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关心众创空间的多寡与倒闭,我认为的孵化器春天才刚刚到来!
2015年的一场雪,让南方不怎么见到大雪的人们欢呼雀跃。而对于农家更欢喜的原因则是来自一句老话的带来的福音:瑞雪兆丰年!下雪天看似严寒了一些,但是却正因为此才能让庄稼的收成在来年更给力。
2015年底我深圳一个朋友问我有没有兴趣接盘当地的一个孵化器,而这个孵化器就是前几天对外宣布倒闭的深圳“地库”孵化器。紧接着就有人写了一篇《孵化器“死亡第一例”众创空间倒闭潮开始了》的文章。而我恰恰今年正式开始启动孵化器项目,于是我认真地探索了一下其中的观点,在阅读完之后,才发现这篇文章完全就一“标题党”,而其中通篇写到的观点都是基于了一个假设,那就是孵化器的经营者都是一群没有能力、没有资金、没有资源的机构。
暂且不谈目前我能找到倒闭的孵化器案例寥寥无几,也不用刻意纠结于那些经营孵化器的机构是不是真的全部是玩票和忽悠的,我只关注三个问题:1、市场有没有需要?2、孵化器价值几何?3、未来格局怎样?
首先我们来看市场有没有需要的问题。中国目前的现状,是世界上移动互联创业实践最活跃的地方,加上近5年的投资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一大批新生代企业的上市,给了年轻人自建国以来最丰饶的创业环境。今天的创业不同于过往,基于新维度的商业模式和用户价值层出不穷,无论在如餐饮、理发、农产品的传统行业,还是社交、支付、自媒体等新产业,即便是交易的路径和服务的效能上都有无数可以升级改善的商业机会。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新型孵化器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和美国相比,在孵化器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有数据统计显示称截至2012年美国约有孵化器超过1100家,占到全世界孵化器总数的12%,在2015年预计将超过2000家。同时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显示,截止目前,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1600多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00多家。但对比美国孵化器模式和特点,国内的孵化器在模式、导师、资源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短板。
虽然对于中国来说孵化器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从1987 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到1999 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家民营孵化器—南京民营创业中心。
基于市场,创业者是需要更多的孵化支持,无论是场地、资金、辅导还是资源,甚至是基础的如公司注册、代账等创业服务,随着年轻的创业者越来越多,对于孵化器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万事开头难,绝大多数创业者在创业初期要花费很多时间用在非核心业务的专研上。对于如火如荼的创业潮,需要集约化的创业服务,而孵化器正好恰逢其时。
那么,有人说众创空间是否过多了。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目前有35家众创空间正式运营,就按照每家平均有160个的工位计算,也就是5600个左右,面对苏州700万左右的人口数量实在太少了。
在看看从工商局拿到的数据,截止到2015年2月份,苏州市私营企业总数已达30.16万户,注册资本总额达11923.8亿元,分别占全省私营企业总量的19.1%和20.7%,在全省领跑。平均每年就有12万个私企诞生。
这些新增私企就算只有10%左右的企业需要场地,每年也有12000家的场地需求,由此可见现有的孵化器工位数量是完全不够支持的。
其次,孵化器价值几何?目前中国的孵化器还处于自我孵化阶段,从李克强总理的呼吁和推动,到现在进入商业化的时间还不到一年,孵化器的管理和运营还需要极大的改进。如同一个孩子刚刚生长一样,他需要喂养、需要教育、需要关心爱护,还需鼓励和给予时间。我们不能因为孩子走不稳或摔倒在地而呵斥他,孩子需要的是成长的时间。如今的孵化器也是一样,你不能用美国目前的水准要求刚刚进入市场的初创孵化器。
我们来看美国孵化器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 从1959年贝特维亚工业中心诞生开始到80年代初,是美国孵化器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目标是为了缓解社区的高失业率的状况,主要功能集中在场所和基本设施的提供、基本企业管理职能的配备以及代理部分政府职能(如一些政府优惠政策的诠释和代办)上面。
第二阶段:80年代中后期,孵化器作为一种有利于经济开发的新型工具得到政府的强力推广,专业技术孵化器是美国政府对企业孵化支持系统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拟孵化器是美国企业孵化支持日趋系统化的另一个标志。
第三阶段:90年代上半期,风险资本的触角伸入孵化器中,呈现企业化运作趋势,其主要表现是服务对象向外扩张和服务形式多样化,孵化经营重心由孵化新创企业转向涵盖市场机会的识别以创建企业本身。
第四阶段:90年代后期到现在,创业孵化集团的陆续出现,创业孵化集团的革命性在于其解决了传统孵化器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具备了独立的投资功能,二是解决了传统孵化器难以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的问题。
基于此,中国的孵化器目前巨大多数还是解决的最基础的问题,同时不同能力的孵化器也同时并存。类比之下,如今中国的孵化器有美国不同阶段的形式,因此差距甚大、良莠不齐也不足为怪。
但是至少对于初创公司的创业者来说,早期即使解决房租补贴的问题,也是对他们的大力扶持,创过业的人都知道草创期的企业很多时候创始人自己都不拿薪水的,公司最大的开支往往就是房租和人员。如今从最基础的服务开始我觉得这至少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他解决了一个刚需的服务。
但是任何一个孵化器都必须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只做一个二房东,即使你的营收部分是靠物理空间,那么也必须要有通过设计和附加服务创造出增值的部分。做孵化器得要有自己的运营能力,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如果没有任何可定位的价值点,只是投机性地做一个孵化器那么一定是关门大吉的结果。
比如说,在日常运营中,孵化器除了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办公空间(办公室、会议室、娱乐设施、生活设施)之外,还为创业者提供各种跟创业关系密切的活动,如定期举办社交活动,促进创业者之间、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的交流;充当中间人,为创业者之间、创业者和投资人、初创企业和成熟企业之间搭建业务或资本合作的桥梁;此外,还积极组织第三方创业 服务机构,为入孵的创业者提供法律、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培训活动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基于不同商业模式和优势运营的孵化器,其中最值得学习的就是以Y Combinator、TechStars、500 startups、DreamIt Ventures、AngelPad等为代表的加速器。他们的共同特征有三个。
1)Mentor系统,Mentor在加速器不是挂名,而是能发挥实际作用,能给创业者很多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2)能够对接了较丰富的大企业生态,方便入孵企业与大企业对接。
3)注重校友文化,加速器一季入孵的企业一般只有二、三十家,所以入孵企业与加速器的运营人员,入孵企业之间会建立深厚的家人文化。
由此而言,今天我们看到一个来自深圳的孵化器倒闭了,就盲目叫嚣孵化器倒闭潮开始了,我想问一句如果你创业难道不希望有孵化器服务吗?我有一个北京的小兄弟,资金很少,但是创业的信念非常执着,最后在You+公寓找到了适合支撑自己的创业的方式。所以今天不是孵化器过多了,而是孵化器还不够多,还不够好。
即使今天就算是北京这样的地方也还有很多创业者不知道孵化器,更不清楚孵化器给予他们创业中该来的价值和支持。2016新年伊始,倒闭几个孵化器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倒闭能够给玩票的“投机者”给予狠狠地提醒,给予投资的“经营者”给予及时地启迪,能够让更多的孵化器随着时间迅速地迭代升级成长起来。也能够帮助更多的年轻的创业者在创业的路上得到温暖和及时的助力,推动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让一切更加繁荣起来。
最后我们来看看未来的格局问题。我相信随着中国的创业者越来越多,无论是传统转型升级的还是新生代创业的,都将推动着不同的细分服务的孵化器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将越来越成为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因为政府在前期的引导和支持后,后面的事情将由市场化的方式推动演变。每一个能担负起孵化器功能的机构或个人,由他们顺势推进孵化器的设立和升级,再由众多的创业者筛选和甄别,中国的孵化器将比美国更富有活力。
正如我今年要做孵化器的目的一样,初心会有足够的创业者们需要我们更多更实际的服务,从初心读书会的创业书籍分享学习,到初心创业营的培训,再到初心众创营以年度为单位的辅导服务,越来越多的会员还需要的更多的如物理空间、法律财务、设计推广等支持。
那么对于已经孵化了几十家企业的初心会来说,我们恰逢其时,有幸能得到政策支持的机会。我们成立一家孵化器,把我们的导师辅导系统以及校友文化,特别是十年以来我们积累的资源人脉构建生态为他们服务,我认为这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即使创业者们的福音也是我们的福气。我觉得这就是时代给予的机会和红利。
至于中国的孵化器走向何处,基于创业者的不同痛点,如缺钱需要融资、缺方法需要学习、缺人脉需要圈子、缺资源需要生态、缺生意需要渠道…等等一切都是可以细分的地方,众多的孵化器也都将在细分的领域构建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在服务和助力于各个领域的创业者的同时,也将引领着中国迈向一个新的辉煌。
孵化器的春天刚刚到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16年与在路上的创业者们,共勉,猴年更上一层楼!!!
本文作者:王挺
来自苏州工业园区一位投资人的专业分析
王挺
初心会、凯恩咨询、漫生活、景致家创始人
前北大纵横合伙人、魔漫相机的联合创始人
2009年度中国百佳讲师(新华日报评选)
出版过多部创业畅销书作品,其中《久赢真经》等获得中国百佳精品课程,也是各大书店的畅销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