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删前速看!)扒一扒川师大断头案凶手是什么样的人,让他免死的“抑郁症”又是个什么鬼

2016-05-04 IMP心理 心理分析


说“抑郁性精神病”的人

---------------------------------------------------

能不能先检查一下自己的智商?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回复“授权”



写这篇文章时,本公号已经作好了被删帖的心理准备。所以,大家如果看到的话,请速看。

还记得3月27日深夜,四川师范大学,有个叫腾飞的学生,把室友芦海清“斩首”的事吗?这位腾飞极其残忍,砍了芦同学50多刀,致其身首异处。

案件发生后,处理得有些诡异。比如学校和警方一直在遮遮掩掩,比如办案警方竟然要求披露受害人信息的受害人家属给警方写致歉信,并指其为泄露国家机密。

呵呵!


而按照以往的经验,芦同学的家属芦海强特别担心,腾飞会被鉴定成“精神病”,得到杀人的“免死金牌”。


现在,这个担心应验了。真是怕什么鬼就来什么鬼。

成都市公安局龙泉驿区分局给了芦海强一份“鉴定意见通知书”,说他们聘请有关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腾飞是否患有精神障碍,及其有无刑事责任能力,进行了法医精神病学鉴定。鉴定意见是,被鉴定人腾飞患有抑郁症,对其2016年3月27日的违法行为评定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斩首”案件发生后,我们已经不想去关注,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些变态杀手的心理和行为,还有他们为什么成为这种人,并没有多少差异,我们已经分析过太多这样的案例了。

现在,这个鉴定结果出来,我们感到这个社会最宝贵的一种东西正在被践踏,那就是正义。我们还感觉到自己的智商正在被羞辱。

所以,我们无法再沉默。



01



也许你看不懂这个“鉴定意见通知书”,我们翻译一下。

它的意思很简单:腾飞因为有“抑郁症”,杀人不用偿命了;他还会被减轻惩罚,不排除过了几年,就大模大样地出来了。

是不是很让人愤怒,而且无奈?

我不得不说,这份鉴定,真是一个伟大的创意。

按照中国的法律,只要你被鉴定成精神病,杀了人,是可以免除处罚或减轻处罚的。这些例子可以举出一大堆。

我只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2012年6月,山东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教精神病学的讲师张彦,在临沂市香榭丽都小区内开车将一对母女撞飞,又脱光衣服不让救护车救人,终于导致一名4岁的女孩死亡。事件发生后,石师曾经写文揭穿过她是如何装精神病的整个心理过程。但后来,她仍然被鉴定为“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无刑事责任能力”,逃脱了惩罚。


第二个例子,是2015年的“南京宝马撞车案”。当时也是舆论大哗。但是,犯罪嫌疑人王季进还是被南京脑科医院鉴定为“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那个时候有一个段子:


“今天看到一老人摔倒了,于是赶紧过去扶。没想到她一把抓住我的手,说我撞倒了她。我急忙说,监控会还我清白的。老人说,别傻了,这里没有监控。我直接一脚踹过去,说没监控你也敢这么‘屌’。她儿子说,我们边上把你踹人都给录视频了。我冷笑一声,从兜里缓缓地掏出了一本火红的《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证》”。

关于“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是个什么鬼,石师也分析过了。

现在,我们真的很怀疑,是不是“急性短暂性精神病”这个创意已经搞臭了,才玩了点新鲜的,有了“抑郁症”这样几乎是突破了我们的智商底线的发明呢?反正,如果你扶老人被讹,不用掏《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证》了,掏《抑郁症证》吧!

中国患抑郁症的已经超过了9000万!不知道把腾飞鉴定为“抑郁症”的人,哪儿来的资格认为抑郁症杀人可以减轻刑事责任?有没有想过它的社会后果?


02



哲学家福科老师告诉我们:知识就是权力,尤其是“精神病学”这种所谓的“知识”。而“司法精神病鉴定”,直接就是“知识-权力”。

我们知道,权力可不是干净的。


实际上“知识”也很不干净。


现代社会的信任体系建立在“知识-专家”上。一个二个搞得自己好像挺懂某个“专业”的专家取代了宗教牧师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学家吉登斯老师提醒我们,要防火防盗防专家。



吉老师的原话是:大众在把自己交给专家时,需要获得双重保证:“特定的专业人士在品行方面的可靠性”和“非专业人士所无法有效地知晓的(因而对他们来说必然是神秘的)知识和技能的准确性”。

用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如果你要信任一个专家,那么,第一,你得看他有没有这方面的水平,而不仅仅是那个身份;第二,他的人品靠得住不?是不是凭良心讲话,还是为权力和资本讲话?

以上两个保证只要有一个做不到,那么,所谓的专家和“知识”就靠不住。

很遗憾,我不知道精神病学专家们的人品能不能靠得住,这里面有一个“无知之幕”把我挡住了,但从我所见到的“司法精神病鉴定”看,水平靠不住。

如果你认为一个人是专家就有水平,我无话可说。如果你认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他的知识就有用或是准确的,我更是想建议你复习一下最基础的逻辑知识。逻辑虽然干不了什么大事,但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智商,至少可以保证一个人有基本智商。


好吧,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腾飞是不是“抑郁症”。

只看几个关键细节就够了:


1、3月27日晚11点50分左右,腾飞把芦海清叫到宿舍旁边的学习室,用菜刀对芦砍了50多刀。

这足以证明,腾飞作案时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换句话说,无论他是不是精神病,都意识清楚,无法免责或减轻责任),而且,绝对不是“抑郁症”发作时的“症状”。抑郁症主要是对内攻击,即使在概率极低的意义上,因为受到刺激会对外攻击,也是突然间的瞬时爆发,不可能还设计一下,把谁叫到哪儿拿刀再砍。

2、腾飞砍人后,叫同学打电话报警,然后到行凶的房间把门反锁,继续砍人。

这也足以证伪腾飞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压根不可能对他人有那么大的仇恨,即使在概率极低的瞬间爆发的情况下“激情杀人”了,也绝对不会在意识到之后,还保持那么大的心理能量去继续砍人!

3、腾飞中学时有些“独”,很少说话,独来独往,与老师零交流;有点怪,偶尔呈现出呆滞的状态,“眼睛不知望向哪儿”。

这和一系列的“冷血杀手”何其相似,都是“性格孤僻”的强自卑型性格的人。

4、腾飞在社交平台上的情绪显得有些起伏、摇摆。他显得暴躁、消极、充满戾气。发布微博时,他时常使用侮辱性的字眼;也曾不止一次地在网络游戏战败时对对手破口大骂。

比如,2013年底,在接连发布一系列看似低沉状态的微博后,他注册了一个陌陌账号,并创建了一个陌陌群组。创建群组的当日,他在微博上发布了一个女孩的照片,并配以文字:“我他妈一定要把这女的杀了。”

有时,他也会鼓励自己,比如“更多的笑一笑”。

但更多的时候不是愤怒,是落寞。

看到这里,不知道把他鉴定为“抑郁症”的专家,有没有意识到腾飞人格上的分裂?不要告诉我这不是心理变态的基本特征!

5、在腾飞的主页中,一条早年发布的微博引人关注。2012年末,他转发了白银市连环杀人案的百度百科链接。甘肃省白银市连环杀人案,相继发生于自1988年至2002年的14年间,白银市9名女性惨遭入室杀害,凶手作案手段残忍,多名女性颈部被割开。巧合的是,这与芦海清的死状相似。

对这个细节,我不作分析了,是提请办案警方看的,如果有人还懂基本的犯罪心理的话!

够了。

1+2,请不要告诉我这是抑郁症,在我不打算开玩笑的情况下,真的不要逗我了。驱动腾飞杀人的,而且仅仅因为琐事就砍了50多刀,只可能是心理变态!


3+4+5+1+2,完美地勾勒出了一个心理变态者的识别、演变,以及杀人的结果及其“灵感”!

说到这儿,我必须来给抑郁症患者证明一下:他们基本都是好人,是坚守自我的人,宁愿杀伤自己(比如自杀)也不太可能去杀人。而且,抑郁症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再严重也不算“精神病”!

说“抑郁性精神病”的人,能不能先检查一下自己的智商?

另外,弱弱地问一句:把腾飞鉴定为“抑郁症”的人,是听腾飞的父母说的吧?他父母说他在初中时患过“精神抑郁疾病”,自杀过两次。他们的身份是狱警和监狱下属单位的员工。


03



最后来揭穿一下,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那么容易地被鉴定为“精神病”?我是来打精神病专家们的脸的。它有点点深刻,不喜欢深刻的就没必要看了。

首先请你放心,其实有些精神病专家们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比如,他们就解释不清楚什么叫“急性短暂性精神病”。他们的本事最多是描述“症状”,然后找个名词去安。

他们唯一能抬出来吓唬我们的,就是他们是“专业”的。

我就来揭穿“专业”到底是个什么鬼。

我在很多场合都讲过,一个只懂心理学的人,非常可能根本不懂人类的心理。要懂人类的心理,并不需要你懂心理学作为必要条件。换句话说,你懂不懂人类的心理,跟你懂不懂心理学没有逻辑上的关联,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如果你愿意,你甚至不需要去懂所谓的“心理学”,而是需要去懂点哲学,懂点社会,了解人的存在,了解人性。

     
原因很简单,心理学只是一套人为建构的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跟人类的心理规律、人类的心理表现是两码事。不是你懂了这套知识体系,把它背得滚瓜烂熟,你就真的懂了人类的心理规律和心理表现。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所谓的“心理学”不过是一套错误的知识体系,你被它洗脑,只按它提供的那一套知识来套,反而搞不懂人类的心理。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了。

可是,为什么一个人懂物理学、懂医学,却没有这样的问题,他确实能够制作杠杆、设计电路,能够给人治病呢?

原因在于,物理学、医学属于科学,是非常客观的学科,它们具备两个特征,可以客观验证,可以有量化的指标,而且这些指标在反复验证中可以反映出研究领域的真实情况,极少例外。但心理学,还有很多社会科学(其实不应该叫“科学”),比如经济学、社会学就做不到。至于历史、文学、艺术这类,更不用说了。

很不幸,精神病学也属于这一类。

这些学科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或跟人类精神有关的事情,研究对象会“参与”并影响你的研究结果。它们根本无法抹去主观性,甚至主观性非常强。其在知识上的可靠性,是不可能跟物理学、医学等比的。


精神病学虽然把自己往医学上扯,可是,研究的毕竟是人类的精神表现,虽然器质性病变也会导致精神异常,可精神异常并不等同于器质性病变本身(那只是它的“物质基础”!)。更何况,大量的精神表现,跟器质性病变没什么关系。它并不具备像医学那样的客观性。


至于精神病专家们对精神病的鉴定过程,也并不神秘。他们无非是根据“精神病嫌疑人”(这是我创造出的一个词)的语言、姿态、神情、行为表现等(他们叫“临床表现”),并根据他人对“精神病嫌疑人”的表现的描述(可能还有一些生物学指标的测量),来综合地作出判断。并没有一个万能的神秘的仪器,像医学上的判断那样“科学”。

而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两个漏洞。

第一个漏洞,是精神病专家受精神病学的规训,有可能看谁都像精神病,即使这个人只是有心理问题,甚至只是个因受刺激而情绪不稳定的正常人,像“精神障碍”这样含混的说法,就是看谁都像精神病的一个词语后果。第二个漏洞,一个人可以伪装得符合精神病诊断标准所描述的那些“症状”,从而去迎合精神病专家们的判断。


简单地总结就是:只要你被认为是“精神病嫌疑人”,要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并不容易!

而你要装精神病,也没那么难!

好了,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精神病专家们要强调自己的“科学性”,他们,还有经济专家、心理专家们要强调自己“专业”了。这纯粹是心虚。知道自己不具备科学那样的客观性,但又要确立知识霸权,建构“知识-利益”的合法性,于是需要这样干。


还是可以吓唬人的。



哲学家赵汀阳在他的文章《关于命运的知识》中揭露了这一点。他说,“由于人文社会知识缺乏像自然科学那样‘硬’的证据和效验,便只能通过知识的‘专业化’这种不够‘硬’的办法来凑合建立知识的标准和信心,就是说,虽然无法知道某种人文知识是不是真的,但既然能够把它搞得看上去很专业,那么它就好像是真的,而它既然好像是真的,那么就算是合理化了。专业化意味着在某一种知识内部建立起一套规则、程序和自身确认的标准以便对自身的合理性进行辩护。正是这种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合理化机制维持着知识的信心。”

他还继续揭露:“专业化是一种悖论性的努力:为了建立某种‘成熟的’、能够控制的、稳定的理解,就不得不把生活和社会某个方面的问题单独处理,从而形成专门的知识,可是这种专业化的代价是对其它问题的忽视和歪曲,因为在过分突出某种问题时难免不符事实地改写了它与其它问题之间的真实关系,而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在它与其它问题的关系定位中才具有意义的。因此,专业化所导致的困难不能简单化地说成是‘片面看问题’的缺乏,事实上一种片面性理解会导致全面的歪曲,一点错,全都错。”


赵老师的犀利程度让人惊叹。

当然,赵师所说的,只是社会和人文知识的可靠性问题,它们和自然科学不同,远不如看上去那么可靠,甚至可能导致全面的歪曲,而“专业化”的本质不过是在内部“自我加冕”。这个,并没有涉及到像精神病学、心理学这样的学科的方法的错误。


事实上,还真有方法的错误。

错误之一,就是喜欢玩还原论。

现代社会能还原成原始草棚里的人群吗?人能还原成猴子吗?换句话说,还原成了原始草棚里的人群,还是现代社会吗?还原成了猴子,那还是人吗?答案显而易见。

但奇怪的是,精神病专家和心理专家们就是喜欢还原,把人的精神表现、心理活动还原成各种物理-化学效应,似乎这样才能够有可客观测量的指标,才够“科学”和“专业”。

可是,所有的物理-化学效应,最多是人的精神表现、心理活动的生理效应,并不是精神表现、心理活动本身。还原论在对人的研究中是一种极为无能和错误的方法,因为它只是耍了一个花招,进行了概念的偷换,把对人的研究转化成了对构成人的物质基础的研究。


错误之二,弄出一套所谓的“症状”表现,说成是什么什么病,什么什么症,然后,根据一个人的表现去套。精神病专家和心理专家有了这一套诊断“标准”,不需要去理解一个人,就可以傻瓜式操作了。


这一招是从自然科学那里学来的。可是东施效颦了。人不是物体,精神表现、心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真正重要的是去理解他内心的心理逻辑,而不是外在表现出了什么“症状”。每一种“病”,在“症状”上都可能存在交叉,而每一个正常人,也都可能具有某些“病”的“症状”。这种方法,同样是非常偷懒和无能的做法。它的严重后果就是乱诊误诊。

精神病诊断和权力结合得非常紧密,它可以为权力对一个人的强制或法律责任的减轻、豁免提供知识“合法性”的论证。所以,它本身的不可靠(且不说品行的不可靠了),后果是灾难性的。


猜你喜欢



关注微博:@IMP心理



IMP心理公号群上线了

欢迎大家来交流分享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我负责揭穿 你负责看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