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明朝为何太监辣么任性?答:莫办法,太监里面人才太多,挡不住

2017-11-06 www.68jt.com 68讲台

中国自唐代开始,就有了太监这个官职。古人常将“太”字写作“大”字。“大监”也写作“太监”。各种官府的主管都称“太监”,其下有少监、监臣。《辽史·百官志》记载,辽代南面官诸“监”职名中,有“太监”之称,但在具体称呼上,仅称监,如太府监。元代的机构多有“太监”一官(如仪文监、典牧监、典室监、太府监等均设太监)。明代诸监不设此官,但在宦官统管的二十四衙门中专称某某太监(魏忠贤就属此类),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清代设总管太监为宦官首领,隶属内务府。

也就是说,在元代之前,“太监”一词与宦官毫无关系。到明代,“太监”一词开始与上层宦官有所联系。清代以后到现在,太监和宦官才成同义词。所以明代以前,“太监”拥有三妻四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朱棣之所以任用宦官,委以大权,是因为在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役”中,尚为燕王的朱棣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宦官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动向,此后又在围攻南京时,与宫内的宦官里应外合取得了胜利,登上了皇帝宝座。

因此,朱棣上台后,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所以不惜背叛祖训,拉拢宦官。而朱棣自己的宦官,如“狗儿”等,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得非常勇猛,率军与南兵对冲,为朱棣在战场上立了功。

于是,明代的宦官悄悄地走上了问鼎权力巅峰的第一步。朱棣先后派李兴使暹罗(今泰国),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域,王安等督军营,马靖巡视甘肃。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又增设东厂,委任宦官主持,专门侦察刺探臣子民众情形。这样,宦官可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以及刺探臣民隐情,大权在握,为后来的宦官专权提供了条件。

朱棣孙子宣宗朱瞻基采取了一项措施,在宫中设立“内书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宦官学校。宦官学校收取了十岁以下的学生两三百人,由司礼监秉笔任校长,学长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请翰林院的学士来教导学生。学生所研读的课本是《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及《四书》、《千家诗》、《神童诗》之类,评定成绩的标准是背诵能力和字体的工整度。成绩特别低劣和犯规者,由老师登记在成绩表上交给秉笔。从设立内书院始,宦官读书成为定制。这些太监们时间充裕又无青春期烦扰,明古今、通文墨,如虎添翼,更能在关键时刻运用筹算智诈,欺君作奸。

太监作为明帝国的重要一部分,已经由单纯的服侍皇帝的饮食起居达到了参政议政甚至是干政的程度,因此大臣们就不得不费尽心机和太监们斗,而太监却永远不能够和皇帝抗衡,因为皇帝是太监的靠山,如果皇帝认为某个太监太不识数了,那么这位太监就会一夜之间变的一无所有,所以太监是非常忠于皇上的。

郑和下西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么一项伟大的航海事业最终竟然是由一个太监领导的,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郑和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的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为大明国威的传播及打开中国对世界的了解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但是郑和这个人的命运是比较悲惨的,郑和原来的名字叫做马三宝,是云南人,当时郑和家族在当地还是一个比较有威望的家族,郑和的父亲还是当地的一位小官员,可以说郑和小时候过得还算是不错,但是这种幸福的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1381年,明朝军队进攻云南,被蓝玉抓回了南京,当时的郑和只有十岁,回到南京之后,郑和被处以宫刑,成了太监,最后阴差阳错进入了燕王朱棣的府中,由于郑和对朱棣忠心耿耿,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朱棣亲自赐给郑和郑的姓氏,而郑和之后也一直在为航海事业做贡献,最终死于印度西海岸。

然而有一位这样身份的权宦,他的权力之大甚至在明朝的那些太监中也十分罕见,但是他留下的不但不是恶名,反而还是美名,这个大太监就是陈矩。

宦官掌权,尤其是皇帝又不管事的情况下,他们经常会为了巩固实力或者满足私欲而善弄权术,而在朝臣眼中他们又是妨碍,因此经常会败坏朝廷风气。而陈矩这个人却清正廉洁,虽是太监也堪称君子。

尤其我们知道明神宗在位期间,整整有28年没有上朝,是历史上著名的懒皇帝,但是在他手下,却没有因为权宦篡权而引起的大事件。

陈矩就是神宗在位的万历三十一年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也就是东厂的头,权力极大。他幼年进宫,之所以能有后来的品格,主要还是因为他进宫时引领他的太监高忠。

因为对这位师父的敬佩,陈矩就有了济世安民、治理国家的志向,这在明朝重用宦官的背景下并不是不能实现。他不仅对国家政治大事很关心,还用圣贤之道要求自己。

一般太监稍得权势就要耀武扬威一番,尤其是在出宫办事,风光返乡时,更是经常横行霸道敲诈官员。

万历年间,皇帝让陈矩办一件事,去惩治一位因为犯罪而被停职的将军。陈矩办完事情后,刚好路过故乡,于是想去祭祖。要知道,百姓是很怕宦官回乡的,因为他们总是借机向百姓索要钱财,捞取油水。可是陈矩上完坟就直接离开了,并未像百姓索要任何钱财,这让见惯了贪官污吏的百姓对他赞美不已。

陈矩不仅在外规矩,他成为皇帝眼前的红人后,更是以祖宗家法为标杆,用圣贤道理来匡扶皇帝的行为,对神宗劝谏。有一次一位驸马和公主吵架后气得跑回了老家,神宗当然要为女儿做主,于是就想惩罚涉及这件事的内外臣。

陈矩劝说,这种闺房小事不应该让您皇帝这么大动干戈,影响不好。于是皇帝最后只稍微惩罚了一下驸马。原本可能会爆发的一场风波,就这样被陈矩阻拦。

陈矩虽然集大权于一身但是并不滥用权力,历史上东厂向来以乱抓人、重罚文明,和其他宦官不一样,陈矩从不欺压百姓。办事公道,有理有据,让朝中官员感受到了久违的清廉之风。因为他良好的口碑,万历二十六年,明神宗让他执掌东厂。陈矩执掌东厂时期,是东厂抓捕人数最少但是京城治安最好的时期。陈矩为人正直,清廉,东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宦官的作风都很正派,实属难得。

他很有大局观念,在他做东厂头领时冤案很少发生,也算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东厂一个难得的清爽时期。

公元1607年,陈矩离开人世,死时端坐房内。他死后像僧人一样立棺下葬,墓址就在生前选定的香山慈安寺旁。由于他生前的作为,文武百官都来亲自送葬,并且很多人亲自在棺前祭奠,可见对他的敬意。

明朝也有很多权倾天下的大太监,比如:刘瑾、王振、魏忠贤等等,其中名声最大的,当属九千岁魏忠贤。

修生祠的最牛太监

魏忠贤本是宫中一个普通的太监,通过几十年的忍耐煎熬,终于等到明熹宗朱由校当了皇帝。魏忠贤作为朱由校从小的监护太监,两人感情深厚,自然得到了明熹宗朱由校的中用,被任命为司礼监太监,掌管了东厂。

明熹宗每天的爱好就是做木匠活,根本不理朝政,朝中大权基本都由魏忠贤把持。魏忠贤采取血腥镇压的发法,将反对他的东林党人屠杀殆尽。而朝廷那些贪生怕死的官员,则开始献媚魏忠贤。

浙江巡抚潘汝祯第一个发明了为魏忠贤建生祠的独特歌颂形式,魏忠贤知道后非常高兴,而潘汝祯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百官见这招可以讨好魏忠贤,纷纷效仿,一时间天下都开始给魏忠贤建生祠。其中都抚大官阎鸣泰、刘诏、李精白、姚宗文等,争颂德立祠,汹汹若不及。

整个大明天下,上至百官,下至武夫、商人、无赖,都想方设法给魏忠贤建生祠。为了建生祠,他们甚至不惜拆掉百姓民房,砍伐陵墓上的树木。建生祠之风一开,立刻蔓延到全国,于是乎为这个目不识丁的文盲魏忠贤建生祠如同一场政治运动风靡全国,短短一年之中,共建生祠四十多处。

这些生祠里,供奉着魏忠贤的雕像——当时称作“喜容”,喜容用名贵的檀木雕塑而成,一副帝王相,外穿冕服,腹充金玉。生祠落成后,文武官员集体向喜容行五拜三叩大礼。生祠大门两侧,高悬着吹捧魏忠贤的对联:至圣至神,中乾坤而立极;乃文乃武,同日月以长明。

南京、凤阳两地的官员,甚至将魏忠贤的生祠建到了朱元璋的明孝陵和埋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皇陵,而明熹宗朱由校对此也是不闻不问不管。估计朱元璋地下有知,一定会被不肖子孙气死。

明朝最牛太监,心理扭曲,为了能传宗接代,听信偏方残害百姓

明朝的大太监高寀就是渴望身体健全的人,高寀是万历皇帝身边的红人,担任御马监丞,万历皇帝宠他到什么程度呢?高寀光是监督征收税务这样的肥差就干了十五年。

有一年高寀在福建监督征收税务,因为高寀是万历身边的红人,地方官根本不敢得罪,高寀在福建已然一副土皇帝的模样,敲诈勒索,胡作非为闹的福建是鸡飞狗跳的,后来有一个缺德的方士投其所好,告了他一个可以让他可以重新变成男人的方法——服用一千个儿童的大脑!

这种鬼话正常人谁也不会相信,但是太监就不一样了,能够传宗接代一直是太监最大的梦想,再加上万历皇帝当时也在炼丹希望可以长生不老,于是高寀被这个方士所说的药方吸引,立马付出行动!开始的时候高寀是在民间买小孩来配药,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当他干的这些事情传到民间后,没有人愿意再将小孩卖给他,高寀就将买小孩变成了偷小孩,一时之间民间很多小孩都莫名失踪!

这件事情后来闹的沸沸扬扬,在加上高寀收税,民间反对他的声音很大,于是东林七君子之一的周起元就给万历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把高寀在民间的所作所为清清楚楚的告诉了万历皇帝,可惜的是万历皇帝并没有惩罚这个为非作歹的太监,只是召回京城,这么大的事情竟然不了了之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