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要推出难民政策2.0了,所以之前的政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2016-03-01 余有时 世界说

世 界 说 专 员

余 有 时

发 自 德 国 法 兰 克 福 

△ △ △

一向以严谨、靠谱、负责著称的德国人,却在近半年来的难民政策上,跌了个大跟头。去年夏天,默克尔政府宣布敞开大门迎接难民,信心满满地宣称,安置大规模难民,“我们搞得定”。然而,随着难民潮加剧,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科隆跨年夜性侵案以及随之暴露出来的种种难民管理问题,给这个原本出于人道主义的善政,提出了严峻的质疑。


科隆性侵案后,1月中旬,在德国莱比锡,支持极右运动的民众在街头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抗议

2月25日,德国议会投票通过第二套难民方案,进一步收紧难民政策。德国的难民政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首先,是边境登记问题。去年8月以来,超过100万难民涌入德国,其中多数没有身份证明。尽管政府临时在奥地利和德国边境上增设了五处边检,加剧的难民潮还是大大超过了边检的负荷量,登记只能选择性地进行,警方对收集的难民信息也无法核实,不得不一律放行。联邦移民和难民局(Bundesamt für Migration und Flüchtlinge, 简称BAMF)局长韦斯(Frank-Jürgen Weise)去年年底称,估计有近30万难民在没有身份证件、没有登记的情况下进入德国。

其次,德国的难民管理程序繁复,官僚作风严重。据现行法规,难民在边检之后,先被分散到各州各县的难民收留处,进行第二次登记,以领取每月143欧元的“零花钱”。但只有在BAMF第三次登记录入系统后,才算正式完成避难申请,之后将获取从287到359欧元不等的政府救济。大规模的难民,使政府机构不堪重负,前后登记可间隔数月之久。

而必须重复登记的主要原因,是边境警察、州县难民收留处和BAMF三处的数据库不兼容,无法信息共享;三个政府机构也没达成统一的难民信息采集标准。

形同虚设的边检、落后的信息系统、各自为政的机关官僚,使难民登记系统漏洞百出,直接导致大量没有避难资格的非战争难民纷纷涌入德国,其中以阿尔巴尼亚、科索沃及北非移民最多。他们大多没有入境许可和有效身份证件,按理属于非法移民,移民动机多为脱离贫困而非躲避战乱。默克尔宣布敞开国门迎接难民,无疑在向他们释放一个“来者不拒”的政治信号。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错误的信号加上管理漏洞,在短时间内引来大量的投机者。

这些所谓的“经济移民”,很多人在进入德国后乘机大钻漏洞,用伪造身份在不同难民点重复登记,以赚取多份“零花钱”;北非移民因语言、宗教和中东难民相同,谎称自己是叙利亚人,以获得难民身份;更有甚者,直接参与犯罪。今年1月,警方在对多特蒙德(Dortmund)多处难民的一次突击检查中,逮捕46名有伪造多重身份、偷窃、贩毒嫌疑的北非移民;早些时候,当地一位政府官员坦言,一处难民营的大批“叙利亚难民”很有可能根本不是叙利亚人。

更严重的是,漏洞百出的难民管理,让犯罪分子和极端分子有机可趁。1月7日在法国试图攻击警察局的一名恐怖分子,事后被查出在德国不同难民营同时拥有4个假身份,3个国籍。

据统计,2015年,来自北非和巴尔干的难民犯罪率高达40%,而叙利亚等中东难民则为5%。跨年夜的科隆性侵案,共有59名嫌疑人被逮捕,其中49人来自北非,3人来自叙利亚。

这些混乱局面,直接导致民众对政府难民政策的不满。跨年夜性侵案被曝出后,民众支持默克尔难民政策的比例从49%下降到44%,而超过半数的民众则直接表示默克尔“搞不定”。


右翼“爱国欧洲人反对西方国家伊斯兰化运动”(Pegida)在科隆性侵案后组织的极右游行

与此同时,非法移民造成的治安问题、持续增加的政府开支,使德国人对难民的接受程度下降,善意减少。在同一份调查中,有近一半受访者表示恐惧难民。这恰恰为极右势力崛起提供了绝佳机会。从14年年底就发起的右翼“爱国欧洲人反对西方国家伊斯兰化运动”(Pegida)在科隆性侵案后,组织了3000人的极右游行,其Facebook主页获赞超过20万。对难民的暴力袭击事件激增,在2015年多达924起,是2014年的4.5倍。

难民管理混乱,民众持续不满。默克尔宣布敞开大门后的这半年,有一点显然易见:面对百万难民潮,德国人,从政府机关、到普通民众,都没有准备好。

其实,德国难民管理的系统性漏洞,存在已久。上世纪80、90年代,黎巴嫩内战时期,就有土耳其人冒充黎巴嫩难民进入德国。只是当年难民规模较小,各种疏漏并没有造成大范围影响。而去年夏天开始的大规模难民潮,无疑放大了现有难民管理制度的漏洞,导致的后果也严重得多。

再说德国民众。德国社会并不缺乏对战争难民的善意,健康繁荣的公民社会也使民间的慈善和救助行动开展得有条不紊。然而,此次难民有百万之众,伊斯兰的宗教背景又和德国本土文化相去甚远。作为一个传统的非移民国家,德国也没有如英、美等国接纳大规模移民的经验。普通德国民众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些新移民?

一个德国教授跟我分享了一个他母亲的故事:老太太一天看到自己的新邻居貌似中东人,便问他是哪国人。小伙子是从小在德国长大的第二代移民,随口答道德国人。老太太若有所思道:“从前德国人长得可不是这样。”可见,多种族的多元文化社会,在今天的德国尚不是主流。

如果说民众对新移民的接纳需要时间,日后可慢慢引导,那么默克尔政府在难民管理流程漏洞百出、从IT软件到机关人手都短缺的情况下,单方面违反欧盟的《都柏林协议》,敞开大门迎接难民,则不啻为一种不负责,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更无法在短时间内弥补。

鉴于此,人们有理由质疑,为什么默克尔政府没有预见到中东形势可能引发的大规模难民潮,早做准备?又或者,既然客观条件不成熟,为何如此仓促地宣布敞开国门欢迎难民,发出了错误的政治信号?

混乱的难民政策和行政管理,最终受害者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中东战争难民:他们为逃离战火,远走异乡,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一个管理混乱、手续繁杂、排外势力崛起的国家。非法移民的大量涌入,挤占了原本有限的难民设施和政府资源,使真正的战争难民得不到有效安置。

面对愈演愈烈的难民危机,新的难民方案的核心有三点:简化申请程序、提高接收条件、削减难民福利。德国是否能借此控制局势,走出危机,我们拭目以待。

△END△

相关阅读,请直接点击:《难民遣返路 | 关键德意志》


回复你感兴趣的【关键词】即可点播

德国 | 法国 | 希腊 | 巴黎枪击 | ISIS | 恐怖主义

版权声明 | 稿件视频均为世界说原创

如需转载或合作请在后台回复【转载须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