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秋季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系列讲座课程《建筑与现代性》





2021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系列讲座课程

《建筑与现代性》


课程主持人:韩涛、王子耕

Moderator: Han Tao, Wang Zigeng

学术召集人:王子耕、韩涛

Coordinators: Wang Zigeng, Han Tao

时间:每周五 18:30—21:30

bilibili直播间:22605138

备注:最终讲座时间、地点与会议号以每次专题海报为准





2021《建筑与现代性》系列讲座课程

日程安排


第一板块 | 整体概述


课程介绍 | 09月17日(周五)6:30PM-9:30PM

韩涛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学院副院长、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

王子耕 |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雪城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PILLS主持建筑师

《建筑与现代性》的课程主旨、回顾与计划

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 An Introduction

线下+腾讯会议


扫描二维码查看课程视频回放




第一讲 | 10月08(周五)+10月15日(周五) 6:30PM-9:30PM

韩涛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学院副院长、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

现代性的意象:论十个范畴

Some Images on Modernity:On Ten Categories

线下+腾讯会议


扫描二维码查看课程视频回放




第二讲 | 10月17日(周日)6:30PM-9:30PM

韩涛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学院副院长、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 

建筑与现代性:论抽象机制

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On Abstract Mechanisms

线下+腾讯会议

课程视频回放即将上传




第三讲 | 10月18日(周一)6:30PM-9:30PM

韩涛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学院副院长、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

建筑与现代性:论交换机制

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On Exchange Mechanisms

课程视频回放即将上传





第二板块 | 专题讲座


下讲预告 | 第四讲

10月22日(周五)6:30PM-9:30PM

王子耕 |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雪城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PILLS主持建筑师

疾病、污物与文明:地下基础设施简史

Disease, Sewages and Civilization: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Subterranean Infrastructure

线下:7号楼813教室

腾讯会议:31818841480

bilibili直播:22605138




第五讲 | 10月29日(周五)6:30PM-9:30PM

王颖 | 建筑史学者,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专职研究员,《Architecture Asia》执行编辑

《建筑与现代性》(Hilde Heynen)的背后

Her Story: Behind 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线下+腾讯会议

 



第六讲 | 11月05日(周五)6:30PM-9:30PM

许懋彦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960年代日本新陈代谢运动:专题解读

Research on the Japanese Metabolism in 1960s

线下+腾讯会议

 



第七讲 | 11月12日(周五)6:30PM-9:30PM

谭峥 | 建筑师、城市史研究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管、阀、门:现代性空间中的机器

Pipes, Valves and Gates: Machine in the Spaces of Modernity

线下+腾讯会议

 



第八讲 | 11月19日(周五)6:30PM-9:30PM

程婧如 | 跨界设计研究者,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第七工作室联合主持,博士生导师

大气政治

Politics of the Atmosphere

线上+腾讯会议

 



第九讲 | 11月26日(周五)6:30PM-9:30PM

江嘉玮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同时担任英文期刊Architecture China(《建筑中国》)执行编辑

反思技术乌托邦:雷纳·班纳姆的史学/批评写作及其对二战后艺术-建筑运动的介入

Reflections on Technotopias: Reyner Banham's Historical/Critique Writings and His Engagement in Post-war Art-Architectural Movements

线下+腾讯会议

 



第十讲 | 12月03日(周五)6:30PM-9:30PM

唐克扬 | 建筑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未来的图谱:“明日城市”的空间图像学

The Catalogue of Future:Visualizing the Cities of Tomorrow

线下+腾讯会议

 



第十一讲 | 12月10日(周五)6:30PM-9:30PM

李颖春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Built Heritage《建成遗产(英文)》创刊执行编辑

走出现代性

Modernity, alternative modernity, multiple modernties, and beyond modernity

线上+腾讯会议






第三板块 | 课程研究汇报


第十二讲 | 12月17日(周五)6:30PM-9:00PM

2021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成果汇报

线下+腾讯会议






2021《建筑与现代性》讲座学者介绍

(按课程讲座顺序排列)





韩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学院副院长,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指委室内设计教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2019-);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2020-);曾任建筑学院研究生部主任(2016-2020);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城市与历史保护学院访问学者(2012-2013);THANLAB(装置研究所)的创立者(2000-)。韩涛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建筑学、设计学、智慧城市的学科范式”、“现代性历史条件”、与“三元装置理论”之间的关系场域。他组织了六十余场与“现代性”有关的学术讲座,作为核心成员建构了“建筑与现代性”、“设计与现代性”两个有相当影响的学术研究平台,发表了多篇与现代性有关的学术论文,其相关理论研究项目《消费空间的“三元装置”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立项,也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建筑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ZD11)项目组成员。建筑实践项目 “中国油画院”(2006-2020)被广泛出版及参加国内外多个双年展,目前正在进行“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项目。





王子耕,PILLS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雪城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硕士。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候选人。曾任北京电影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放式课程导师。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技术、建筑媒介与叙事。曾获得2019港深建筑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大奖、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入学奖学金、FAIRYTALES 2015国际建筑竞赛一等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专业方案设计一等奖,建筑专业方案设计一等奖等。曾担任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导演组建筑历史顾问。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彩车设计组成员。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设计组成员。作品参展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建筑叙事”展、港深建筑双年展、全国美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建筑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ZD11)项目组成员、学校自主科研重点项目“当代建筑展览与建筑策展研究”负责人。





王颖博士曾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获得建筑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建筑理论家Hilde Heynen教授,其研究关注20世纪中国建筑话语中风格观念的转变。她曾于2015-201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访学,并于2019年作为研究学者在哈佛大学完成燕京学社资助的“中国建筑话语的形成”研究项目。她曾出版专著《探求一种中国“式样”:早期现代中国建筑中的风格观念》(2015),客座主编时代建筑专刊“现代中国建筑思想/观念史研究”(2021)。文章发表于《Architectural Theory Review》、《Cities》、《建筑师》、《时代建筑》等期刊。多次在美国建筑史家学会(SAH)、欧洲建筑史网络会议(EAHN)、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建筑史家学会(SAHANZ)等国际建筑史会议上发言。





许懋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系前系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78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1986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其间曾担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新泻大学副教授。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建筑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博览展会建筑及校园建筑规划设计;日本建筑历史及设计理论研究。





谭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际课程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建筑与城市设计博士,密歇根大学(UMich)建筑学科学硕士,美国能源与环境先导职业人士(LEED AP),彼都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人。长期从事交通与绿色基础设施牵引下的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基础设施建筑学”概念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其创意作品曾展出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韩国“首尔建筑与城市双年展”、上海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专题展等。近期出版著作《邻里范式——技术与文化视野中的城市建筑学》,所负责的设计作品包括华侨城昆山青阳港城市设计、青岛中央活力区经济中心城市设计、安吉龙山源“风之亭”、上海淮海中路街道丰裕里社区更新等。





程婧如,跨界设计研究者。现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RCA) 建筑第七工作室联合主持导师、博士生导师;英国建筑联盟学院 (AA) 设计博士 (PhD by Design) ,硕士 (M.Phil),博士长卷装置被AA永久收藏。她的设计研究实践不限于学科/议题/对象的框架,跨越建筑学、人类学与视觉艺术;涉及中国乡村性、家庭性与集体性,同时探索长卷立论与美学能动性,以及气候危机下人类与非人类的共生模式与亲和关系。于2020与2018两次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 (RIBA) 研究主席奖。作品展出于2020-21 “临界区:地球政治的观测站”(布鲁诺·拉图尔策展,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2019首尔城市建筑双年展,2018威尼斯双年展,等等。目前尝试结合实验影像与身体剧场,探讨边缘日常及其对认知格局的冲击。





江嘉玮,2019年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西方建筑历史理论、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目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博士后研究员,同时担任英文期刊Architecture China(《建筑中国》)执行编辑。目前在《建筑学报》、《时代建筑》、《建筑师》等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15篇文章。从2013年起,曾在法国、瑞士、奥地利、德国、韩国等国家开展过若干次长时段、跨地域的历史建筑考察。2015年获得深圳有方空间文化机构的旅行奖学金,以“法兰西中世纪建筑考察”为主题,到现场深入研究过法国中部的哥特建筑与罗曼建筑。从2016年到2018年获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的资助,在美国耶鲁大学进行连续24个月的联合培养。博士论文题目为《现代建筑的造物美学研究(1907-1925)》,研究现代建筑历史和理论里的“物”(object)文化与观念。





唐克扬,建筑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从跨学科的视角关注城市与空间,从事类型建筑和文化空间的创新实践以及视觉-心理-行为的交互研究。现任建设部科技委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等多个专业协会的委员或理事。他于哈佛大学获得设计学博士学位,并在此前获得工程、文学和艺术史的学士硕士学位,有各类著、译近20本,以《从废园到燕园》、《美术馆十讲》、《长安的烟火》、《设计学院的故事》(主编)、《疯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译作)等为代表,在读书•新知•生活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康奈尔大学出版社等机构出版。





李颖春,同济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香港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哲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Built Heritage《建成遗产(英文)》创刊执行编辑。近年来通过“租界研究再出发”、“20世纪的新村”和“最后的老城厢”等研究课题,尝试日常生活视角下城市建成环境的历史书写。研究论文发表于《建筑师》、《时代建筑》、《建筑遗产》、Planning Pespectives, Journal of Architecture等中外学术期刊,并担任思南书局《寻厢》、上生新所《理想之地》等学术展览的策展人。






《建筑与现代性》系列讲座课程主旨介绍



有两个《建筑与现代性》,一个作为“书名”,一个作为“课程”。两个名字如此一致,绝非偶然。


“建筑”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并非当代开始的新议题。它们在第一代建筑历史学家佩夫斯纳(Nikolaus Pavsner)、吉迪恩(Siegfried Giedion)的经典写作中——以线性进步论与案例分析的形式——已经显现了;之后,在基于左翼立场的塔夫里(Manfredo Tafuri)等第二代建筑历史学者关于现代建筑的重新历史书写中,这些问题内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揭示与批判。两代学者在文本中的意识形态差异、所选案例差异与学科观点差异,似乎比我们真实面对的现实物质世界还要大。正是在面对这些学科内外争论的基础上,像海嫩(Hilde Heynen)这样的第三代建筑理论学者,不再以历史建构与案例论证作为工作路径,而是开始将“建筑与现代性”处理为一个需要独立面对、系统整合的理论议题。


基于海嫩开启的这个理论议题,本系列讲座课程试图以《建筑与现代性》的相关研究为核心内容与主线,展开三个维度的讨论:(1)《建筑与现代性》为什么以及如何作为一个问题。通过对海嫩1999年出版的英文专著《建筑与现代性》(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 a Critique)的结构性阅读,本课程将讨论海嫩为什么在20世纪晚期将“建筑与现代性”作为了一个问题提了出来?以及,海嫩是如何将“建筑与现代性”问题化的?如何将这个问题架构在一个黑格尔式的“正-反-合”辩证框架之中?海嫩写作的意义是什么?其局限性又是什么?(2)《建筑与现代性》如何作为一个议题(Agenda)?如果海嫩的写作仅仅是关于《建筑与现代性》基于欧洲语境的一个问题,那么《建筑与现代性》显然可以以不同的身份立场,以不同的问题意识重新打开,从而形成一个关于不同问题的总体议题。《建筑与现代性》不应是单一学者的观点定论,而是应该成为一个集群研究的共同基地。(3)关于“建筑”与“现代性”的理论范式。具体的说,就是在不同学者的具体个案研究与历史梳理中,深入辩论关于“建筑与现代性”的关键理论争鸣(比如两种现代性之争、现代性的二元性大笔触勾勒、审美现代性、基于微观叙事的另类现代性等等),以展示这个总体议题中不可被化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正是基于以上背景,中央美院建筑学院2017年以来每年秋季为研究生/博士开设的《建筑与现代性》系列讲座课程,其主旨可概括如下:在现代性发生、扩展与型变的多线索历史-地理条件下,从“建筑”与“现代性”相互建构的批判性角度,系统化的研究“建筑”、“全球资本主义发展”(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技术的)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与关键性学科范式。


这个课程的设立有三个重要基础。总体背景来自于2000以来国内社科学界近百册“现代性研究译丛”的出版;学科议题来自于1999年海嫩《建筑与现代性》以及2015年卢永毅、周鸣浩老师的精彩翻译;课程方法则来自于2016年黄居正老师在美院讲授《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的展开的微观史学与个案研究方法。《建筑与现代性》系列课程由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韩涛与王子耕共同担任课程主持与学术召集人,每年邀请不同领域的十余位学者,立足于当代问题意识,试图为批判性的讨论建筑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建构一个开放性的研究平台——一个复数意义的星丛。


这些专题讲座或者以外部鸟瞰的方式,大笔触的纵向概述建筑与现代性在不同历史-地理语境中的多线索发展谱系,全局性的勾勒出多维交叉运动中的思想地图,由此展开不同条件与路径引发的关键性的理论争鸣,或者从微观史学角度,拈出诸多线索与谱系中的关键性人物与个案,以此作为样本,运用作品分析、文本细读、身体感知、形式分析、图像学比较,进一步的,扩展到建筑与现代性深层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机制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探讨建筑与现代性历史/地理转向中的各个不同维度。


这些不同研究并非将这个仍处于历史进程中的课题,引向一个目的论导向的结论,而是试图在一次次检视那些历史进程中的决断性时刻时,从当代立场重新“写入”我们与当时那些重要实践者之间的对话,以此内在性的打开仍在生成中的理论情境、现实投射与潜在维度,从而将这些关键性范式与现代性之间连接成一个个相互折射的子集。这既是这个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的目的。


文:韩涛/王子耕




2017-2020《建筑与现代性》讲座课程回顾


2017


2017年9月11日 | 第一讲

黄居正 | 勒·柯布西耶: 建筑起源的追溯与原型的展开

2017年9月18日 | 第二讲

黄居正 | 勒·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时期:诗性的物体·重拾自然

2017年9月25日 | 第三讲

金秋野 | 太阳之子:勒·柯布西耶的印度往事

2017年10月9日 | 第四讲

黄居正 | 密斯·凡·德罗:徘徊在古典与非古典之间

2017年10月16日 | 第五讲

黄居正 | 阿尔瓦·阿尔托:平常的建筑

2017年10月23日 | 第六讲

谭峥 | 现代主义的危机与新先锋主义

2017年11月3日 | 第七讲

青锋 | 从诺斯替宗教到现代性:二元世界的困境与拯救

2017年11月6日 | 第八讲

韩涛 | 库哈斯的两块砖与晚期资本主义的现代性

2017年11月13日 | 第九讲

王子耕 | 囚笼中的抵抗:新自由主义时期的建筑与城市观念转向

2017年11月18日 | 第十讲

吕品晶 | 乡村建筑与现代性:我最近的实践



2018

2018年9月17日 | 第一讲

刘磊 | 勒·柯布西耶的模度理论

2018年9月24日 | 第二讲

刘文豹 | “建筑环境”—诗意的建构

2018年10月8日 | 第三讲

王家浩 | 包豪斯的暗面与新建造

2018年10月9日 | 第四讲

王家浩 | 塔夫里的临界点

2018年11月30日 | 第五讲

赵德利 | 我在这里,我不属于——一些有关身体外化或超越的故事

2018年12月4日 | 第六讲

张利 | CIAM:正统现代主义城市理论的形成、焦虑与重生

2018年12月6日 | 第七讲

王辉 | “直角之诗”—柯布的密码

2018年12月21日 | 第八讲

刘东洋 | 柏林见闻录:1910年,柯布初识现代性

2018年12月26日 | 第九讲

张昕楠 | 艺匠如斯:卡洛·斯卡帕

2018年12月27日 | 第十讲

车飞 | 现代建筑问题的认识论起源

2019年3月23日 | 第十一讲

朱亦民 | 史密斯夫妇与英国现代建筑之路



2019


2019年10月14日 | 第一讲

韩涛、王子耕 | 《建筑与现代性》课程介绍与导读

2019年10月22日 | 第二讲

青锋 | 忧伤与欢愉

2019年11月01日 | 第三讲

王凯 | 学科、媒体、观念 : 清季社会变迁与中国建筑的转型时刻

2019年11月15日 | 第四讲

鲁安东 | 看见自然:园林与视觉现代性

2019年11月25日 | 第五讲

杨宇振 | 空间与现代性的生产:都市神话

2019年11月28日 | 第六讲

汪民安 | 空间的三种生产模式及其抵抗

2019年12月09日 | 第七讲

范路 | 高阶形式:让纳雷的建筑探索

2019年12月16日 | 第八讲

卢端芳 | 现代性与西方的建构

对谈嘉宾 | 周榕

2019年12月20日 | 第九讲

王飞 | 不可能的影子:关于《视学》(1729/1735)的研究 

2019年12月23日 | 第十讲

牛燕芳 | 勒·柯布西耶,现代建筑,创造与回忆:公共知识的个人化



2020


2020年9月21日 | 第一讲

王子耕、韩涛 | 激进技术:1968五十周年,重审现实秩序

2020年9月28日 | 第二讲

刘磊 | 柯布西埃的城市理论和实践

2020年10月12日 | 第三讲

翁佳 | 制造天气:建筑环境作为媒介

2020年10月19日 | 第四讲

鲁安东 | 房间群与空中廊:近代园林的密度文化与空间发明

2020年10月26日 | 第五讲

莫万莉 | 社会愿景与建筑形式:几个案例研究

2020年11月2日 | 第六讲

林达(Tat Lam) | 远程方法论:去中介化的城市发展与设计

2020年11月9日 | 第七讲

黄向军(Wee, H. Koon) | 亚洲现代主义的涌现

2020年11月16日 | 第八讲

禹航 | 17世纪初至现当代法国建筑观念与形式演变

2020年11月23日 | 第九讲

韩晶、张宇星 | 城市·空间·消费:当代大都市的编码与解码

2020年11月30日 | 第十讲

华霞虹 | 消融与转变:消费文化中的建筑

2020年12月7日 | 第十一讲

朱渊 | 流动乌托邦:回归日常的几点思考

2020年12月14日 | 第十二讲

李华 | “新”而“中”的建筑:一种知识的解读

2020年12月21日 | 第十三讲

郭博雅 | 遗产的历史与历史的遗产:现代性的后果




历年讲座主题介绍




一、观念史与问题史系列 

即主要在大尺度时间跨度中,观察某个“建筑与现代性”具体问题的思想史运动谱系,概括其跨越时代的隐秘联系。涉及这个系列的学者与讲座主要有:

青锋(从诺斯替宗教到现代性:二元世界的困境与拯救)

卢端芳(现代性与西方的建构)

车飞(现代建筑问题的认识论起源)

汪民安(空间的三种生产模式及其抵抗)

杨宇振(空间与现代性的生产:都市神话)

赵德利(我在这里,我不属于 -- 一些有关身体外化或超越的故事)

刘文豹(“建筑环境”—诗意的建构)

王飞(复制文化)

韩涛、王子耕(《建筑与现代性》课程介绍与导读)

韩涛、王子耕(激进技术:1968五十周年,重审现实秩序)

翁佳 (制造天气:建筑环境作为媒介)

莫万莉(社会愿景与建筑形式:从“九层大楼”到走廊)

韩晶、张宇星(城市·空间·消费:当代大都市的编码与解码 )

华霞虹 (消融与转变:消费文化中的建筑)

郭博雅 (遗产的历史与历史的遗产:现代性的后果 )

鲁安东(看见自然:园林与视觉现代性)

鲁安东(房间群与空中廊:近代园林的密度文化与空间发明)

林达(远程方法论:去中介化的城市发展与设计)

这个系列初步涉及了建筑与现代性历史进程中西方思想史中的关键理论问题、以及关于建筑/城市/空间生产的意识形态批判。


二、特定历史时期系列

即针对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群像,把握与评论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具体位置,剖析其内部矛盾重重多向张力结构,解压缩其无法被化约的历史的复杂性。涉及这个系列的学者与讲座主要有:

王凯(学科、媒体、观念 : 清季社会变迁与中国建筑的转型时刻)

李华( “新”而“中”的建筑:一种知识的解读 )

黄向军(亚洲现代主义的涌现 )

王家浩(包豪斯的暗面与新建造)

张利(CIAM:正统现代主义城市理论的形成、焦虑与重生)

朱亦民(史密斯夫妇与英国现代建筑之路)

谭峥(现代主义的危机与新先锋主义)

韩涛(库哈斯的两块砖与晚期资本主义的现代性)

王子耕(囚笼中的抵抗:新自由主义时期的建筑与城市观念转向)

禹航(17世纪初至现当代法国建筑观念与形式演变)

朱渊(1960年代的流动乌托邦:回归日常的几点思考)

从两次世界大战间的20年代到新自由时期,这个系列目前初步勾勒20世纪建筑与现代性议题的几个关键性节点(10/20年代、30/40年代、50年代、60/70年代、80/90年代)。


三、建筑师个案研究系列

其中柯布西埃专题学者与讲座主要有:

黄居正(勒·柯布西耶: 建筑起源的追溯与原型的展开;粗野主义时期:诗性的物体·重拾自然;)

刘东洋(柏林见闻录:1910年,柯布初识现代性)

牛燕芳(勒·柯布西耶,现代建筑,创造与回忆:公共知识的个人化)

刘磊(勒·柯布西耶的模度理论)

刘磊(柯布西埃的城市理论和实践)

范路(高阶形式:让纳雷的建筑探索)

王辉(《直角之诗》—柯布的密码)

金秋野(太阳之子:勒·柯布西耶的印度往事)

涉及非柯布西埃专题的学者与讲座有:

黄居正(密斯·凡·德罗:徘徊在古典与非古典之间)

黄居正(阿尔瓦·阿尔托:平常的建筑)

朱亦民(史密斯夫妇与英国现代建筑之路)

张昕楠(艺匠如斯:卡洛·斯卡帕)

青锋(忧伤与欢愉:卡洛·斯卡帕、阿尔多·罗西与现代性)

吕品晶(乡村建筑与现代性:我最近的实践)

以建筑师为线索的个案研究是“建筑与现代性”议题的主体板块,这些建筑师的成长经历与实践发展本身就是现代性进程中的一部分,他们不同阶段的问题转变,往往就是现代性总体问题转向的折射。


四、理论家个案研究系列

如果对于建筑师的个案研究关注的是作为碎片化的现代性事实,那么,对理论家的个案研究关注的就是如何将碎片化的事实,在特定的张力结构中,重新粘合出一种清晰的历史镜像;或者,揭示出现实碎裂的深层原因与无法回避的基础裂缝;或者,将已经得到临时性共识的团块,重新拆分到意识形态维度的极限。涉及这方面的学者与讲座主要有:

刘磊(勒·柯布西耶的模度理论)

刘磊(柯布西埃的城市理论和实践)

王家浩(塔夫里的临界点)

韩涛(库哈斯的两块砖与晚期资本主义的现代性)

在塔夫里打开的意识形态分析的路径下,我们将进一步扩展政治经济学视角的阅读,以及从媒介技术批判视角介入对更为宏观的资本主义体系的空间生产问题的讨论。



2019年的《建筑与现代性》系列影片

由建筑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智识中心联合制作

详情见CAFAM智识中心官网:https://cafamuseum.org/video/detail/844?type=app

或下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App进行观看


欢迎扫码关注“设计-建筑与现代性”课程视频主页

2020年《建筑与现代性》课程记录

已全部上传

2021年《建筑与现代性》课程记录

也将陆续更新





课程助教 | 康雪、许金牛、闫晓露、徐智博 视频剪辑 | 王俊棋

平面设计 | 李昳尘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