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200张图,展现了央美的设计实力!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 最设计 2022-07-14

2021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本科生毕业展,已于5月25日在央美美术馆开展,除了现场的展出,昨天校方还发布了一部分毕业设计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观念的前瞻性,材料、手段的探索性、亦或是展陈效果,都是相当可观的,这也体现了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所期望的“将‘常识反思、知识创新和智慧启蒙’成为新时代教育不断精进的动机原点与策略支点”。
下面这200张图是今年央美设计学院的部分本科毕业作品,当下国内大部分院校的设计专业都是本科和专科教育,因此,这批作品就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可以说,它们真实展现了央美设计学院的教学实力!当很多学校仍然停留在“KT板加一堆实物”的毕业展状态时,央美低成本的大效果显然已经领先N个身位。
今年央美设计学院的全体师生,天真且认真进行了关于未来设计的理性思辨和独立创作,希望为这个特殊的时代带来反思、创新和启蒙…
以下请慢慢欣赏,图片过多,小心流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超人是对Übermensch的翻译,直译为「人之上」,尼采用此词来指代心目中人的理想目标。作为哲学经典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百多年来不断有后来者试图理解与再释,也正是在此书中尼采首次提出「超人」的概念。在AI技术愈发引起伦理道德思考的今天,作者把AI和编程作为工具,基于时代背景重新解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导师评语

表达与理解,过去与未来, 基于对哲学本身以及感性、理性表达形式的思考,李若一的作品将经典哲学思想融入当代语境。对科学技术带来的人与社会的变革进行反思与联想,重新构建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与观者的关系。通过解构文本、图像实验,导出为具有现代气质形式的书籍设计。——宋协伟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用户在使用该APP时,用户对小麦制品的浪费情况进行拍照打卡,APP会根据浪费的小麦的量在线下邮寄等量小麦给用户种植,用户在感受小麦制品的来之不易时,以周为单位可以直观感受浪费数量,将对其自身的浪费行为达到减少,在线下用户种植的小麦长大后将由App统一回收种植在田地里,同时在线上设有小麦作为打卡奖励进行线上种植,增加趣味性和积极性,最终减少对小麦制品的浪费,同时将浪费动力转化为再生动力,达到循环减少浪费的过程。

导师评语

该作品以APP的形式将小麦浪费与再生动力形成循环,并在循环中逐渐减少浪费行为。通过交互的设计方式回应饥饿问题,结合食物浪费这一社会痛点,引发人们的个人意识与食品浪费间的思考。——宋协伟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头盔上的8个摄像头记录了第一人称的360°全景,加上代表着第二人称的第一人称镜面,合共9块屏幕,当使用者戴上头盔时,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身份的叠加形成了新的认知身份,摄像头和屏幕的位置并不是按照人们的惯性思维一一对应的,观者需要根据面罩内的屏幕摆放位置进行思考其对应的方位,由此建立一种全新的定位认知。

导师评语

戴淙岩的穿戴设备设计并制作了一款头盔装置。头盔面罩内置9屏,其中8屏呈现出佩戴者360度全方位的视野所及,而第9屏则用镜面来补足佩戴者自身无法自我观照的视角。作者有意错置摄像探点与显示屏幕的对应关系,对人类以视觉焦点为依据的惯性思维提出了挑战,从而达成构建全新的定位认知。——滕菲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人的想象往往源于眼前的实际,对于一片羊毛而言,羊毛始终是羊毛,但它也可以是火焰,是光线,是一种柔软的触感。这一切都来自基于羊毛所带来的感受的想象后的产物。我将羊毛的形象提取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形状,使之成为一种想象的指代物,通过这些“羊毛”,制作成为了一些关于“人们印象中的羊毛”的饰品。

而为了表达出想象于现实的联系,我建立了一个程式,通过扫描在每个首饰上出现的纹路,可以在电子设备上将原有的首饰替换为另一套虚拟首饰,而藉由这样的形式,每一个于羊毛相关的首饰都会有其相应的“想象化”后的形态,来表现“想象”的这一主题。

导师评语

庞雄的《剪羊毛》系列首饰,符号元素源自有关羊的故事传说。他凭借镜头通过对准实体首饰观看却获得细节变换了的虚拟首饰的情节设计,旨在揭示人类的想象基于现实的影响,从而导出虚拟首饰与现实的关系,让实与虚在意念上的合体达成可能,让实体首饰为虚拟首饰的佩戴提供了一种凭依。——滕菲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传统的抓周仪式中,父母会根据孩子所抓之物来预卜孩子的未来。《新抓周仪式》就是建立在这之上,试图将人的期望和目的具象为生活化的首饰,在“人和物”、“观看与被观看”和“观看与经验”的三者互动之中,来阐明物所承载的生命之重。四件首饰分别代表了某种抽象和宏观的未来状态,分别关照四个维度的未来关系:①《西洋镜》是一种奇观代表未来的镜像;②《伊卡洛斯》是一种想象代表未来的限度;③《鸡蛋面》是一个传统代表与未来的联系;④《维持对书的迷信》是一个目录维持未来的框架。

导师评语

孙麓淇的《新抓周仪式》是由中国传统民俗中婴儿百天的抓周仪式演化而来,在传统仪式上长辈会依据婴孩所抓之物来预期未来。在此,作者“试图将人的期望与目的具象为生活化的首饰,在人与物、观看与被观看及观看与经验的三者互动中,阐释明物所承载的生命之重。”——滕菲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一:纪念与系念
尺寸:110*70*70(cm)
材料:金属、综合材料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三:宣告与传递
尺寸:75*65*5(cm)
材料:衣服、金属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四:生产与生长
尺寸:21*21*40(cm)
材料:金属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二:描述与书写
尺寸:21*15*9(cm)
材料:纸本、金属、综合材料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徽章的历史极为悠久,章上内容五花八门,但徽章的背面几乎永恒不变。一枚小小的背针将徽章所代表的荣耀与身体相勾连。相对于徽章本身的耀眼,鲜有人认识到它背面的别针所存在的重要意义。上世纪的中国是徽章的高光时代,每个人的美好愿望与荣耀都集中在胸前的徽章上。在那个缺少自动化的年代里,每个徽章背面的别针都是千千万人民用双手人工拧制而成。这些别针正代表了人们甘于奉献,默默无闻的集体主义精神。如今,我和工人们一起手工拧下了这3万多枚背针,把它们串联在一起,组合成了这四件作品,作为我对父辈精神的怀念。

导师评语

王诗颖把对徽章的注意力从正面转向背面。她发现背面细细的一枚枚别针虽微小却有机,通过手工制作成弯曲的姿态,将身体与至高无上的信念连接在一起。对3万7千5百枚徽章背针的沉潜劳作,与胸前千变万化的“云烟”比照,更彰显了背后的永恒不移。这样的思辨与修为透着四两拨千斤的伟力。——滕菲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宠物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位置,很多人把宠物视为朋友甚至是亲人。宠物去世后,我们对它们的悼念和处理方式也越来越趋近于人性。例如选址墓地,火化,标本等等。因此我的毕设着手点就选在当宠物去世后,能否将服饰与宠物标本结合,让宠物以新的方式与我们共存。

尝试使用3d建模与实体结合,能否以服装的形式表达生者与死者灵魂的相互结合,是我想要探讨的话题。


导师评语


张彦晓萌同学的作品《永恒》聚焦探讨了人与宠物的关系。利用了3D建模、数码印花、透明TPU、鱼骨、闪光面料等材料,将服装与“标本”结合构成整体服饰面貌。进而讨论人和宠物的情感世界,以及在宠物逝去之后依然能长久陪伴的可能性。利用服装的形式构建生者与逝者之间的联系,以便长久的纪念它们。

——吕越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它是将我燃尽的火,但我即是火。”     
   
 人人会有死亡焦虑,它的表现有很多种,其中人们最常接触到的就是“睡前死亡焦虑”,常伴随失眠一起发生。夜晚的静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主体的环境,却也隔绝了白日与社会的联结,使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头脑风暴。动画将主角置于一个夜间失眠的环境中,完成一系列联想和漫游,展现关于生死焦虑动力模式的转化和挣扎。或许你时常为自己存在的价值焦虑,惧怕死亡后湮没;又难以面对孑然的孤独,选择投入群体。人们日常在两者之间平衡、游走。

导师评语

姜晓萌同学的动画短片以极其细腻丰富的笔触,向观众展示了当代年轻人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和对未知世界的无尽想像。——缪晓春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奇妙符号的大世界,各种符号代表着不同的信息。我以符号学的角度去探索手势符号与图像,意在表述手势语言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影响。通过“新身体文化”呈现出人类社交时的内在精神意境与象征性情感。运用手势语言讨论人类交流与跨文化的议题,探索新身体语言背后掩盖着的因社会时代变迁而呈现的一种文化概念。不同范围领域里的身体语言,在变迁中都构成了一种新的身体文化,基于情感表达,利用手势符号在艺术交流与沟通中的人性表现,对当代社会人类自我幻象的、越来越同一化的生存境遇进行了隐喻。

导师评语

该生有良好的审美素养与清晰的思考能力,运用手势语言讨论人类交流与跨文化议题。心与手,无声与表达,是该生的关注焦点,最终多种媒介运用与表达让主题得到深化,也体现了该生的整体控制能力。——杭海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虚”的世界》是借助于马王堆汉墓中的形象以及它的虚幻世界作为再创作的元素,用这个传统的元素讲述一个有关于当下环境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住在“森林”中的虚与一只神鸟之间发生的冲突,它们之间的矛盾以及背后的原因隐喻我对于人类生存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并通过几种形式呈现这个故事。

导师评语

从传统图像获得灵感进行再创作,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人物造型与主题内容。童话牧歌的语境中,探讨的是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冲突问题。书籍、雕塑、绘画以及动态影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该生良好的审美趣味与表达能力。——杭海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18世纪,尼霍夫将南京大报恩寺的“瓷塔”(琉璃塔)画像带回欧洲,于是在欧洲掀起了一阵“瓷塔”热潮,许多王室成员和贵族都希望拥有一座自己的“瓷塔”,许多欧洲人对包括“瓷塔”在内的中国建筑展开过丰富的想象,并在自己的院落中建造属于自己的中国建筑。但在中国人看来,这些“中国建筑”是那么荒诞而又精巧。

在《中国宝塔图》项目中,本人邀请到了数位西方艺术家与设计师,请他们站在西方人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上已经毁灭的宝塔进行“重建”,并与中国现代重建的新塔形成对比。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原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多方相互误解的现象。

导师评语

该生的创作主题是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误读问题,最终选定塔作为讨论的主题,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与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或普通人进行沟通,在概念与图像的跨时空转换的语境中完成了创作,最终的结果令人赞叹,体现了该生非凡的想象力、沟通能力以及控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独特的思考与自由的表达。——杭海教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庭院中的人类,分配成山石水草花鸟鱼虫。作为新世界之装饰或侍奉。埋藏杂念吧!等待下个轮回化为尘埃。

作品分为三部分:庭院内的景——日出日落(动画);庭院中的人——石头(泥塑);庭院外的神——观者(交互动画)。


导师评语

该生有细腻而敏锐的感受力,以一个庭院的主题建立了思考乌托邦,涉及存在、毁灭或生命的思考。无论是互动影像还是小小的手捏与彩绘雕塑,都体现出一种独自作业时的宁静。安于小,安于不起眼,其中有一种力量与久违的淡定。——杭海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本科生毕业展

线下展览

展览时间
2021年5月25日至6月4日
展览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F及3F部分展厅

线上展览

展览网址
http://2021art.cafa.edu.cn/h5/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线上展厅


往期推荐

今年最好的毕业展视觉?国美设计学院,干得漂亮!


这套字体毕设,有人看了直呼:想复读!



资料引用自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
欢迎加入设计交流群
加群投稿:最三设(zuisheji3)
商务合作:最设计(zuishej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