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静:《知日》没有主编

2016-02-25 小世儿 世界说
小世儿的讲座笔记
 
世界说



北京时间2016年2月1日周日晚9点,我们和《知日》总编苏静来了场线上直播交流,以下内容根据小世儿的直播笔记整理。


苏静《知日》出版人兼总经理成功策划出版不少畅销书,袁腾飞、阿狸系列、兔斯基系列等一本村上春树的《奇鸟行状录》让他入坑日系不懂日语,也要做个知日派


1
《知日》是如何创办的?

苏静:

其实《知日》的诞生比较简单,本来是要做一个以国别为内容结构的产品,结果BP被老东家否决了老东家是国内的一家出版公司,结果我就退回来。因为我很喜欢《lonely planet》lp是旅行指南书,但我觉得每个国家光靠旅行指南还不够,当地文化人文需要持续挖掘。所以就觉得应该要去做一个持续了解一个国
家和地区的内容品牌。我个人对日本很有兴趣,对他们文化中所有的细节都感兴趣:为什么他们传统文化保护得好?为什么东西方在此处交汇得很好?为什么人类社会中他们做到了最大限度的财富差别较小?为什么他们的内容产业如此发达......于是就做了《知日》,按照预设应该是一个国家一国家做过去的,目前又做了《知中》,不过想法现在变了,《知日》和《知中》会是独立公司架构。这样就有了现在的《知日》。


图注:《知日》第一期封面

2
对谈

话题1:关于知日的选题

小梓( 世界说日本专员 文化人类学硕士在读。)
知日作为中国第一本专注观察日本文化的杂志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其每一期都会有一个主题,那么这个主题是如何确定的呢?

苏静 
特集书主题具体两个逻辑:一个是我们自己感不感兴趣,二个是资源匹配不匹配。要是资源不匹配就等等再做。第一点,就是我们自己不感兴趣就做不好

小世儿 
您在选题的时候会列出很多备选然后再确定一个选项来做么?

苏静 
储备肯定有,明年定了一多半。因为很多题目都需要提前储备资源

小梓 
具体都需要什么资源呢?知日团队如何判断资源已经齐全呢?

苏静
因为一个选题可能需要采到一些关键对象,要是采不到那就不要做。举一个极端例子,要是做村上春树特集,我们希望要面访到他,但是他现在很难采,基本不接受所以我们就一直等。等五年十年,大概是这样。


凉猫猫(世界说日本专员,自由撰稿人,日本文艺爱好者) 
作为读者,想请问您,有没有和读者的互动,或者根据大家的期待来选择新的主题?

苏静
我做产品的一个思路是,就是以自己为用户,知日是给我自己做的。所以比如我们感兴趣别人也会感兴趣。


话题2:日本怎么看《知日》

小梓 
日本方面有对知日产生关注么?

苏静 
日本对知日感兴趣,超出我们的预期。因为日本媒体觉得反日和亲日太多报道了,所以《知日》立场很特别,吸引了和多报道。

凉猫猫 
在日本有关知日的报道确实很多,之前知日日语文摘版在日本很受欢迎,您有没有想过做日语版,让日本了解中国人的想法呢

苏静
让日本了解中国太难了,因为他们本质上对中国没兴趣。这个我以前也没想清楚,后来跟日本朋友聊天,那个朋友反问我:中国人对印度感兴趣吗?然后我瞬间明白了:我们自己身处中国,总会觉得世界都要了解我们,但是现在中国的事情他们都经历过,没有太多魅力。所以知中》首先给我们自己看,但是半年后我们会做英文以及日文,但是我们也是探索态度。


图注:日本媒体报道的《知日》


 

话题3:关于《知日》的排版。

小梓 
感觉知日非常重视画面感,非常有艺术性,您如何评价知日的排版呢?

苏静 
排版我很喜欢,知日设计又变了很多,大家有关注吗?你需要受众对平面理解要有基本审美储备和经验,要是只看得惯图片居中一切不居中就不对,那我就没办法讨论了。


图注:《知日》最新一期《完全笑点说明书》



话题4:《知日》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缘
知日,从名字上就能知道这本杂志的目的是什么。但我有种担心,就是这份杂志的读者是那些原本就对日本感兴趣或者有好感的人群。我想问一下,知日在二三线城市,包括县城农村地区的销售成绩如何?我的担忧在实际情况中又如何?

苏静 
主要还是在一线,小镇青年我们搞不定,搞定了我们就月销五十万本了哈哈。我们目标平均十万本就好了。


李晶婧 
想问下苏老师还会做其他国别吗?

苏静 
其它国家估计暂时不做



话题5:《知日》总编能做的事 

凉猫猫 
您之前接受采访谈到对知日的争议时表示,要让“不喜欢的人看不到你”才是“做品牌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才能让“不喜欢的人看不到你”呢?

苏静
这个不容易,就是不要盲目去追求用户。就是不要用不合适的方法去找用户。用户数量是一种诱惑,比如内部运营,导向上如何区分你的手段,比如以内容为核心所有手段都应该鼓励。但是所有非内容的手段谨慎使用,不要搞什么抽奖或者要少搞。因为内容品牌本身还是要靠内容运营本身,比如好的内容板块好的栏目符合自身定位的爆款的点。 

小世儿

有人质疑您不懂日语,怎么做好《知日》呢?

苏静
一个我的角色是producer,一个就是我的角色是产品体验官。前面我也说了,知日是我自己做的,是给我自己做的。我是提问者。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主编在知日不存在,之前挂我
的名字是因为书本身需要一个署名。而我的准确署名应该是出品人


朱逸蕾
所以苏老师产品服务的对象其实就是自己?自己最了解用户想要的

苏静 
确实是的,我做的产品首先是以自己为目标对象,我无法去相信之外的人需要什么,但是我本身肯定也是一个人。话说回来也不是说知日完全没有调研用户,就好像jobs说的iPhone的诞生不是调研的结果,但这句话也不是单纯等于苹果不做任何调研的动作,因为我们都是专业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者。



3
自由提问

Q1:都说现在纸媒不景气但感觉《知日》在逆境中非常闪亮!您怎么看? 

首先,知日》不是单纯一个杂志和纸媒。《知日》的产品矩阵中包括:双微、特集书、视频、线下活动等等。只不过现在双微现在建设成本看起来不高是个人都能建,所以大家不会觉得特别,特集书比较特别。也不是随便都能做,持续做更是不能随便做,所以大家对知日特集书印象更深,《知日》特集书也是我们收入来源。位置比较特殊,但是双微也不是光为了卖书建立的。出版社的微信微博账号为什么都比较差,因为它们很多本质就是卖书的,没有独立价值。关注知日微信的也算知日用户买书更好,不买也行。

第二,即便说纸媒,也得看这个问题是谁提的。假如是胡舒立老师提的价值会大点。因为她可能已经做到了纸媒行业的前三了,涉及到行业未来了,一般人还是没有必要考虑这个。

第三,这个世界上单纯纸媒会越来越少比如你会开微信账号就是新媒体吗?或者你有app就是新媒体吗?我看不见得。我们也有人经常拿《经济学人》举例子,比如《经济学人》很厉害,确实厉害。它也有电子版,但是纸版也不错。内容的发行方式是多元的。这个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是一个常识,可能有的会侧重视频,有的侧重社交有,有的侧重活动,或者对单一内容品牌而言起步可能侧重自己擅长的内容发行方式,中间开始添加不同内容分发方式。

纸书和互联网是不同阅读方式,都可以,没有谁更高尚,但是阅读获取方面互联网更方便,更环保,纸书也有一个存在空间。我也不是为纸书唱赞歌,我本人也是超级重度内容消费者,各种平台都会使用。我们今年也会开发全新的内容品牌,比如完全移动端的视频产品。每个平台侧重点不一样,看你想做什么以及你能做什么


 Q2:知日团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知日撰稿团队分几个阶段。2011年,我们百分之百外部约稿。2012下半年独立后改成百分之八十自己写稿,因为要追求出稿速度。另外外编也一直在培训,但是培训成本很大,我们希望她们持续,否则培训半天没有意义,反过来他们就希望保证收入,否则谁跟你持续呢,光兴趣走不远的。另外我们一直也在想如何自己建立社区,如何从根本上去UGC。总之一切都是效率问题。好的内容品牌必须又好又快又持续否则凭什么是你吃这碗饭?

UGC在我看来就是通过技术筛选逻辑提高内容产出效率,所以free launcher真的要珍惜一个编辑人肉跟你培训,因为这种代价对于内容品牌机构极高,不能承受之重。人跟人要有信任。否则人去跟机器交流吧。



Q3:日本人怎么改变你对工作的态度的?
我们在想如何把白领工作蓝领化。所谓蓝领化就是把工作内容拆解成基本动作,不要太去想,按照标准动作就可以做出好稿子。这也是我跟日本朋友聊的心得。你去看日本料理店他们的料理小哥小妹,非常娴熟的操作所有流程,真是一种美感。大家也要对自己工作有基本的尊重,要有自己的认同感,不是别人认同,要有自己的认同感。日本人酒店送客,挥手不是单纯给你看,是他们自己的规定动作。你看不见他们也要挥手到你消失。至于谁在真心挥手还是不真心挥手可以自己去选择,我可能会选择真心挥手。我们很多白领感觉做的工作效率很低。为什么?你坐在电脑前你自己反思一下或者自己记录一下,有多少时间是在真正工作?我相信任何公司的founder不会喜欢看到公司的成员一天到晚加班,反而希望看到大家按点下班,甚至更早完成工作。 


Q4:创业创新和这种标准化蓝领工作想违背吗?

所有的工作归根结底都可以是为自己工作。不是做自己创业才叫创新不是说我要创新就会有的,创新无处不在。比如凡事自己都问为什么,但是问为什么的同时
自己问自己能不能有不一样的解决方案?要是没有先学着老方法先做,要是有了自己很有把握,那就去找你上面的leader说我要按照新方法来,并且说我愿意承担一切结果,就ok了。




 

小世儿说:到年前,世界说周末讲座已经进行了8期,谢谢各位读者的积极参与。下周开始,世界说周末讲座将继续为你约大咖!如果你有想看到的人,想参与的话题,请在后台留言告诉小世儿,我们站在时间源头,看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