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聚焦 | 社会认可+网友“点赞”,这些改革成果应知道!

2017-10-13 中国工商报

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着力打造营商环境“高地”,市场准入环境、竞争环境和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市场活力持续激发,市场秩序不断向好,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为我国经济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市场环境。


一、商事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市场准入环境不断改善,市场主体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一)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前三季度,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多证合一”改革全面启动,各地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改革模式,大幅度整合涉企证照,成为新一轮改革的热点,成为社会高度评价的又一改革亮点。许多省区都提前启动改革,为10月1日全面实现改革目标奠定了基础。“先照后证”改革取得新进展,上海浦东 “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成效显著,成为深入推进改革的重要方向。各地积极推行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许多省市实现创办企业“无纸化”“零见面”。同时,企业名称登记和简易注销改革,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等,都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通过改革,商事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消减了百姓投资创业的难点和堵点,降低了投资兴办企业的制度性成本,改善了营商环境,增强了百姓对改革的获得感和认可度。根据互联网1300万条相关数据分析,前三季度,网民对市场准入环境正面评价占比为86.15%,比上半年提高0.6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52个百分点。商事制度改革的社会效应和国际影响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放管服”改革的一大亮点。


(二)商事制度改革的宏观效应不断扩大,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商事制度改革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形成叠加效应,在全国掀起持续的创业创新热潮。既表明社会对发展前景的良好预期,也是改变经济低迷氛围的重要力量。


一是新设市场主体持续较快增长,为结构优化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新活力。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414.6万户,同比增长16.7%,平均每天新设5.18万户。特别是三季度出现新的增长高点,一、二、三季度新登记市场主体359.8万户、527.2万户和527.6万户,同比分别增长19.5%、9.2%和23.3%。前三季度,新登记企业451万户,同比增长12.5%,平均每天新设1.65万户,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个体工商户941.8万户,同比增长19.5%;农民专业合作社21.8万户,同比下降4.6%。随着市场主体大量涌现,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大量发展,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风向标,也为经济持续增长夯实了微观基础。


同时,市场主体的商标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前三季度,商标申请量393.9万件,注册量195.6万件,分别同比增长48.7%、23.4%。至9月底,全国有效商标注册量1413.9万件,每万户市场主体商标拥有量1494件。



二是新设企业体现了结构转型方向,制造业企业增长突出。前三季度,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企业增速在多年快速增长基础上有所放缓,第二产业增速加快,第一产业呈现负增长。三次产业新登记企业分别为15.5万户、80.3万户、355.2万户,分别同比增长-3.9%、34.5%和9.2%。制造业增速突出,反映出市场预期的积极变化。前三季度,制造业新设企业39.1万户,同比增长21.7%,比上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与2015年增长5.8%、2016年增长16.6%相比,增速明显提升,体现了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



同时,新产业新业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今年,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重要支撑是新的市场主体。前三季度,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继续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40.5%、24.5%、17.9%。受金融监管不断加强以及进入门槛的限制,金融企业增长继续下降,新登记企业同比下降23.3%。房地产业较快增长,同比增长39.9%。


从地域看,东部地区继续保持数量优势,东北地区增长持续加快。前三季度,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新登记企业255.9万户、85万户、86.4万户、23.7万户,分别同比增长10.3%、18.2%、11.2%、21.5%。其中,东北地区自去年四季度以来连续4个季度增速保持领先,表明投资创业环境在持续改善。从省区情况看,全国有13个省市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部4个,中部4个,西部3个,东北2个,区域差异比较明显。


三是新设企业的就业贡献持续提高,对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据工商总局对新设小微企业开业一周年的活跃度调查,2016年第三季度新设企业到2017年第三季度,开业率为69.7%,户均从业人员由开业时6.27人增加到7.42人,增长18.4%。通过对新增企业与主流招聘网站的数据分析,今年第三季度,新增企业对就业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考虑到大量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不通过网络招聘用工的情况,全部新增企业对就业的贡献更高。总体上,企业的活跃发展,与宏观经济形势向好趋势相一致,形成宏观经济与微观基础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二、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市场竞争环境持续改善,企业对公平竞争环境的依赖度不断提高。


(一)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加强,市场竞争环境的社会评价稳步提高。前三季度,按照“放管结合”的要求,在放活准入的同时,不断加强市场监管改革创新,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企业信用监管,逐步建立市场监管新机制。通过互联网497.7万条数据分析显示,前三季度网民对市场竞争环境正面评价占比为79.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


对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举措,网民给予较高的评价。如,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得到媒体、网民的高度赞赏,满意度达99.1%。对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开展直销企业落实“退换货制度”督查行动、启用全国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等,网民满意度分别高达98.2%、97.5%、96.5%和91.7%。



与产业扶持政策相比,企业对公平竞争环境的依赖度更高。大数据分析显示,三季度企业对公平竞争环境依赖度达0.242,较二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提高11.92%和33.37%,而企业对产业扶持政策依赖度仅为0.118。表明,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增强,企业对市场公平竞争的期望在提高,这是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重要标志。


(二)重点领域市场监管执法力度加大,监管执法的警示震慑作用增强。前三季度,针对市场秩序中的突出问题,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33.7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0.5%;案值36.7亿元,下降10.3%。



从案件数量看,市场主体准入监管案件、无照经营案件、市场监管案件分列前三位,分别为11.2万件、7.2万件、4.2万件,分别占33.3%、21.3%、12.3%。从案件增速看,网络交易案件、市场主体准入监管案件、广告监管案件增长较快,同比增速分别为124.7%、36.5%、24.6%。主要特点:


一是市场准入监管案件继续位居案件数量首位。查处市场准入监管案件11.2万件,占案件总数的三分之一,并且增长较快,达36.5%。


二是无照经营案件数量大但增速下降。无照经营案件数量尽管列第2位,但随着商事制度改革,无照经营问题明显减少。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违法案件7.2万件,同比下降24.4%;案件总值6.9亿元,下降47.3%。


三是市场监管案件中网络交易违法案件快速增长。针对网络市场中突出问题,开展了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侵权假冒、刷单炒信、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查处网络交易违法案件1.2万件,同比增长124.7%,案件量为近五年之最。从违法载体看,网店占比最大,达66.8%,且增长迅猛,同比增长306.6%。


四是反不正当竞争案件较为突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案件在各类执法案件中居第4位,其中不正当竞争问题突出。查处竞争执法案件3.7万件,同比下降3.5%,案件总值15亿元,增长11.2%。其中,反不正当竞争案件1.8万件,同比增长5.1%,案值11.8亿元,增长9.0%;反垄断案件4件,同比下降33.3%。


五是广告监管案件增长较快。随着广告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广告的高速增长,广告违法案件相应增长。查处广告违法案件1.9万件,增长24.6%,其中虚假广告1万件,占52%,虚假广告中,网络媒体占51.7%,同比增长186.3%。三季度,对中央级、省市区级及地市级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监测广告38万条,发现涉嫌违法广告0.5万条,条数违法率为1.34%;对副省级以上行政区划的1004家互联网媒介监测广告行为5.61亿条次,人工审核发现涉嫌违法广告5.4万条次,违法率为3.13%。


六是传销违法案件成为新的焦点。前三季度,查处传销案件870件,同比增长2.7%。虽然数量不多,但一些恶性传销、金融诈骗等案件,成为影响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微博、微信、QQ等手段,增强了传销违法行为的隐蔽性和蔓延速度,给监管执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七是商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推动商标工作重点向加强商标保护转变,以驰名商标、地理标志、涉外商标、老字号商标等为重点,强化商标专用权保护。查处商标违法案件2万件,同比下降4.1%。其中商标侵权假冒案件1.8万件,同比下降3.0%。


(三)企业信用监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为建立信用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全国一张网”的建成,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对市场主体的诚信经营发挥了积极作用。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取得积极成效。企业的年报意识进一步增强,2016年度企业年报率达90.45%,比2015年度提高2.13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已有93.98万户企业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了215.57万条即时信息。


涉企信息归集共享与联合惩戒加强。至9月底,全国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市场主体392.72万户。其中,企业360.81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12.55%。主要是企业年报意识、信用意识不强存在的问题。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得到社会的广泛运用。至9月底,系统累计访问量达374.73亿人次,累计查询量167.12亿人次。前三季度,日均访问量1964.69万人次,日均查询量334.43万人次。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经成为了解企业信用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对企业实行社会监督的重要平台。


 “双随机、一公开”新型监管方式全面实施。工商总局公布了随机事项抽查清单,将12类40项工商检查事项全部纳入,100%实施随机抽查。积极推动与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部门进行跨部门联合检查。31个省(区、市)都制定了“一单、两库、一细则”,一些地方建立了工商牵头的跨部门联查工作机制,提高了监管的规范性、公正性和透明度。


三、消费维权力度不断加大,市场消费环境持续向好,为促进消费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消费维权力度不断加大。为维护消费者权益,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增长,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消费维权力度。前三季度,共受理消费者诉求623.8万件,同比增长7.7%。其中,消费者投诉152万件,增长30.0%,成功调解消费纠纷97.1万件,争议金额33.5亿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5.2亿元;举报28.8万件,增长21.7%;咨询442.7万件,增长1.0%。



消费投诉的主要特点:


一是在商品和服务投诉中,商品投诉占比高,服务投诉增长快,反映了服务消费高速增长趋势。在消费投诉中,商品投诉80.2万件,占52.8%,增长24.8%;服务投诉71.8万件,占47.2%,增长36.2%。



二是在商品投诉中,日用百货、交通工具、家用电器投诉量位居前三位。日用百货投诉19.5万件,交通工具投诉10万件,家用电器投诉9.3万件,占比分别为24.4%、12.5%、11.6%。


三是在服务投诉中,网络购物投诉量大、增长快。受理网络购物投诉22.3万件,占31.1%,同比增长44.1%。其他居民服务、互联网服务、电信服务投诉占比居于前列。


四是从投诉内容看,质量问题投诉数量最多,广告问题投诉增幅最大。质量问题、合同问题、售后服务问题投诉数量分列前三位,分别为35.2万件、27.4万件、18.2万件,分别占23.1%、18.0%、12.0%。广告问题、安全问题投诉增长显著,分别为14.9万件、1万件,分别增长102.8%、42.4%。


五是消费投诉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全国受理消费者投诉数量前三位的是广东、浙江和湖北,分别为27.8万件、26.3万件、11.3万件,三个地区合计65.4万件,占投诉总量的43.0%。表明,发达地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更强。


(二)消费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以深入贯彻新《消法》为主线,以新消费、节日消费、日常消费为重点,创新消费维权机制,强化消费市场监管,充分发挥消协组织的作用,推动社会共治,市场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


通过互联网3169万条数据分析显示,前三季度,网民对市场消费环境评价明显提高。从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和消费维权三个维度看,网民对服务消费满意度最高,为85.94%,比去年同期提高5.16%。商品消费的满意度82.93%,同比提高1.21%,显示商品质量和服务逐步提升。消费维权满意度为80.03%,同比增幅最大,达10.28%。表明广大网民对强化消费维权工作的充分认可。



对于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的具体监管举措,网民给予较高评价。特别是红盾质量维权行动,获得媒体、网民的高度关注和赞赏,满意度高达95.2%。对部署重点商品质量抽检工作、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上线运行、加大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治理力度等,网民满意度分别高达94.0%、92.7%和87.1%。特别是全国消协组织创新消费维权方式,深圳等消协组织开展公益诉讼有了新突破,得到消费者的高度认可。



(三)消费者对国内品牌关注度持续提升。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善,消费品质和消费服务的提升,能显著提高消费者信心。前三季度,网民对国内品牌搜索次数继续提高,达55.53%,与2015年48.55%、2016年52.96%相比明显提升。表明,中国消费者对国外品牌的追崇趋势逐步改变,国产品牌越来越受中国消费者欢迎,这对于推动消费经济和品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图  国内和国外品牌搜索量对比变化


四、全面做好四季度工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政策措施。


做好四季度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的全年目标任务,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市场监管改革创新,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50 32411 50 16519 0 0 5425 0 0:00:05 0:00:03 0:00:02 5424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市场经济创造力,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创造良好条件。


(一)全面落实商事制度改革各项任务,进一步降低投资兴办企业的制度性成本。按照“能整合的尽量整合、能简化的尽量简化、该减掉的坚决减掉”的原则,确保今年10月1日前全国范围内实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围绕精减行政审批,进一步完善“先照后证”改革,指导各地做好扩大“证照分离”改革。推进企业名称改革、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开通全国网上登记系统,提高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10月底前全国具备电子营业执照发放能力, 逐步实现电子营业执照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互通互认互用。落实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提出的任务要求,对照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经验,研究建立开办企业时间统计通报制度。加快实现对外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实行“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受理。


(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经济转型升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针对影响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加大竞争执法力度,加大对假冒伪劣惩处力度,强化对互联网、新型传销、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规范市场秩序。落实《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贯彻新的监管理念,对无照经营行为处罚有度,该放的放开,该管的管住。以全面建成“全国一张网”为契机,建立跨部门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强化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全面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跨部门联合检查,完善企业信用监管,形成市场监管新模式和长效机制。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责任,切实解决监管缺位的问题。


(三)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围绕节假日、“双11”等重大消费热点,加大消费维权力度,改善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加强日常消费领域、互联网等新兴消费领域、农村市场的监管,维护消费市场秩序。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加强对电商平台的指导与规范,落实平台主体责任。完善消费维权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健全消费维权渠道。发挥消协组织作用,发布消费警示和提示,加强消费教育和引导。


(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促进品牌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商标品牌战略,转变商标工作理念,深化商标制度改革,进一步缩短商标注册时间,提高商标注册便利化水平。强化商标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促进品牌经济发展。引导企业在品牌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提高品牌建设与服务能力。


(五)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把竞争政策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用竞争政策推动经济转型和体制完善,切实改变一些传统观念,不能只讲产业政策、不讲竞争政策,只讲对企业优惠支持、不讲市场公平竞争。建立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机制,推动产业政策从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结合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指导各部门、各地方做好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打破行政垄断、地区分割,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

大家都在看

聚焦地方 | 广州智能机器人入驻办证大厅 10分钟发出首张营业执照

探讨 | 关停涉嫌违法网站,这些问题要考虑!

关注 | 这个百亿级大市场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执行编辑:刘琦 编辑:李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