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媒学院毕业作品展|| UI设计《垃圾宝典》

传承创新,媒你不行临大传媒学院弦歌十载,再续华章


“小猪能吃的叫湿垃圾,小猪不能吃的叫干垃圾,小猪吃了会死的叫有害垃圾,可以卖了换小猪的叫可回收垃圾。”是什么把小猪拉进梗里去了呢?对,就是垃圾分类。


“人类活动总是会产生垃圾”,这是许多垃圾治理指南或者文献中都会使用到的开头。当人类的族群没有如今这么庞大的时候,垃圾并不是一个显著的问题。


而当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快速的找到适当处理城市垃圾的方法。不适当的垃圾处理会污染空气、水、土壤,进而影响到人类健康。但垃圾分类可以让人们认识到垃圾的不同类别,进而可以高效的处理垃圾,降低垃圾治理的成本。


但是垃圾那么多,如何准确地来判断是什么垃圾呢?



这个视频中介绍的APP是2016级毕业生王春晓的毕业作品,UI设计《垃圾宝典》。“垃圾宝典”APP有三个导航栏,分别导向“识别”、“检索”、“我的”三大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又包含多个不同的服务模块。


“识别”模块包含了扫描识别、语音识别和拍照识别三个功能,可根据用户提供的照片或语音,简便快捷的检索物品分类。



“检索”页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搜索输入框,提供检索垃圾分类功能,下半部分为四小模块,分别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为用户及时提供准确的垃圾种类归属服务,利用离线数据包以及联网大数据支持,根据客户输入的检索条目为客户呈现准确的垃圾归类选择。

“我的”模块含查找回收站、智能回收、我的积分、登陆、联系客服等服务模块。智能检索就近开放的回收站,根据分类关键词来排序回收站顺序;智能回收包含两个板面:扫描回收码和出示本用户回收码,双向提供交互信息,高效快捷。回收记录能够通过页面上下滑动浏览查阅近期用户的垃圾回收详情,记录每次垃圾投放的种类、重量以及积分情况;下半部分为用户提供常见问题解释、客服、分享以及用户隐私协议等相关服务。

在问到为什么会选择《垃圾宝典》为主题设计时,王春晓说到:“目前,中国每年垃圾总量高达数十亿吨,并且逐年持续增长,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城市将面临着‘垃圾围城’的窘境。垃圾分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需要靠政府的重视、社会的教育、民众的配合和长期不断的坚持。”
《垃圾宝典》是顺应垃圾分类政策的辅助类APP,为了提升居民环保意识而开发的一款垃圾分类助手APP。
我们也发现,垃圾分类的水平与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越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垃圾分类与处理往往也做的更好。

上海作为第一个进入垃圾分类时代的中国城市,于2019年7月1日上海实施了强制垃圾分类,而北京也在2020年5月1号实施了垃圾分类。

上海采取了“四分法”垃圾分类,即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四类。在上海强制实行垃圾分类的初期,居民们抱怨早晚定时定点扔垃圾的痛苦和忍受“破袋”考验。但是在推行的一个月后,居民养成了习惯,上海的垃圾分类也小有成就。截止到19年7月26日,上海湿垃圾日均清运量比上月增加了15%,比前年年底增加了82%,可回收物增加了10%,干垃圾则下降了11.7%。

让我们点击图片一起进入垃圾宝典,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叭~




临大传媒学院 


编辑 | 孙小迪

图片 | 王春晓

编审 | 熊涔西


热点文章推荐

         点【在看】为《垃圾宝典》打cal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