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东方之门谈一场"光影之恋" | 定格在苏城之巅
还记得那个与东方之门的约会时间必须精确到分的摄影师吗?他说,“早一分,倩影不予,晚一分,媚态不在”。
他叫陈宇宁,一名80后,一名新苏州人(他以这个身份为傲),一名摄影师(不为出名、只为表达),他说,“未来要开一个关于东方之门的影展,就在东方之门办”。
于是他疯狂拍摄照片,既满足了个人喜好,同时也成为一种公开的自我表达。这种表达和炒作无关,于矫情绝缘,只和他朝夕相处的东方之门有关,只和苏州城即将拓宽的天际线有关。
从2013年第一次拿起相机,不知不觉快已经快三年了,对于东方之门,他依然保留着初恋般的单纯、热恋般的炽诚,每一次“约会”留下的影像,都写满真挚。
▼ 2013年4月10日,这是我刚拿起相机那会儿决定出去拍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作品,然后把对象选择了东方之门,虽然当时幕墙并没有完工,不过整体的结构已经成型。对于刚接触摄影的我,看到照片,内心得到了相当大的满足。
▼ 2013年8月19日,很幸运的一张照片,去之前下起了大雨,本已不报希望,不过在日落前雨停了,天气异常的透亮,还有火烧云。在最佳的拍摄时期赶到了现场记录了这张照片。
▼ 2013年7月13日,台风来临前的一张照片。坏天气是摄影师的好朋友,这样的天气自然不会轻易错过。
▼ 2014年7月16日,最喜欢的机位之一,不过这个机位已经被锁住,所以这暂时也几乎成为了个人的绝版,心里面一万个想再去一次。
▼ 2014年7月24日,如果说哪次拍摄让我觉得最完美,那就是这次了,绝佳的机位碰上完美的天气。第一次在这么完美的角度俯瞰园区,被彻底震撼到。
▼ 2015年3月25日,一次比较艰难的拍摄,因为拍摄的地方是一栋在建的大楼,找到进去的楼梯都费了很大的劲,跟小伙伴在日落前赶到了大楼的制高点记录了这一切。
▼ 2015年4月23日,这一次拍摄对于摄影师来说是大忌,因为在拍摄的时候居然忘了带相机卡。。。不过这一次因为有同行的小伙伴,慷慨地把相机都借给我了,绝对真爱。
▼ 2015年5月12日,我是较少早起拍日出的人,这是为数不多的一次。当天的日出其实并不出彩,不过由于前一天晚上下过雨,能见度特别高,于是选择了顺光拍摄,而在湖边拍照的同时也是非常享受这样的一个清晨。
▼ 2015年9月16日,由于爬楼失败让我和同行的小伙伴临时决定来到了这里,尽管这个机位之前被拍了无数次,但是傍晚的火烧云却让这个平常的机位绽放出了无比的魅力。
这就是陈宇宁,他把背影镶嵌在这一幅幅城市画卷里,快门按下的是青春,留下的是城市记忆。
这就是东方之门,有一种影展尚未启幕,已绽放在你我心里,关于这座城市,关于这座城的人和事。
声明:以上照片均为 | 陈宇宁 | 摄影作品,转载分享请署名,如其他用途请与摄影师本人联系。
Getty Images China签约摄影师
GOLDI(高地摄影)艺术总监
深度苏州签约商业摄影师
最苏州首席城市纪实摄影师
新晋豪宅别墅、星级酒店摄影师
▲城市纪实摄影师陈宇宁
80后陈宇宁与东方之门的“约会”时间,必须精确到分钟。
对于用相机记录姑苏城的陈宇宁来说,每逢拍东方之门,必须为约会做好铺垫;日出时的光影,如何影响机位;夕阳下的白平衡,又将怎样控制。当然约会时间最重要了,早一分,倩影不予,晚一分,媚态不在。
虽然工作和生活在“门外”,他却是“秋裤门”每一次成长痕迹的忠实记录者。他常在清晨五点半从家里拦下的士,扛着相机前往东方之门,抢拍日出现场;又常在下午5点半下班后,从单位打的出发,一路奔到苏州工业园区,抓取日落盛景。
他为拍落日下的东方之门爬上对面的住宅区天台,被保安“活捉”后用絮絮叨叨的苏州话“驱赶”出小区。
为何如此钟爱拍摄东方之门?陈宇宁说,他想为这座城市做点事情。向外界证明东方之门的美,就是具体落实的行动。
陈宇宁是典型的“新苏州人”。在苏州,“老苏州人”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他们对苏州城市文化及历史沿革了然于胸,并竭力维护古城区的容貌与尊严;“新苏州人”则是外籍来苏打拼事业,并长期工作或定居在苏州的中产白领阶层。
新老苏州人各占苏州总人口的一半,且没有本地人及外来人之分,大家都是苏州人。即使没有户口的“新苏州人”,在被问及“你哪里人啊”时,也会骄傲地以“我新苏州人啊”作答。
陈宇宁有着“新苏州人”的特点:极有责任感,并强调自我表达。在湖南读完大学后,爱好摄影的他果断选择以爱好为业,来到苏州某视觉工作室工作。2011年游览金鸡湖景区时,他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东方之门。雄伟、壮观、古韵、现代,诸多感受顷刻浮现,使得爱好摄影的他下意识端起相机拍了好几组照片。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有了近两年来他与东方之门的定期约会。他喜欢把照片放在微信朋友圈,直到朋友点赞并评论“这不是栋烂尾建筑吗?”时,他才深深感到,是时候为自己相机里那个长期的主角做点什么了。
“你见过一直在施工的烂尾楼吗?”陈宇宁经常反问质疑者。对于报刊、网络出现的“资金链断裂”、“儿戏建筑”等字眼,他看不下去。在他看来,媒体和公众对于东方之门的解读还停留在自说自话的阶段。调侃造型没问题,审美自然是见仁见智,但牵涉与公众利益有关的工期、进度及项目定位,则不是随笔一书就能说清楚。陈宇宁把东方之门看做一项公共建筑,对于很多不客观的解读,他需要尽苏州人民义务进行澄清。
唯一能让陈宇宁进行强势自我表达的,在他看来便是手中的相机了。于是他疯狂拍摄照片,满足了个人喜好,同时也成为一种公开的自我表达。这种表达和炒作无关,于矫情绝缘,只和他近三年里朝夕相处的东方之门有关,只和苏州城即将拓宽的天际线有关。
他一直有个心愿:未来开个关于东方之门的影展。“就在苏州办,就在东方之门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