是建立在一定科学基础上的幻想,它会告诉读者未来有哪些可能,而这些可能有可能会到来。比如克拉克,他本身是科学家,是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他把自己的科学研究和设想用在科幻文学创作上,后来这些设想也都实现了。还有一些可能性是需要我们要去预防的,如外星人入境,比如环境破坏等等。



图注:阿瑟·克拉克 ,英国及斯里兰卡著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以及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科幻小说会启发人去想象,小说中充满想象力。所以很多人是看科幻小说爱上科学的。我自己也是这样,因为看了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环游地球八十天》,也影响了我自己后来从事科学事业。


好多人以为,科幻小说必须要具备理工科特别是物理学科背景才能写,其实不是的。我接触到的科幻小说作家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的是理科,比如克拉克,有的是工程师比如大刘(《三体》的作者),还有纯文科生也写出了很好的科幻小说,比如凡尔纳,他是学法律出身的,原本他也是打算毕业后当律师的,后因为偶然结识著名文学家大仲马,在后者的鼓励下,转而走向文学创作之路。再比如中国的夏茄,我的师妹,本科学理,研究生学文,这种交叉的背景对于她的科幻创作有很大帮助,我觉得她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科幻作家。


就目前看,中美科幻小说是有明显差距的。科学性上,美国人更加严谨,中国人更容易受到奇幻的影响,而且很多作家的科学背景知识不够。文学性上,虽然中美文学因为有各自的语言环境很难去类比,但我个人感觉读起来还是有差距。中国作家很容易受到流行小说的影响,缺乏系统的文学训练,也许是不够重视科幻这种类型小说的独立风格。形成这种差距是有大环境因素,美国的科幻市场很大,科幻作家多。一旦产生了很多科幻作家他们之间就有竞争,一旦竞争才有可能把科幻写得好,它的文学性才更强,科学性也更强。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很简单,中美科普情况的差距造成了中美科普市场的差距。前两年的数据统计,中国科普图书市场大概只占5%,当中一大部分内容还都是引自国外,原创内容的比例占得更低了。而美国科普市场远远大于中国。举例来说,《科学美国人》的订阅曾经过百万册,引进到中国变成《环球世界》,现在订阅量估计只有几万册。


科幻小说里有很多东西是有科学依据的,但作为文学作品,不论中外,科幻小说都会有“伪科学”的地方。即便像最严谨的科幻作家克拉克的作品也不例外,其想象不见得和当时的科学水平相符合。像《星际穿越》,《星际穿越》不是小说,但是剧本是科学家写的,在最后面诺兰自己想象的那一段也有很多不符合科学的地方。



图注:《星际穿越》剧照,来自网络。


好在,大刘的《三体》让科幻小说进入更多人的视野,或许可以唤醒一些人对科幻的热情。未来中国的科幻小说家还需要在两个方面努力。一个是作家的科学素养要加强,第二个是对文学的标准要提高,不要受到玄幻小说的影响,个人不太喜欢这个局面。



图注: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图片来自网络。



三年前,我写过一些短片科幻小说,最长只有6千字,又写了200个500~1000字之间的睡前短篇科幻小说,加起来也有12、3万字了。这部分内容还没有正式出版。但我相信,今后喜欢科幻文学的人越来越多,会有更多好的作品问世。


谢谢大家,谢谢世界说,以上是我的分享,大家可以提问交流了。


2
对谈


问题1:诗歌与科幻

从《三体》谈起,在《三体》第三部里有一首以高级文明歌者为主题的诗歌,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其中诗歌和科幻的结合浑然天成。李老师也写诗,请问您如何看作为诗歌主题的科学和科幻?


我看到了我的爱恋

我飞到她的身边

我捧出给她的礼物

那是一小块凝固的时间

时间上有美丽的条纹

摸出来像浅海的泥一样柔软

她把时间涂满全身

然后拉起我飞向存在的边缘

这是灵态的飞行

我们眼中的星星像幽灵

星星眼中的我们也像幽灵

——《三体》

李淼
哈哈哈,不评价。现代诗门槛很高的好吗!高于科幻,大刘别打我。
这只是文学讨论,没有高下,请您具体说说为什么说现代诗高于科幻?
李淼
现代诗难在两个地方,意象要新,要有节奏和韵律。你重复别人的意象容易,比如唐诗宋词,月亮就是嫦娥,玉兔。不需要创造。
是,尤其是意象创新不容易,所以科学其实是一个意象的源泉吧?
李淼
应该吧,但不能总是科学啊。

科学在不断更新,而且自身具有美感。尤其是您的专业,天体物理。




问题2:伪科学的度

安替

我关心的是科幻作品中伪科学的限度,哪里可以伪科学?


兔子瞧-李兆欣
伪科学这事,其实没法提。因为科幻内部从来不认为自己要做真科学。而且要想到,随着科学进步,几乎所有科幻都是伪科学了。Jameson强调历时性观念,就是要看到发展的角度。
李淼
《光明王》啊,用科幻写佛教和印度教。非常喜欢《光明王》。同一个作者还用科幻写了埃及宗教。写佛如何战胜其他神的。
有些作者其实还蛮注重自己的小说未来“有可能实现”的程度,一部分读者也是如此。我属于希望科幻在现实世界设定是有(哪怕1%)的实现几率的。
兔子瞧-李兆欣
这个不能作为绝对标准,否则没法写了。核心是多大程度上让读者觉得没有超过认知的界限,没有完全成为讽刺和比喻。萨根作为科学家,写的接触也不是完全科学的。
李淼
只要合理,没有度。合理就是不破坏逻辑。以及纯逻辑。排中律。
确实,这也取决于哪个读者群。纯逻辑可能算是硬指标吧。
兔子瞧-李兆欣

其实要往文学概念上谈这事,必须要看读者预期了。


3
自由提问


Q1:记者要想涉足科技领域的报道,如何突破认识上的瓶颈?毕竟理工科的东西不是靠阅读资料就能掌握的.....


李淼
多读科普。大刘就是喜欢读读读。
兔子瞧-李兆欣
另外就是混进那个领域的社交圈子,这个管用。
 


Q2:《三体》虽然是写未来的小说,尽管规模是宇宙层面,但从故事的走向上看,体现了一种非常中国式的生命观和宇宙观,比如专制和民主、生存和道德的二元关系等。许多西方读者在评论的时候都提到这本书打破了他们以前的一些既有观念。您认为这种宇宙观是否可以帮助中国创造出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科幻文学?或者一种中国式的宇宙观。毕竟我们现在看科幻电影,仍然还是好莱坞价值观占据绝对主流。


李淼
写科幻是可以的,我个人还是个自由主义者,集体主义也需要,不然被美国人欺负啊。
兔子瞧-李兆欣
其实从第一天开始,中国科幻就不可能和美国一样,也不可能和任何人一样。中国科幻其实三段。世纪初晚清是学欧洲,新中国时期是学苏联。开放后学美国。你说中国科幻是啥......

以前似乎比较注重引经据典的使用传统文化内容生搬硬套,而现在似乎更加是从内生原动力和基本观念体现不同。都是星际战争,都是太空武装力量,具体如何使用,感觉似乎就不同了。




Q3:大刘的《三体》里曾提到说,理论物理容易在思想上犯错误。建国后这么些年来,中国的理论物理研究实际上收到的意识形态影响大吗?产生过哪些阻碍?现在是否还有这方面的担忧?


李淼
很大啊,相对论不是被批判过吗?甚至量子论也被批过。现在啥理论都可以有,只要不涉及宗教。我读研究生的前两年向外国投稿需要学校盖章呢,现在完全自由。




Q4:创造力是否有一定的模式呢?


兔子瞧-李兆欣
我只说说科幻写作这个超级微观的“创造力”吧。一般来说,都会要求你按照某些写作逻辑来操作,很多书会教你的。但是你去看经典被记住的科幻作品,都有或多或少差异甚至不遵守,这个就取决于时代的媒介不同和读者预期不同了。现在通行的写作教程,都是杂志和单行本时代出现的,可现在是移动时代了,屏幕时代,人们只用12秒,就判断你这个东西要不要看下去,那你还遵守那个缓慢的故事曲线吗?有难度了,除非你自带光环,让大家忍得住。否则,可能只给你几千字的空间来施展。 于是视觉元素的逻辑就压倒了叙述元素的逻辑。
这个问题,其实我倒觉得要相对的看。移动设备在欧洲就没有在东亚那么受追捧,其实我倒觉得可能将来还会有一个反动,我说纸质书回潮。
兔子瞧-李兆欣

一个简单的概括:书正在成为家装品,虚构类作品,正在大量电子化。这里不展开。创造力,是你能有效将主题和叙事方式结合的能力。不是一定的叙事手法或思维方式,你选择的战场,决定你的创造力模式。如果要写科幻,还有一个核心能力,是将技术概念和人类场景结合起来的审美能力。




Q5:李兆欣老师对美国科幻之所以领先也有自己的看法,不放说说看?您说的这种审美能力也是美国科幻的特质么?


兔子瞧-李兆欣
嗯,很重要的特质。有个论断:侦探小说是现实主义生活的普遍形式,科幻小说是现代主义生活的普遍形式。美国人拿科幻当自己的当代神话体裁,认为是叙述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即如何一步步定义、理解、掌握客观世界。他们为啥这么在乎这个东西?因为他们是老大啊,他们的敌人只有客观世界,所以科幻从二战才真正兴起,之前的往往都是一些老式探险小说的演化。所以中国三次科幻热潮,都是试图站起来走出去的时代。现在大家在意“未来”、“可能性”、“技术”,因为这是我们对自己地位的自信。




Q6:最后能给一个预期吗?中国科幻应该走向何处?


兔子瞧-李兆欣
中国科幻乐观的预期是重振世界科幻被稀释的衰退前景(其实我正在和别人一起干这个事),给科幻类型一个新的黄金时期。悲观的预期是和世界科幻一起被稀释,最后成为好莱坞类型片的编剧部分。
各占一半吧~

我作为外行,不敢说预期,只希望能够给出一个不一样的宇宙观。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现代的武器如航空母舰可以用来扩张,用来24小时全球投送部队,也可以用来放在自家门口作为震慑武器。地球的舰队可以像好莱坞那样与外星抗衡,也可能像北洋水师那样被秒杀,人类如何面对武力,使用武力,如何面对异类文明,如何思考最终的最终......作为粉丝,期盼中国作家能给出一个新颖的答案。



版权声明 | 稿件视频均为世界说原创

如需转载或合作请在后台回复【转载须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