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交警,也是警队里的IT狂人和发明家!
城市里川流不息的车流,在其中排队龟行的时候心情也许很糟。作为车保有量已经达到310万辆的城市,要让大部分驾驶人都能享受通畅的驾乘过程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路面上最需要什么?
要怎么做最能缓解压力?
要解答这些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路面的执勤交警了。从交警到发明家,苏州工业园区交警大队就有这样一位执著城市交通的 IT 狂人。
林玉峰在察看路面交通情况
不再看到伤心的泪 IT男捡起老本行
林玉峰2006年参加工作,成为园区交警大队的一名普通交警。这份工作一干就是十年,在288平方公里的辖区内,道路里程1050公里,注册机动车达80万辆,年均接处警数接近9万起。
林玉峰面临的从来都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专业会和车水马龙的马路联系在一起。他是学IT专业的,毕业后却成了顶着烈日、风雨在路边上疏通交通的交警,乍看之下就是一件纯体力活。7年前的一件事,让他改变了这样的看法。
2009年林玉峰在事故中队工作时,负责处理园区重大交通事故的工作。那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园区重大交通事故数量居高不下。在事故中队办公室的走道里,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前来处理事故的伤者家属的哭泣声。面对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交警们仍要保持公正的态度协调双方进行事故处理和理赔。
一天,林玉峰为一起交通事故的双方进行调解,按照法律规定给双方反复做了思想工作。最终,肇事方同意向伤者一方进行赔款。但是林玉峰看到这位失去了儿子的母亲,拿着赔偿款的表情并没有缓和,反而更加悲伤。林玉峰说,那一刻成功调解一起事故变得毫无成就感。能否避免这样的悲剧一再的发生?他当即就有了这样的想法:要让各种事故处理更加公平合理,要让交通更加有序。
抱着这样的信念,林玉峰回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特长——IT技术。这位IT狂人后来一发不可收拾,成为成功开发出十套警务系统的“警队工程师”。
林玉峰在查看信号灯的时间设置
不断解惑“发明家”之路愈走愈远
结合自己的特长 IT 技术,林玉峰最先设计开发了“道路交通事故四色预警档案”、“辖区道路交通事故内部档案管理系统”、“园区道路交通事故GIS分析系统”等多个警务系统。这些最初对事故预警和处理比较有针对性。园区道路交通事故分析GIS系统,能够把交通事故的数据在GIS当中进行直观分析,找到事故高发的黑点,找到因闯红灯事故引发事故的高危路口、找到伤亡事故高发的道路、找到非机动车最容易发生事故的路段等等。事故处理工作因为有了这套系统,可以在事故发生前就去干预。园区交警大队利用这个发明,组织警力整改事故黑点周边的交通秩序、处置违法行为改善交通设施。
该系统上线的4年多来,2011年重大事故数下降30.9%,2012年在2011年基础上再降14.3%,2014年又创历史新低。在人、车每年增长30%的背景下,2015年交通事故数绝对值出现了下降。面对园区2013年、2014年及2015年三年57%的车流激增,园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保证了车均延误没有上升。该系统因其卓越的社会效益,受邀到江苏省交巡警总队“交管大讲堂”进行全省推广。
新系统对园区各大型活动和节假日进行了交通保障。排查出了多处交通瓶颈和交通组织不合理节点,为改善和规划整个区域的交通提供了有力支撑。
颠覆了传统的交警工作模式,自动化系统全年节省警力达10000余人次。这只是林玉峰设计的系统之一,“道路交通事故四色预警档案”,“园区大队道路交通事故内部档案管理系统”,“园区道路交通事故GIS分析系统”,苏州首套短信评警系统、苏州首套施工运输车辆监管平台、苏州首套大队级的内网网站、论坛、文件服务系统等,都是他以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逐步开发推出的实战用系统。其中“园区道路交通事故GIS分析系统”得到国家专利,整个系统中林玉峰个人申报了2项发明专利,他成了名副其实的警队发明家。林玉峰笑称,荣誉并不是设计开发这些系统的初衷,但是能在实践中派上用场,能得到行业内的认可,确实是一件令人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林玉峰查找事故高发黑点
成就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面对接踵而至的成绩,系统的良好运行林玉峰本该松一口气。但是随着系统的运行,他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他开始意识到,这些系统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答案,只是让他离答案更近了一步,他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在科技强警领域已初露头角的林玉峰,被调往秩序中队负责园区智能交通的建设。林玉峰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又再次回到刚工作时的执勤中队,下基层上马路收集更多路面情况作为项目建设的基础。
一天,他和执勤中队其他同事一起在路面执勤,突然有一辆车停在了他们附近,一个中年女士下车冲着交警们大喊:“我的老父亲晕倒了能不能帮我们开道送我们去医院。”见状,林玉峰就和执勤中队民警一起开着警车为女士开道,可是正处于早高峰时段,道路非常拥挤。去医院需要途经十几个路口,园区的交通警力非常有限,不能够每个路口都保障他们的车辆优先通行。幸好沿路的很多车辆在发现有突发情况时,都非常主动的配合让道,才使晕倒的老人顺利的到达医院得到了救治。
这次经历给林玉峰很大的触动,道路随时可能成为生命的通道,是否能用智能交通来应对这些突发?甚至取代有限的人力,来维持道路的畅通?在执勤中队,白天的工作强度已经非常大,林玉峰就用业余时间努力研究各种图纸,补充学习各种知识,常常一个人在办公室学习到很晚。
林玉峰说:
处理各种道路情况已经非常的累了,晚上一旦有重大情况还要爬起来赶赴现场,天一亮又要继续回到正常的工作循环。一直是满负荷工作状态,有时真的累得想要放弃,但是想到自己接触的那些情况此刻可能正在城市的其他角落上演,自己越早攻克难题,就有越多的人能够安然渡过难关,人就立刻有了动力,停不下来。
林玉峰在设计开发系统项目
在不分昼夜的钻研、攻坚后,园区智能交通项目于2013年正式上线运行,园区的主要干道均覆盖了智能交通系统。每天林玉峰就在指挥中心内巡查区域内的交通状况,远程处置交通拥堵,无形当中为园区增加了许多警力。
项目投入运行后不久,一天林玉峰照常在指挥中心巡查,突然110报警台跳出一条警情。有一位市民行驶到现代大道星汉街路口,车上的女儿突然浑身发抖脸色发紫,神志不清,手脚冰冷还伴有呕吐,需要立刻驾车送女儿赶往九龙医院,请指挥中心协助开道疏导交通。林玉峰听见报告,立刻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考验系统成效的时候到了。林玉峰迅速地打开智能交通系统,熟练的启动车辆巡查系统锁定了报警人的车辆,通过高空监控对目标车辆进行跟踪,开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保障通往医院的交叉口全线畅通,最后目标车辆在早高峰时期仅仅用了七分钟就赶到了医院。小女孩经诊断为异物卡住了喉咙,因抢救及时,异物被顺利取出并没有什么大碍。这场系统与时间的较量中,智能系统拔得了头筹。这就是林玉峰一直在追求的效果,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然而,埋头工作的代价就是牺牲大量的私人时间,这位85后的小伙因为忙于工作,已经多次耽搁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林玉峰的婚期推了又推,让他对未婚妻满心愧疚。他说,从来没有因此埋怨他的未婚妻让他感激不尽,不仅如此,未婚妻还帮他做岳父岳母的工作,帮忙缓和了矛盾,给林玉峰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支持。他表示,工作重要但是家庭也很重要,他记得自己的承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会努力的兑现自己的誓言。
记者 张濛
《姑苏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