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拥有一颗纯粹的心,永远在路上|创业长廊故事--很长但很真实

2015-08-12 金鸡湖创业长廊


从最初的逃避,到最纯粹、简单的向往自由,最终走上了一条旅行与户外交织之路。将近6年的户外旅途,让我明白,生活需要一种信念,踏实做好想做的事。每一步,每一段都是属于自己的人生。

---摘自微博 @行客阿正


第一次看到陈正,他的皮肤比我想象中的要白一些。问他,一直在户外做活动,为什么晒不黑?他似乎也很困惑,“现在已经比之前黑了,好像本身恢复能力比较强。”陈正曾经骑行川藏线,不擦一点防晒霜,结果一点事没有。他为此查过相关的皮肤知识,但是众说纷纭,他也没放在心上。


采访前不久,陈正刚刚结束七天的糖果亲子“勇者奇兵”夏令营,隔天还要前往下一个地点。七八月份,是他最忙的时候:带着正在过暑假的孩子们去户外“玩”。这是陈正现在的工作,也是他的创业项目:“糖果亲子营”。



▲ 陈正


陈正现在做的事,源于他的兴趣---旅行。

小学毕业时,父亲带陈正去省城玩,他把这定义为自己的“第一次旅行”。


那是陈正第一次坐火车。绿铁皮的大家伙,窗户可以向上抬起打开,往外望去,车子好像长得没有尽头。陈正一直趴窗户上,看着车外疾驰而过的风景,直到父亲端来一碗泡面给他吃。陈正惊喜地发现面里卧着一根火腿肠,但吃完后他才知道那是仅有的一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旅行不仅是看看风景,记忆才是最重要的。”陈正说,能留下永恒回忆的才是“真正的旅行”。




突然想起最近网上一篇很火的文章“一万次旅行,也拯救不了平庸的你”。现实社会,确实很多人借助着所谓的“旅行”来升华所谓精神层面的自己,让自己灵魂与心灵得到所谓的洗礼。很长一段时间,似乎“旅行”一词变得是那样的神圣,那样的非得去做,同时也伴随着那样的扭曲。

---摘自微博 @行客阿正


进入大学,曾经被大山和读书包围的环境一下子开阔了起来,陈正开始了“在路上”的生活。他几乎每周都要出门旅行,周五出门,周一返校。从大二开始,攒了三年火车票加起来有270多张。陈正学的是体育教育,老师也支持他们多出去走走,但真要找他的时候,总不见人影。


陈正旅行时,大多是一个人。从瑞金到遵义,从景德镇骑到上海,环骑海南岛,环骑青海湖,环骑广东……只有他一个人。有人问过他,为什么总是一个人走,不会孤单、无聊吗?他淡淡地说,“刚开始会觉得孤单,但是后来想想,这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况且,一路上还有人生百态和人情冷暖。



▲行走中的陈正


旅行时,陈正一般住的比较简单,在找不到落脚的地方时,他会尝试借宿。刚开始,他发现在城市找人借宿“比较难”,但他在农村感受到了“人情味”。


有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家,会特别热情地招呼陈正,让他借宿,给他铺床,甚至为他准备第二天的早饭。老人们把这一切变成了一场招待家人的热闹喜事,“当你走进他家,你就不再是过客,他们把你当成家人,有的还会杀鸡。”陈正说,老人们的子女大多在外地打工,聊天时提到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子女。一个陌生年轻人的造访,也许让老人们想起了自己远在他乡的孩子,也让原本冷清的家有了一丝温暖。


陈正现在有一个愿望,“等我有了条件,一定会把我走过的这些地方再走一遍,去曾经借宿过的人家感谢他们,表示我自己的一份心意。”




骑行:我最喜欢的旅行方式,有人说,坐火车太快了,徒步太慢了,骑行,就是最好看风景的旅行方式。骑行,更多的是体验一种真正在路上的感觉。

---摘自微博 @行客阿正


陈正的办公室里,靠墙放着一辆公路自行车,那是他“最有感情的车子”,陪他走了近30000公里。


大一开始接触骑行后,陈正“上了瘾”,想有一辆好车子。“我做了件傻事,”他说,就好像今天的众筹,当时他翻着手机里的号码,一个一个地给同学朋友打电话、发短信,借钱买车。陈正担保的理由是,“我相信自己会拿到奖学金,到时候就还回去。”


五十,一百,两百……有位同学最多给了陈正六百,钱就这样凑起来了。2010年,大二上半学期,陈正用同学朋友那里“众筹”来的五千多块钱组装了这辆车。



▲骑行中的陈正


后来,陈正果然拿到了国家奖学金,他对着自己的借款账单,一个一个地把钱都给还了。“ 这辆车就是我的一个里程碑,虽然其他地方多多少少都换过了,但主架是一定不会换的,我以后想把它挂起来。”陈正用手摸摸后脑勺,好像挺不好意思,却又觉得自豪。


陈正后来选择攀登雪山,“不是因为对骑行腻了,而是想换一种方式,想体验另一种感觉。”一次攀登雪山,陈正计划在登顶之后大声喊出心中的话。当他站在山顶,张着嘴却不知要喊些什么。“四周都是冰雪,一切都凝固了,寂静了,我似乎被那种气息震住了。”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只去感受。


现在,他不再频繁地进行长途骑行,只是偶尔绕着金鸡湖骑几圈,使之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吃饭一样。”他说,以前骑行多少带着某种目的——逃避现实。后来,他在路上发现了一些美好的东西,“好人永远比坏人多”,风景永远美丽。路上那些感动和美好,渐渐转化为一种自然的力量,慢慢影响着他。



▲攀登雪山中的陈正


年轻人,除了旅行,似乎都还有一个创业梦想,我觉得也应该试着去尝试。创业,跟旅行一样,很多年轻人都想。是的,都是在想,真正能走出这一步的却不是那么的多。

---摘自微博 @行客阿正


陈正原先是一名跆拳道运动员,一路打到省队,可在全国联赛前夕,受伤了。断了一根肋骨的陈正在医院躺了半个月,也琢磨了半个月。结果是,肋骨还没有恢复好,他又背起包出门旅行了。他总结道,当过运动员的自己有“抗打击能力”,还有一点“犟”。这种坚韧和不服输的特征在创业中同样适用,哪怕受伤了,也希望参与。


创业萌芽在大学时期,那时的陈正虽然喜欢独自旅行,但也参加社团,组织过多次活动。陈正的学校有一个拿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别贡献奖的社团,那是学长们带团队从位于景德镇的学校一直骑行到北京支持奥运的一次活动。陈正大一下半学期就加入了这个社团,并从大二开始负责带领它。每年寒暑假,他们都会因为出色的骑行实践被评为全国百优社团。



▲骑行过雪山的陈正


大二下学期开始,陈正组织了一个户外俱乐部,出租一些帐篷,组织学生出游。大三以后,他带着两个小伙伴一起做,直到毕业。后来,那两个小伙伴把当初“小作坊”一样的俱乐部变成了公司,经营至今。


毕业后的陈正顺利进入一家不错的户外公司工作,“在众人看来是很不错的,至少在自己喜欢的户外旅行行业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然而一年后,家里的变故和自身的原因,让他辞去工作,回家创业。他在微博里记录那时的心情:“心,受委屈!选择创业,总归是年轻人心底的激情在燃烧,当然现在的我也可以把那时的选择说成是一种不自量力的呐喊。”他最终选择自己在行的并热爱的户外运动作为创业方向,开始组织攀登雪山的极限项目活动。


曾经旅行途中的一切都在开阔陈正的视野,他也见过别的创业团队,并喜欢这种“在路上”的感觉。“虽然工作到半夜,身体会疲惫,但是心里是充实快乐的。”陈正觉得,创业的感觉和攀登雪山很像,起先你充满期待,觉得自己有能力登顶。但一路上十分艰难:缺氧,疲劳等各种问题都会来袭。直到你到达山顶,发现另一种视角和美丽。



▲雪山之巅


我问他,你现在走到哪里了?他习惯性地摸了摸后脑勺,笑了,“还在半路,正在努力向上。”


现在,他来到苏州再次创业,创立了“糖果亲子营”。


小时候,最大的期望就是在镇上工作的妈妈每周下班带回的糖果,剥开的糖果,慢慢地融化,我觉得那就是幸福。成家后,我的幸福是有个美丽的老婆和可爱的女儿;甜蜜且美满。


可是后来,疲于工作的我,忘了家人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陪伴。陪妻子吃饭,给孩子讲个睡前故事,带他们出游……


百般犹豫后,我辞了工作,创办了“糖果亲子营”,为我的宝贝,也为所有的孩子,营造一个如糖果般甜蜜的童年。


——糖果亲子营的诞生故事


“糖果亲子营”主要针对6岁到14岁的孩子,开展户外活动。“他们现在基本除了学校的学习,就是参加兴趣班,和我们以前的生活太不一样了。”陈正希望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经历能够帮助父母认识户外运动的重要性,重要的是让孩子形成一种认知,教会他们在户外的紧急情况下如何自救。“起码,他们学过了,就会比其他孩子多一份镇定。”



体验皮划艇的孩子们


比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和故事,陈正说得最多的是孩子。那些他带着去夏令营的,或者只上过他半天户外课的孩子们。因为他觉得,“孩子是最真的。”他回忆2007年骑行川藏线的时候,路上有孩子睁着大眼睛看着你,很淳朴,有人会把糖果分给他们。但2011年再次路过那里,当地的孩子全变了,他们拿着弹弓和石头把人拦下,要糖吃。


“很多东西都会腐蚀掉孩子的纯真”,陈正说。他的家乡自从变成了旅游景点开放后,“总觉得孩子们怪怪的”。从前,爬树,下水,自由自在。现在,游客,金钱,大巴车,“他们会失去最真的那一面。”



▲参加糖果亲子营的孩子们


夏令营的时候,陈正问孩子,想不想爸爸妈妈?现在什么感觉?“不想!”、“爽!”他得到的答案响亮而快乐,“他们被压抑的天性被释放出来,内心自然而然的快乐,那才是他们最真实的情感。”


“孩子特别喜欢接触这些事情,学得也特别快。”陈正把中国登山协会、中国山地救援的课程变成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教授给他们,比如最简单的走扁带和打绳结。在刚结束的“勇者夺兵”夏令营中,有一个来自上海的9岁男孩,只看陈正演示了一遍绳结的打法,自己就会了。“孩子们有一种对未知的好奇,有些大人学得都没有他们快。”



陈正教孩子们打绳结


还是在“勇者夺兵”夏令营里,有两个孩子因为身体不适应得了感冒。连续两三天,陈正带着他们打车去市里看病,整夜陪在他们身边。陈正发现自己和孩子接触多了,自然就有了一种能力:“你能很快融入孩子,让他们亲近你,和你讲好多真心话,建立起一种无形的信任。”


一次户外活动上,陈正教孩子煎鸡蛋。一个七岁的孩子,拿着自己煎好的鸡蛋递到他面前,和他说:“教练辛苦了。”没有人教他,甚至孩子的妈妈都觉得诧异,问孩子为什么自己不吃,孩子回答“因为教练太辛苦了。”陈正闭上眼睛,手掌轻按心口,轻轻说:“感动。”



▲孩子们在学煎鸡蛋


陈正现在经常会收到曾经教过的孩子们的来电或信息,就算只有一句“教练,你在干嘛?”他都会觉得开心,“课上你是教练,课后你就是他们的朋友。看见他们对着你微笑,那眼睛和笑容,那种最真实的东西哪里都找不到。这也是我越来越坚定把这个项目和这个团队做下去的动力。”虽然有人会质疑,他们周末半天的活动安排那么项目,孩子记不住有什么作用?


陈正的回应是,“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学到什么,而是让他们对户外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什么是走扁带,什么是搭帐篷,什么是绳结。第一步是让孩子形成一个认知。在之后的活动里,他们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可能他会发现自己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然后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单独报一个攀岩课,或者皮划艇课,把这个活动当作一个爱好。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就想做最基层的推广教育,从孩子到青少年。以后我回想起来,还是会觉得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未来是属于孩子的。”



▲“勇者奇兵”夏令营 合影


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所有的户外项目,陈正都要亲历亲为,“安全第一”是他每次提到亲子营活动必说的一句话。陈正本身是中国登山协会的户外指导员和中国山地救援队的培训学员,加上原先从事过足球、中长跑、跆拳道等专业运动的训练,他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特别强。糖果亲子营的领队都要经过他的专业培训才能上岗,“我的培训体系参考的都是中国登山协会和中国山地救援队的考核标准,我用最专业的培训体系和课程去教领队。目的很简单:给家长和孩子多一份安全感。”


前不久,糖果亲子营被同程旅游推到了第三季《爸爸去哪儿》的页面上,而在此之前陈正从没做过任何公关。“同程看到过我们之前的活动,觉得有趣有特色,而且我们的活动专业性强,有专业团队来把关,他们比较认可。这个事情,更多是对我们团队和产品的认可。”强大的责任感让陈正觉得,现在做的事情“任重道远。”



▲同程网《爸爸去哪儿》推荐产品


参加过活动的家长都会和陈正保持联系,咨询一些孩子户外活动的问题。孩子夏天游泳的问题,踢球的问题,运动时的注意事项,对身体的影响……陈正都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信任,也是我愿意为孩子做的事情。”



▲“勇者奇兵”夏令营 合影


陈正从高二开始,养成记随笔的习惯,旅行时的感想也会记录下来。聊天时问他,这个习惯现在还保持吗?他却说自己不善表达,有些话说出来怪怪的,所以才会写下来,大多情况下是自然而然的表达。


越刻意,写出来的东西会比较假。我觉得,一个人一定要真实。真实要比虚假好,真诚的东西更能打动人。现在看之前写的东西,会觉得诧异,为什么当时会说这句话,会有这个想法。


写东西就是一种表达,没事就写写玩玩,因为那是你的一种经历。人生走到一个阶段,一定要回过来看看,那是你前行路上的一种财富。

我就是这样,走到一个阶段,回头看看,然后再出发。




微信号:Bohetang0222

电话:17751101262


本文为金鸡湖创业长廊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原文阅读或扫描二维码,加入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