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奖项?

知乎 最设计 2020-02-27

近几天因《柳冠中:红点奖是商业机构来骗中国人钱》一文而谈论红点奖的比较多,我们从知乎里扒了一些供大家作参考。

所以如果有人说自己拿了红点奖,那就是第三名的winner,并不存在模糊歧义,如果你拿了第二名,你一定会说自己拿的是best of best,不会跟普通红点奖混淆,红点之星一年就一个,就更不会搞混了,反而有人会把best of best看得和winner一样,不知道其中区别,其实第几名都好,都是工业设计领域很高的奖项。

前者好像都把概念设计奖放在了其他两个奖之下,先不说产品奖,红点作为工业设计领域的最高奖,视传类奖是鲜为人知的一个部分,当我们谈论红点奖时,我们谈论的其实大都是概念设计奖。

红点产品设计奖和概念设计奖的区别

产品设计奖的获奖对象是已经生产销售的成熟产品,这个产品不单独属于任何设计师,如宝马的汽车,题主的显示器。红点每年选出各个产品领域最优秀的产品,汽车在汽车里选,手机在手机里选,是涵盖领域非常广的奖项,所以每年的确会颁发很多,一个生产销售获得成功的产品需要很多人的付出和长时间的努力,所以产品设计奖显得特别扎实牛逼。

但是,大牌企业用最优秀的员工最丰富的资源生产时下最好的产品,得到一个肯定是金上贴金水到渠成的事,这个赛场并没有头破血流残酷激烈,在已经生产销售的商品中挑出最好的,让你选你也能选出来,相比之下,概念设计奖是针对独立设计师,学生,小型设计工作室的充满活力和未知的赛场,尤其是青年设计师和工业设计的学生们,这几乎是在求学阶段目光可及的最大的目标。

概念设计奖是颁发给设计师的,这是和产品奖最大的不同,这也是这么多产品设计师和学生们趋之若鹜想到得到的原因,因为那是对个人专业的一个重要的肯定。

红点的概念设计奖的含金量

参加红点概念设计奖每一步都要花钱,提交作品按个算钱,过了初评再算一次,颁奖礼带人要加钱,证书邮寄自己花钱,作品年鉴自己花钱,多人团队拿到一个奖最少要花两千+,去领奖就更多了。

对一个学生团队来说,一个作品提交就是几百块是很高的门槛,这间接提升了参加比赛的作品的质量,你不会随随便便把上课的作业拿去投红点,我接触到的同学,都像我一样把其他大大小小各种比赛当训练场,用最满意的作品去红点和其他设计师PK,早几年国内学生拿红点是很稀罕的,一个winner学校就可以加分甚至直接保送研究生。后来拿的人多了…其实也还是挺稀罕的,因为土豪们一次投几十个,怎么也能中几个,大家都把自己提升到了较高水平后,就看运气了,我接触到的拿过红点的人,大部分都比单个获奖作品体现出来的水平要高许多。红点概念设计奖每年选出200多个产品,总数一直没怎么变化,只是国内的获奖比例提升了,我相信红点依然是一个高水准的比赛无疑,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作品。只是学校对应的奖励比起早几年的确缩水了很多,奖以稀为贵。

每一个领域都设有各种奖项,像摄影类的普利策,建筑类的普利兹克,而设计师最想得到的往往不是最难的,而是名声最在外的,比如我这个外人其实就只知道普利策和普利兹克一样,红点无疑是工业设计最声名远扬的比赛。除了学生,几乎所有的大牌产品都乐于标榜自己是红点获奖产品,互相贴金所以成就了大雪球。国内品牌想要走出国门,就像我们拼命想在奥运会上拿金牌一样为了拿红点而专门做一些符合红点选择标准的产品,拿的多了,那些习惯性鄙视国人的人顺带着轻视红点。

再者,虽然我们几乎拿了一半的红点winner,超市里卖的热水壶还是那么丑,这种自上而不往下的设计风气也难怪为人诟病,靠砸钱大量投稿,为了拿奖而做设计的浮躁气氛的确在高校里蔓延,把拿到红点视为工业设计生涯终点的也大有人在,可这些是红点奖本身的错吗。

也许大家发现红点已经证明不了自己的牛逼,就都去刷IF,IDEO了。

红点概念奖额外的吸引力

我们对红点的趋之若鹜,除了名声,褒奖,还因为很多让你身为工业设计师感到心满意足的地方。

红点每年会集合获奖作品出版一份厚重的年鉴,年鉴上将有你的作品,你的名字,你的照片,你的团队介绍,你会在一本精致的设计书上出现,拥有这本年鉴的设计公司都会看到你的存在,这是一种让你终于觉得自己是设计师了的高级体验。

其次,红点有其他齐名比赛都没有的隆重的颁奖典礼,酒会,音乐,红毯,聚光灯投射在你被精心布置过的作品上,对工业设计师学生来说,那个颁奖礼简直是无以复加最棒的一刻。

红点设计师庆典每年都在新加坡红点博物馆举行,对国内学生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地方,每年到场最多的,都是韩国台湾和国内的学生,在颁奖礼开始前会有交流酒会,你在那接触的就是各个一流大学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尽管去和他们相识,得到的远远不是"啊我今天看到一个外国人好帅"那么简单。


不管红点的含金量是否缩水,更重要的是,我曾经以它为目标拼命提升自己昼夜不歇,直到今天它已经是我过去一个没人提起的标签,但我获得的成长值却一刻也没有离开我,就此变得更好,我常常鼓励我的学弟学妹,好歹要有一次走红毯踩音乐领奖的经历,在学生时代,有一个这样的目标是百利无害的。

以上作者:小礼貌


 

其实,任何收费评奖的商业活动都无法做到完全公正(世界上唯一不要交钱就能参赛的艺术大赛,就是奥斯卡奖,其公正性相对最大),红点公司没有政府和企业赞助,完全靠评奖生存,这就需要掌握很大的平衡机巧,如果,交钱多的就能获奖,搞的太不公正,那么今后就没人来玩了,反之,如果完全按照作品实力来颁奖,那么又影响大赛组委会的收入,那也不行,要知道个人设计师参赛交的参赛费少于公司,因此,历年获奖者中个人设计参赛者获奖的很少,但是很多学生个人参赛者不知道这个情况,80%的个人参赛者成为了该大赛金字塔的底座,白白交钱充当了炮灰。总之,不论获不获奖,你愿意交钱参加,说明你的作品就是不错的,至少自己是满意的,否则,没人拿钱开玩笑。如果没有获奖,你也不要太当回事,全完公正是不可能的,白人总体上比我们规矩一点,但绝不是公正无私的上帝,白人中也有骗子和杀人犯,不要太当真。

目前,各种国外设计大赛,东南亚,特别是中国人参加的最多,特别有市场,因为,中国人特别爱面子,特别崇洋媚外,有个外国人发的证书,就好像自己成了世界第一,走路都要横过来走了,特别牛逼,就好比,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重视奥运金牌一样,别人都是业余玩票,只有中国为了奥运金牌不惜一切代价,特要面子。

如果你的作品真的即实用,又漂亮,最终会有市场的。那些获奖作品如果卖的不好,说明,这个奖的鉴定水平也就一般般,例如:锤子T1也获得过德国的IF大奖,结果呢,卖得很一般,因为,该手机长的一般

记住,大赛的检验作用不如市场的检验作用大,是骡子是马,不是大赛,而是市场说了才算。

以上作者:ava



路过,小家愚见,纯属个人幻想出的答案,,暂时只说概念奖。

大概06年开始听说红点。红点嘛,德国人发起的工业设计奖项,不用多介绍,有这几个词就已经如雷贯了,工造的同学老师也自然对此奖各种敬仰。至于参赛,那个年代好像就江南能勉强用到刷这个词,其次是湖、理(都是很厉害的前辈)。浙、广一类可能偶有斩获,但是和今天的境遇是大不相同了,其他学校也很多参与的。红点奖大行其道的时候,IF IDEA在国内影响没这么大,大多是主办方的战略计划存在门槛(IF红点最早就是一城一镇起家的,这点和IDEA不一样)。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潮推动下,各种奖项逐渐扩张到全球,IF设置过中国大区的专属概念奖项(2003),有人说是重视大中华区、人数多等等,但个人确以为这个是多少有点歧意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设计水平存在质疑嘛,也不奇怪。但是中国人蒸汽(参见解建军、谢荣雅等前辈,别跟我说台湾,台湾省长马英九也要听党指挥),后来撤掉又改成全球统一评选。


谢荣雅的玩具设计,总说要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产品设计……然后没有然后了。

至于江南的红点,有网友酸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我以为不全是这样,确实是学科建设相对前沿,对国外行业跟的比较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抱歉),大家都在清水吉治的时候有人可能已经朱峰、Scott、刘传凯了。因此,我还在练一笔出腰线,三笔一辆车的时候,他们多半已经开始关注产品的人性化小改进了(小创新)。这个大家都懂,甚至认为近年有点泛滥,大概是认为 鞋底加个灯;扫把加个灯;马桶加个灯or杯子砍个角;桌子砍个角;马克笔砍个角;固体胶砍个角;电池砍个角 等等不算本事。认为产品一定要两军对圆,真刀真枪,手板油泥马克笔,线稿结构爆炸图,科拉利浦乔伊夫,万丈高楼平地起才是真:产品汉子。其实两边都对,大家都没错,只是关注点不同,就像王国维的三境界,境界之别在乎大小,个人事小而家国(社会)事大。所以境界一事有大小之别,却无高低之差,不同规则下推出来不同的楷模,获奖作品本质上是在宣扬主办方的设计意志和造物理想,红点官网不都说了我们的Luminary是要做工业设计界的灯塔,指引行业前进的方向。“指引”值得玩味,路我往这边指了,具体往哪边走你自己定,我又没说我就是行业巅峰

互联网时代各行业分流都厉害,做东西的细分越来越专业,其实大家都是社会栋梁,没什么谁看不起谁,有人做大产品就要有人做小改进,国际大赛什么没有,再说一个明灯:伊莱克斯设计实验室,应该也不少朋友参加吧,而且应该大多是折戟沉沙吧,大家折戟沉沙了多半也就不提了吧。那里边东西更天马行空,看起来更不可实现,不可生产,不可操作,不可普及,不可推广,可是你敢说他没价值嘛,还是不行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同比赛提供的是不同的设计价值理念和概念平台,大家执行的是具有偏向性的设计文化意志,有的极概念,有的极产品,有的就是极小创新,鼓励小改进和门槛更低的小设计。个人以为小型创新设计实质上是人性化设计的分支,小而有道,就是为日常用品设计,为普通人服务,为弱势群体服务。有朋友戏称有一段开奖出来全是给非洲儿童服务,或全是给盲人服务,有那么大需求么,这个问题你问可以,评委敢这么问那估计就要地震了,利用道德制高点取得优势的看来不只是isis。

关于专业产品奖项,不太了解。 只能说某些人认为,在中国强大的潜在消费力市场的诱惑下,一些奖项开始被冲淡,让人觉得其含金量直线下滑,已经背离了当初那个德国在创立奖项之初的产品精神,开始成为某些寡头的宣传册和集赞簿。这个不懂,也很难评论,就像前段自带平a打断技的sala,拿了没有,拿了没有,到底拿了没有。


2006年就金榜题名的自行车迎风发电节能器,评委是最后一道防火墙,见识广是基本素质,如果……被打脸也就见怪不怪了。

初读诺曼和瑞兹曼的时候连我个人也产生了对理论的盲目崇拜,认为各设计方向都有伟大的、可以称为理论基石的东西存在,这种基石能够为我们的某些过激的偏差与错误提供警示,抱着这种心态我去问一个留瑞建筑博士朋友,建筑领域的理论基石是什么,给我列个单子读读免得以后被教做人,结果我就被教做人了(最后还是给了建筑十书)。所以对外来物的接受、崇拜、改良、超越是有过程的,没有永远的巅峰和不可超越的经典,只有受限于不同时代技术实力、文化风尚的界内博弈,红点也是一样。做设计不要忙着给行业认干爹、拜码头,产品设计差距的根在制造业那儿,那起来了自然有一大圈人开始做应用、做超前概念了,所以拿红点就能入世界一流产品设计俱乐部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设计基础教育最伟大的地方还是思想的培养,思维模式和设计服务理念的构架才能为将来可能崛起的制造业大国储备潜在的专业设计师。(话说大了,这玩意儿太难了,才疏学浅,几句话说不清楚)

再说IF的concept(2015年已经改成student了)。红点评委怎么出的不知道,IF是关闭投放窗口后保密抽奖抽的,专家库还是有那么大的,所以尽管不少子弟都会参加,抽中了荫庇肯定也会有,但是仍然存在运气概率的难度叠加,加上专家分组、作品的各种大小类分割,纯靠套评委喜好中签其实挺难的,所以IF的concept还是挺难的。加之if的concept完全没有价格门槛,设计说明用英语捋顺了就可以去一试,导致参与基数极大。

14年12月底截止的学生奖至少一万四千+;往年也是这么大的基数,入围确只有340件。

真是万人斩,最后一战340里边再淘汰70%,只有九十多件东西从一万多件参赛作品里突出重围,拿到真正有铁牌子的证书概念奖,残酷程度可见一斑,所以至少IF的概念奖项还是有较高含金量的。然后是IF的专业产品奖项,和红点的产品奖一样基本都需要面市的产品参加评比,主要是企业和少数专业研究机构,不太懂,不好评价。但值得一提的是评委是另外抽选的,和概念奖不是一批人,近年亚洲评委团棒子和台湾设计师居多,国内可能就海尔设计中心、湖大等影响力大的机构有人入选。


喏,概念奖是怎么评的,各位参赛同学可以参考参考呐,你的板式就是这样摆开的。(这是最后一轮复审,在场的都入了14年全球前一百)

说了这么多,红点大家很多人都拿过了,相对没那么陌生,四个档位前边几位讲的很详细了,最后一档是荣誉奖最多,第三档是正儿八经的红点优胜者奖,说红点一般是这个。第二档是bb,常被冠以至尊奖,王中之王,尊中之尊,是为至尊嘛,不难理解。第一档是星,照耀众凡人的,去年就一个吧,也有朋友说只有一个,MIT的实验室做的混合动力智能变速自行车,其实已经入了科研成果的范畴,国产设计工作者不太好评价,大家都是操着铅笔画脑袋出身的,再偏工也偏不到MIT的水平,确实不好评价。额,如果你拿了红点但是还要交一点媒体服务费,一个人是350sgd,买一个座位半个版面,前三档上台走一趟,第四档在下边看。(门口没人管且座位绝壁不够)最后,付报名费西联(农行填单子)有点坑,15刀手续费起付,建议visa。

最后简单说下idea,这东西拿的人少,因为门槛更高。报名费如下:


这个东西我师兄拿过,我稍微了解了一下,其实门槛的奥妙不在钱,其价格虽高但是大中华区豪更多,问题在于其中的一条Distribution Qualifications(销售资质)Products must have been placed in distribution between February 2013 and February 2015。 This means the product must be available for sale, in its final form to its intended end users, through normal sales channels during that period。这个看起来很麻烦,因为其中涉及到投入市场和甲乙方收益问题,甚至要提供出产品销售的网站和商店的合法信息(附件里有)。这个就很麻烦了,要找人做出来销售程序太复杂,可是后边还有一条附:(except in the case of the Social Impact Design category, where products are often given as part of an aid effort or donation program)。 很明白了,国内某校宣传拿过IDEA大家可以去找来看看,多半都是这条下的东西,既公益服务型产品,服务灾区、服务困难地区的公益设计作品不需要销售资质审核,大家可以放心参(花)与(钱)了。

日本那个就真不知道了,好设计据说只接受企业,学生没听说拿的。

年少轻狂爱拿奖,年纪大了就要做点专业积累和研究规划了,奖项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功夫到了谁都挡不住你,前段和江南一朋友聊到红点,他说我们现在做用户体验的调研为主,搞些数据收集和市场研究了,红点留给年轻人吧。

以上作者:匿名用户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点击原文链接可阅读更多内容。

今天共推送的红点奖文章

柳冠中:红点奖是商业机构来骗中国人钱
泛滥的红点——浅析德国设计大奖含金量
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奖项?

欢迎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