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头的招牌字体(四)——追寻香港的北魏楷书招牌
書法是漢字美學的根基。
現代字體科技,如照相排字、數位字體還未發明前,書法體是臺港兩地商戶的最愛。原因無他,那時代懂書法的人多,書風百花齊放。活的、安靜的、威猛的、秀氣的,應有盡有。畢竟商店數量沒現在多、競爭也沒有現在大,品牌並不像今天需要在喧鬧的視覺文化中脫穎而出,情況自然不同了。
即使臺北人、香港人今天還是會喜歡書法體「正氣凛然」、「腰骨板直」的美學,但是今天電腦科技發達,電腦字體橫行其道,敵不過電腦字型輸出方便,省成本,路上的招牌都早已變成電腦割字、數位明黑體。書法招牌在臺港始終敵不過時代變遷,逐步從最前線退下來。遊走老區,書法招牌的精氣神總是數位字體無法取替的,畢竟大筆一揮、跟一條一條弧線調整,是兩種不同的精神境界。
不過,要說台灣跟香港的書法市容究竟有何不同,一般人大概都不能夠有條不紊地說出。或許說不出這兩座華人城市的書法字體究竟分別在哪,可是那細微的分野卻正正的可以奠定這個截然不同的華人社區的精神面貌。
招牌書體跟一般書體分別
如果將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數位化並放大至招牌用,感覺必定會太柔弱,因為在有效閱讀距離內筆劃太細,這是一般電腦歐體會遇到的問題。以往老師傅要寫成招牌大字,必須使用大筆「提字」,以維持筆劃的力度、架構的精神與氣勢。而大筆的實際運用跟大中楷一類小筆完全不同,如直鉤劃的「跪筆彈鋒」的技法便不同。有趣的是,用大筆寫字,筆劃細節必定會分明、筆劃也會較粗,使它特別適合於招牌一類大型用途。
臺北:多見歐楷、顏楷,端莊優雅
這天走在艋舺街頭,是老區的破敗感。一路上看到粗「歐楷」、「顏楷」的骨氣,卻挺住這一百年前有「一府二鹿三艋舺」臺北舊城區。
歐陽詢的楷書莊重爾雅,法度森嚴,為唐楷的代表。《舊唐書•歐陽詢傳》曾記載歐陽詢的書法「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人得其尺牘文字,鹹以為楷范焉。」構成的表情清秀、結構修長,突出而活潑,經招牌師傅改良粗細後便適合於招牌上用。
「歐楷」以外,「顏楷」也是台北人的普遍喜好。所謂「顏楷」,所指的是晚唐另大書法家顏真卿的作品風格。他的經典如「多寶塔碑」多為港台招牌書寫師傅取用,取其感覺寬宏大器,筆劃藏鋒樸實,卻也棱角分明,適合商人既要醒目、也要謙恭大方的取向。「顏楷」與「歐楷」的纖瘦印象恰好相反,無論架構還是筆劃,也厚重而寬闊。
歐顏二楷迴異,卻恰好符合兩方不同喜好,在台北裡成為書法招牌字體主流。
香港:強調「骨氣」、筆劃豪放誇張
與台灣一海之隔的香港,除了主流「顏楷」外,則更多見北魏楷書。
北魏楷書源起清代中葉以後,大量魏晉南北朝時期刻碑出土為當時士人、書法家帶來衝擊。及後出現的碑派人物,如吳昌碩、鄧石如、趙之謙等,追求北朝刻書的質樸、雄渾而豪放之美。其中趙之謙於晚年南下,對於為傳統革命基地的南中國影響特別深遠。隨著辛亥革命、中國內戰、二次大戰相繼爆發,民族被逼大流徙下,落跑的書法家將北魏楷書帶到香港,出奇地適合香港的視覺文化。
港式北魏楷書跟碑派大師的北魏楷書有不同。港式招牌上的北魏楷書書風大多對結體要求嚴謹,筆劃誇張有力,為的是配合招牌醒目帥氣的需要,「骨氣」、古樸也自然不少得。其中代表如區建公、卓少衡更可以誇稱創造了半個香港的書法市容,影響香港半個世紀之多。
書法招牌與臺、港二城的精神面貌
無論遊客還是在地人士,必會認同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一般民眾溫文爾雅,大方有禮又熱情。朋友曾說過,台灣人是一脈最好的華人,誠懇,重情義,兼持禮義廉恥的價值。即使近月爆發食安風暴有損臺灣的國際形象,但是國內自發的抵制行為卻讓人刮目相看,所以包攬顏歐二楷合理不過。
至於與香港人相處,很多人都會表示談不上「友善」。不過香港人的性格像北魏楷書,不修邊幅,以「方筆」作筆劃,加上雄渾有力的筆劃,談不上霸氣,也不會太友善。可是,當日子日久,開始懂欣賞美學時,便發覺北魏楷書質樸自然,性格大剌剌,稔熟後都是好朋友。
如不相信筆者一人之言,何不到兩城走走看? :)
【台灣】
【香港】
關於作者:
許瀚文,一九八四年生,香港土生土長字體設計師、文字設計師,畢業於香港理大設計系視覺傳達學科,五年校園生活皆專攻於西文、中文文字設計。畢業後隨即與徐壽懿(Chris Tsui)、陳濬人(Adonian Chan)合組「三語設計」(Trilingua),不久後即跟隨知名字體設計師柯熾堅當字體學徒,三年間隨柯老師炮製了廣為中港台認知的「信黑體」字體家族。
獨立後,其工作室juliushui.com先後為美國紐約時報設計了繁簡中文標誌、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標誌,更是Wallpaper*雜誌、Figtree等大型跨國設計公司中文字體顧問。同年九月,加盟著名英國字體設計公司Dalton Maag,負責中日韓字體設計工作,並參與HP、Intel最新品牌字體的開發工作。現為Dalton Maag公司常駐台北和香港代表。
关注最设计公众号,获取更多设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