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校研究生颂百年 | 军工精神矢志不渝,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百年风霜雪雨

百年大浪淘沙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

我们开展百校研究生颂百年活动

以青春之我讲述党史


今天,我们接过@南京农业大学的接力棒

为大家讲述南京理工大学

军工立校、国防报国的故事





南京理工大学“四史讲述人”

王祎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7级博士研究生

首批全国

“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1960年,炮兵工程系最先从哈军工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虎踞龙蟠的钟山南麓牢牢地扎下根,独立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后于1993年正式定名为如今的南京理工大学。从此一彪炳千秋的功业在这里拓展,庄严神圣的使命在这里继续!


“荟萃北国,军工学府声名远;挥师江南,龙腾钟山薪火传。”数十年的卧薪尝胆,几代人的奋发进取,南理工人始终坚持自力更生、顽强拼搏,肩负并传承着“强大国防,繁荣祖国”这一神圣而庄严的使命,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近乎神话的传奇,共创属于南理工人的美好明天。


经过无数南理工人的艰苦奋斗,如今的南京理工大学已经成为我国国防教育与科研的排头兵。新世纪,新征途,南京理工大学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并重,科研创新与技术转化兼行,以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视野,务实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朝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征战佑家国,“汗马”创军工

陈赓(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南京理工大学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的创建者



“陈赓同志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起,直到逝世那天止,三十九年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罗瑞卿大将在陈赓公祭大会上的悼词



陈赓出生于五代军人世家,他少年从武。1916年,14岁的陈赓投笔从戎、入湘当兵。受“五四”思潮之激励,后献身革命参加爱国运动,得到共产党人何叔衡、郭亮等的帮助,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反帝运动。1924年5月,陈赓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连长、副队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和讨伐陈炯明东征等战斗。


1925年2月1日黄埔军校“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陈赓为代表之一

这是与会代表合影


陈赓大将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1952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大军区

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会议后合影

(毛泽东与朱德之间后排为陈赓)


1952年6月,毛泽东将陈赓从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召回,交给他一项新的任务——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并且担任这所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兼政委。


哈军工第一任院长陈赓在开学典礼上阅兵


陈赓深知这一任务的重要意义,他说“解放军是一只猛虎,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就是为猛虎添翼”。接到任务后仅一个月,他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哈尔滨为院址,提出了建院方案。


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为了新生的哈军工,他求贤若渴,为充分在全国范围内调动可用之才,不惜“三堵总理”;他爱才护才,也曾顶风冒雪,为哈军工的筹谋发展夜访专家;他为哈军工殚精竭虑,满腔赤诚只为国防事业发展。


陈赓在1954年军事工程学院野营入营仪式上讲话


如今,斯人已逝,言犹在耳。从哈军工到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再到南京理工大学,68载光阴步履不停。2021年是陈赓院长逝世60周年,他的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和发展、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热血洪流到哈军工精神再到“团结 献身 求是 创新”,陈赓大将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引领的军工文化、匠心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理工人为建党伟业继续奋发向前!


热血办炮工,以身传精神

孔从洲原名孔从周(亦有称原名祥瀛),字郁文,生于1906年10月2日,陕西西安灞桥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与毛泽东结为儿女亲家,我校炮兵工程学院时期的首任院长。北伐战争时期,曾为杨虎城将军爱将;解放战争时期,率部于河南巩县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行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炮兵领导工作,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孔从洲院长是一位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在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西安事变”中指挥部队打响了第一枪;

——他奉命组建炮兵工程学院,为南理工的发展竭尽心力、打下基础;

——他直接上书中央建议组建电子对抗机构获批准;

——他和毛主席还是儿女亲家,毛泽东女儿李敏和孔从洲儿子孔令华于1959年结为伉俪。


西安事变中,孔从洲指挥所部参加解除南京国民党驻西安军、警、宪、特武装的行动;事变后负责护卫中共代表团和杨虎城将军安全,为稳定局势和促使事变的成功,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周恩来总理曾赞许说:“孔从洲在西安事变中立了大功”


西安事变时的孔从洲


抗日战争爆发后,孔从洲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独立四十六旅旅长率部东渡黄河,在晋南阻敌南下,坚守中条山近三年;参加了永济战役等大小十余次战斗,与日寇浴血奋战。1940年,任三十八军新编三十五师师长率部开赴河南,坚守黄河河防,在荥广战役和中原会战中立下战功,被誉为“抗日英雄”;在任职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时,参加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9年12月31日,中央军委决定以哈军工的炮兵工程系为基础,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组建成炮兵工程学院,孔从洲受命出任刚成立的炮兵工程学院院长。第二年,炮兵工程学院成立并开始招生。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中央军委决定炮兵工程学院与高射炮学校互换校址,于是,炮兵工程学院迁址南京孝陵卫,就是现在南京理工大学所在的位置,孔从洲将军任校长。学校的地点确定了,校舍也很快解决了,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难题:学校的师资队伍从哪来?孔从洲校长为了这个事四处奔波,通过请示和沟通,好不容易从哈军工争取到了19名基础课老师来到南京任教。然而,这几名教师对于学生的规模来说还远远不够,于是,孔从洲校长就从科研领域中又抽调了70名水平较高的实验员和专业教师来承担各项专业课的教学。这样一来,师资队伍就初步组建完毕了。虽然这是一支平均年龄较低的队伍,但教学质量的要求却丝毫不低——对于教师,学校实行“一备三试讲”制度,一丝不苟,严格执行。孔院长只要在学校,就会坚持出早操,有时比学员还早,并且会认真检查军风纪


 1962年任炮兵工程学院院长时的孔从洲


孔从洲将军曾说过:“我们的科研实践证明,凡是看准了的而且一抓到底的项目,绝大多数都定型了;凡是没有抓住的也就中途下马吹了。科技工作是使我们摆脱落后面貌的先驱,要坚持科研先行,洋为中用,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路来。”这充分体现了一所军工院校所应有的精神品质,正是这样的军工精神成就了现在的南京理工大学,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位于我校止戈园的孔从洲将军铜像


矢志启航天,匠心培栋梁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安徽宁国人,著名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南京理工大学杰出校友。他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从“东方红1号”到“嫦娥一号”

从载人航天到太空授课

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

……

中国航天几十载

无数航天人给祖国、给世界

交出了一份份答卷

南理工也有这样一批航天人,他们默默奉献在航天一线

用自己的坚持与创造守护着我们国家的航天梦

从参与研制第一枚地地火箭

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从负责卫星通信工程

到把载人飞船送上太空遨游

任新民见证了中国航天一甲子的辉煌历程

他也被尊称为中国航天“总总师”

有人说,任新民的一生波澜壮阔

他自己却说,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师”的任新民院士


哈军工成立后,任新民在炮兵工程系(南京理工大学前身)负责组建火箭武器这个在当时属于前沿的专业,是填补中国火箭领域空白、具有跨越意义的超前举措。1955年12月,任新民院士与周曼殊、金家骏联名向国防部写信,提出研制火箭的建议。该建议得到国防部的高度重视,直接促成了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


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学员在学习火箭炮构造和性能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邀请任新民参与中国航天创建工作,任新民欣然应允,也由此开启了航天人生。他到任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接收从苏联引进的“P-1”导弹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测绘仿制 “东风一号”导弹。


然而,就在导弹研制的冲刺阶段,因中苏关系紧张,苏联专家全部撤走。没有图纸只能自己计算,没有专家只能自己试验探测,任新民顶住巨大压力和重重困难,带领团队成员顽强攻关,仅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83天,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1966年到1967年,“东风三号”接连多次飞行试验失败。经过无数次的试错与分析,任新民始终没有放弃,“没问题了,我决定打,我决定我负责,我决策错了我负责,对错都是我负责!”经过改进,“东风三号”最终发射成功。这使我国仅仅用了10年,就拥有了完全独立自主的中程导弹


哈军工炮兵工程系领导合影(左一为任新民)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伴随着激昂的《东方红》,那奔赴天迹划破夜空的“星光”,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而运载“东方红一号”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就是由任新民总负责研制。


之后,任新民又先后担任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并主持了我国风云一号C、神舟一号、神舟五号等一大批火箭发射任务。任新民与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为“航天四老”,他被亲切地誉为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总总师”


尽管任老于1956年即被钱学森先生抽调至国防部五院工作,但他对炮兵工程系以及分建后的南京理工大学各个时期的发展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并经常回学校探望、指导,每次回来都感慨学校变化很大。


1955年4月任新民院士

听取我校部分学科建设情况介绍


在中国航天的史书中,这位老人留下了他坚定执着的身影,他将毕生的心血倾注于中国航天事业。在南理工的土地上,这位院士播撒了他治学严谨的信念,他用不渝的初心坚守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上。


2002年10月任新民院士(左一)

在我校与部分哈军工老同志相聚


为国铸利器,为党育英才

王泽山,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党的十九大代表。1954年,他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攻读火炸药专业,1960年毕业后进入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炮兵工程学院工作至今。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任副教授,1986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和人们熟知的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高科技行业相比,火炸药领域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不少年轻学子也因该专业基础、枯燥又危险而对它避而远之。可自从19岁带着“强国先强军”的信念跨入“哈军工”开始,王泽山就无怨无悔地爱上了这个“冷僻”专业。经过60多年的奋斗,王泽山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为我国火炸药整体实力的提升和我国武器装备、火炸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



站在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上,王泽山依然那么平静。也正如他经常说的那样:“专业无所谓冷热,任何专业只要肯钻研都是大有作为的。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2017年1月,王泽山摘得2016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这是他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也是第五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皆为第一完成人)。此次获奖缘于他再次攻克了世界军械领域的又一重大难题



和平年代,虽然硝烟渐远,但那些储备超期的火炸药仍对环境和社会构成了重大危害。1985—1990年,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这项“利国惠民”的技术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隐患的同时,变废为宝,创造了社会经济效益。该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火炸药科研领域,王泽山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古老的发明重新绽放出新活力。


作为火炸药学家,王泽山凭借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众多耀眼光环彰显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矢志创新、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精神。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他和他的团队推进了中国火炸药技术的发展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王泽山重视火炸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打牢专业基础与理论功底的同时,他更重视他们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他给学生选定的课题往往是在理论上尚需探索、技术上有待突破的前沿课题。


听过王院士讲课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他上课从来不会照本宣科,简单地重复那些已经成熟和定型的知识。很多国际上刚刚产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总是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王院士的课堂上。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他善于把一些复杂、晦涩难懂的学术概念用最精炼的语言,精辟地总结和概括出来,便于大家的记忆和应用。



不仅自己瞄准国际前沿,王院士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研究视野。他是国内较早实践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教授之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作为南理工化工系的主任就与瑞典隆德大学化工二系主任Bjerle教授签订了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协议。


王泽山院士主持编写著作15部,已成为我国火炸药学科的主体性教材,广泛应用于国内高校的教学科研实践。培养出博士生90余名,其中绝大部分扎根于院校、企业和研究院所的武器装备研制一线,有的已经成为国防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


同心结硕果,扬帆起新航

建校以来,无数南理工人接续奋斗,以献身国防的使命担当,忠诚奉献、砺剑铸魂,谱写了“强军兴国”的辉煌篇章。


芮筱亭院士以自身的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着每一位年轻教师和研究生,践行“奋发、创新、躬行、载物”的团队精神,引领他们在科研和教学领域不忘初心、锐意进取,助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中国科学院院士芮筱亭


电光学院“90后”辅导员张海玉,她坚持立德树人,用过硬的事实和逻辑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青年学子的“知心朋友”,她倾心付出,用爱陪伴学生成长,指导学生省级以上竞赛获奖200余人次。从团学一线到课堂一线,从思政理论到鲜活实践,她身体力行从未退缩,获得江苏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第16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


电光学院“90后”辅导员张海玉



回溯峥嵘岁月

一代代共产党人

用热血书写百年党史

用生命铸就民族脊梁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百年仍需风雨兼程

未来可期,路在脚下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愿以吾辈之青春

守护盛世之中华


@苏州大学

下一段党史故事由你们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发起主办单位:《中国研究生》编辑部

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主办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承办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