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AFER-R模型在线上心理援助工作中的应用

方新 致道中和 2022-10-20

↑ 点击上方“致道中和”关注我们


主讲人:方新     整理:郭卿

近日,全国上下一盘棋,奋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更好地为疫情下的高校心理工作提供支持,为心理志愿服务团队提供专业培训与指导,2020年2月7日、2月12日,方新老师受邀为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北京大学电视台和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天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督导项目天津督导点讲授了两场公益讲座,结合自己丰富的危机干预经验,为大家详细、生动地分享了国际最前沿的SAFER-R模型在线上心理援助工作中的应用,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下内容根据授课内容整理,鉴于专业伦理和篇幅的考虑,本文已删除涉及临床案例和个人隐私的内容。


管理视角


两种病毒的启示

十七年前SARS爆发,北京出现过的恐慌,今年武汉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历史告诫我们: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都伴有两个疫区——社会疫区和和心理疫区。这次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有两种病毒:一个是新型冠状病毒,一个是心理恐慌病毒。心理恐慌病毒会严重损害到整个社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之严峻、造成的影响完全符合心理创伤的三个特点:1)不可预期;2)威胁生命;3)难以控制。这说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首先是管理部门要有预案、有培训;其次是心理学家必须介入、应该介入。全社会小到一个个人、家庭,大到卫生部门、国家管理等,都应该有危机管理的意识。

不仅是专业视角,更是管理视角

请大家带着下面的画面来听今天的课程。现在,全国总局势就像是敌人持精良武器来进攻平安生活的人群,人们突然成片成片倒下去后,医护人员匆忙上阵。感染科医护人员有防护经验和相应技能,但由于它在任何一个综合性医院都不是主要科室,资源也少。而这场瘟疫来得特别突然,很多医院所有科室医生用都上了。这样的战士本应该持武器(防护服等),但是并没有或不够用。人类对这个病毒未知,所以医护人员也成片倒下。在这样一个局面里,被保护的老百姓是什么心情?普通人都是聚集型居住,我们的对策是什么?


我引入的危机事件应急管理概念,首先是一个管理学视角,其次才是心理危机干预专业视角。危机发生之后,在不同的时间段会有不同的心身反应,相应的管理重点和危机干预重点也不一样。科研结果表明,阪神大地震的影响延续了3到5年。我们这次事件,死去多少人,确诊多少人,医护人员被创伤,他们的那种无助,多少人陷于生命威胁的恐惧,而恐惧会在一个家庭、一个城市一直延续。武汉也不仅仅是将来疫情解除,事就能过去了。所以,我们要准备好这个战役打3到5年。

干预工作而非心理治疗

为什么要引进CISM危机事件应激管理呢?因为对比市政管理,学校管理也一样。武汉在宣布封城那一刻之前,就应该想到后面会如何,宣布之前就要组织相关部门研讨,并且心理学家一定要介入,帮助预测封城之后群众的行为和反应,要事先有对策,这需要管理视角。学校管理方面,假设某高校有一个孩子跳楼自杀,要对他自杀影响到的人群分级,现场目睹者、好朋友、室友、同班、同校……分级进行危机干预。这不仅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事情,院系领导和学管干部也需要介入。


CISM危机管理模型是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综合的、分阶段、整合的、多个成分组成的危机干预模型,也是联合国外勤人员通用模型。所以,管理人员比如学校的党委副书记、班主任、学生干部、社工、护士等等,都可以学习。它是资源取向而非病理取向的。举例说,危机热线的接线有点像第一现场的包扎和急救,一定不能深挖病理。比如说出车祸了有人腿被压断了,不是说你在现场,你就要扒拉别人的断腿给人缝上,我们没有这个能力。要加强伤者的自身资源,一边断腿止血,一定要跟他说“保持呼吸,不要睡过去,你非常棒,我们马上就给你送到医院”,让伤者看到希望,激发他的内在力量、心理灵活性和康复力,而不是做病理取向的工作。

共情要比模型重要

有一个促进治疗关系的技术,叫跟和领的技术。比如心理接线人员,要先跟上来电话的对方,然后再带着他走。比如有人倾诉说:“在家跟妈妈处不下去,要回学校。”你回答,你的心情我完全理解,在家肯定很难受。他会觉得,接线员真的理解我啊,跟你关系好了,这时候再领。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个满腹经纶、严格按照“理论模型”行事的专业人士,如果缺少共情,其干预效果可能远远不如一位有爱心、情商高的妇联工会干部或者街道大妈。

危机干预的工作原则

危机干预PIEBS原则:1)就近。这次因为疫情不允许就近,但可以做到即刻。2)即刻。就是要马上反应。3)期待。就是要对情况有预设和准备。4)短暂。5)简洁。如果我在武汉医院里,告诉医护人员“要稳住”,而不是长篇大论。这时候,说话要一语中的。

干预者的自我挑战、接受督导的重要性

要保持可持续的战斗力。心理工作者最讲究可持续战斗力和科学性。我们的队伍要保存实力,爱护好自己,要知道职业衰竭的概念。像一线医护,在职业衰竭阶段还要让他们流血、打仗,最后一定是创伤阶段,所以我们同时要知道,未来心理治疗师的任务很重。

具体计划

举例讲,当所有学生都在家上网课,这涉及到教务部、各系、研究生部多个部门。研究生今年要毕业,这就没办法做实验,导师如何指导毕业论文?每个部门、每个人的灵活性都要调动出来。在保证质量同时又解决矛盾,恰当考察使其顺利毕业。


国际前沿的SAFER-R模型



今天要讲的SAFER模型,就是“更加安全”的意思,非常好记。后面加一个R是修订版,1995年的模型,2015年修订,称之为SAFER-R模型。我是2016年从国际危机事件压力基金会引进的SAFER-R模型和教材。以下逐一讲解。



S-Stabilize稳定化

接线员的语音语调语气语速是亲切的,不能烦。最开始的工作是稳定化,stabilize,要把稳定带入混乱。比如现场干预,进去之后就是:我是谁谁谁,下面大家请听我的话,远离爆炸场面,保持安静。人类在混乱时刻,有时会把大脑其他的信息都排除掉,实现他的某个想法。有人非要跑回去失火的大楼,抱着他不能让他进去;或者先亮身份,说“大家都转过身去”。在混乱的人群中有语气特别坚定的人,一亮身份告诉我,现在做123,我就会去听你的,因为这个时候每个人的受暗示性最强。之后要建立关系,满足基本需求。保护他,看他那一刻有什么需要,没衣服给衣服,没水给水,没有地方住找地方让他住,满足基本需求。


A-Acknowledge the crisis认识危机


去了解危机,一是了解危机事件,二是了解危机反应。假设说一个人自杀了,辅导老师可以对他的室友说:“我是学校心理中心的谁谁谁。现在你安全了,没关系的我们可以通知……”可以给他电话,问他最想电话打给谁。这时,要开始了解事情经过,请他进行叙述。叙述时他会一边哭一边说,要鼓励他:不用憋着,老师和你在一起。递纸巾鼓励哭泣,来加工这个突发事件。若了解到他有心身反应,比如晚上睡眠会有问题,可以说:学校都有安排的,晚上宾馆会有老师陪着你睡觉,不要害怕。如果实在需要,我们可以给你备一颗安眠药,或许吃半粒就能帮助你睡眠。


F-Facilitate understanding增进理解

要帮助对方理解他自己的反应,包括:晚上睡不着觉,无法接受自己,瞧不起你自己等。这时候你就跟他讲:这些都是正常人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这句话,我说了不知道几万遍。也请大家要接着说。这个叫增进理解,增进理解不是增进我们的理解,而是增进他自己对他所处的这个事件的理解




E-Encourage effective coping鼓励有效的应对

有效应对的方法大家都学过很多。给大家举一个聚焦控制感训练的例子,比如对于一个经历危机后觉得“我现在什么都做不了”的女性,我们就需要帮她把目标聚焦于她能控制的,“你能做西红柿炒鸡蛋吗?”“这个能!”通过聚焦,帮她找到内在的控制感。治疗的时候需要看创伤也要看资源,但是在危机干预中,当事人经历重危机,需要资源取向。作为干预者,有一双善于发现资源的眼睛是很重要的。大家要记住:“任何行为都有功能。”你在生活中不喜欢特别讨厌某个人的某类行为,就意味着你在拿一个社会评价的标准在评价它,你才会讨厌它。因为任何行为都有功能,一定是他身上的功能我没有,所以你才会讨厌他,这是一个很好的照妖镜,能照出心理咨询师自己脑子里的框架和局限。


R-Recovery of Referral 转诊,持续照顾

要评估:是否有焦虑障碍、急性应激反应,还是有抑郁障碍或者PTSD。有些孩子会是这样,创伤了之后完全没概念,也不求治,甚至还会去参加考试。若有需要,则需转介给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的上一级治疗机构,从而更好更及时地帮到他们。


心理危机及身心反应


深层了解危机的概念

危机是种心理失衡。危机意味着人类惯用的防御机制失效,它的损害是在三级。我们的人生一出生就面临第一场危机,有成长性危机有境遇性危机。人生就是在“危机又稳定”这样的循环当中完成人生路。成长性危机是人生的各个里程碑,比如说像我们这个岁数出现空巢老人、有慢性病、开始衰老...各个方面都是我们的成长性危机,要学习面对它。有时,成长性危机和境遇性危机相遇,更年期遇上青春期,再加上新冠病毒疫情。


地球上自从有生命,就一直在跟大自然和平相处。现在人类在毁灭大自然,大自然一定会报复。人类永远是少数人能读懂一些真理,大多数人还是喜欢今朝有酒今朝醉。我们要思考一下人类和病毒的关系、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这是世界观层面。其实我们身上都有病毒的,怎么样跟病毒和平相处?人类长期与自然相处求生存而积累的、应对各种危机的活化石,就在我们的骨骼肌肉腺体里,也在我们的文化传统当中。


危机如果是不恰当应对,就是危险威胁,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创伤;如果是恰当的应对,它就会是后边那个字,会带来机遇和挑战,会给我们人生带来经验,给我们带来成长和成熟。

危机的神经生理机制

黄色部分是大脑皮层,叫做灵长类动物脑,是负责我们的认知功能的。紫色和红的部分,它是哺乳动物脑也叫边缘系统。下面灰色部分是脑干、小脑,负责我们的呼吸、血压、体温、体电、心跳。那么,三位一体脑学说跟心理治疗有什么关系,跟危机有什么关系,跟创伤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知道我们“7岁8岁讨狗嫌”,7岁8岁大脑皮层才开始像点儿样。如果这之前,一个人遭受的巨大的恐惧、悲伤、失落感、难过、愤怒都会储留在躯体中枢当中,它的神经通路特别容易被激活。我的一个来访者,是惊恐发作,喘不上气。我问他,“你小的时候是不是离死亡特别近过?”,他说不知道。后来,他妈妈说他两岁的时候得肺炎差点死掉。所以,他的症状就是喘不上气、肺炎那样的症状,这叫躯体记忆。


再回到刚刚这个部分,心理治疗要做什么?对他的脑干做工作,做躯体治疗。所以我也曾经组织过一个培训,叫国际心理创伤整合式躯体体验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创伤储留在躯体里面,包括强迫,强迫的背后是恐惧。他用强迫来干嘛?来抵抗这个恐惧0到7岁储留在躯体里的恐惧。包括杏仁核报警、情绪中枢炸裂、皮层控制不了,会有一系列躯体层面的反应和动作层面的反应,在精神分析里叫见诸行动,来抵抗这种恐惧。行为治疗分成认知、情绪、躯体和动作4个层面,这个躯体就包括生理。还有一个反应就是信仰层面、三观层面。心理治疗实际上是这5个层面。如长期受虐的孩子,要让他身体双肩放松,两脚稳稳踩在地板上,身体要对着虐待者来进行自信表达。当这4个层面都训练好了,对自我对世界的概念才能够发生改变。


危机觉醒水平的连续谱系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是危机觉醒水平的连续谱系(如图)。图中第一行表示的是个体的心理状态:从平静到恐怖,依次用逐渐加深的橘色来标注,直至最后的红色。它代表个体的警觉度或生命威胁(life threatening)程度的逐级提高。


个体通常处在平静或觉醒状态。当遇到诸如“新冠疫情在我们小区现在也有了”的情况时,就会提升到害怕的水平。如果情况进一步变成“我这个门栋有了,我对门就有;并且他昨天还摸了我家门把,还过来跟我要了个口罩。我给他了,我跟她近距离接触了,当时还没戴口罩”,个体的心理状态就会提升到警报水平。最严重的恐怖水平则出现在眼前发生了致命性威胁的情况下。例如在你所处的地方,有一个炸药包爆炸了,你就会体验到恐怖。
图中的第二行,是对应不同心理状态下主要活动的脑区。平静状态下的大脑活动以新皮层为核心;随着个体警觉度的提升,大脑活动的核心就逐渐向更为原始的区域转移。当个体处于恐怖状态时,大脑皮层则已经不再起到任何作用。杏仁核接到报警,就刺激整个情绪中枢激活,并使得边缘系统过度活化。神经信号由此直接传入脑干的自主神经系统,指挥个体做出逃生的动作。也就是说,生命威胁越大,个体体验到的恐惧越强,被激活的脑区也就越原始
因此在图中的第三行就能看到,在感到恐怖的时候,个体的认知活动仅存反射性反应了。所谓反射性反应,就是指这一认知过程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而是直接由更为原始的脑区完成。而在疫情发生的最初,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的艰辛就在于,一方面,恐怖的体验让他们的认知功能不断滑向反射性反应的水平;另一方面,他们还要用自己残存的认知功能继续给患者看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求他们仔细地阅读文字是很困难的;相比之下,用声音(音频)的方式更容易传递信息。

危机时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

前面提到的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前者在我们应激、警觉的时候被激活,例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即是如此;后者则在休息的时候激活,如下课放松的过程中。人体在一个昼夜周期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会完成一个大的交替激活周期。


此外,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都有固有的行动策略(action system)。当面对的敌人比我们弱小时,我们通常就会与之战斗并打败它。当敌人比我们强大时,通常就三十六计走为上。当敌人强大到既打不过也逃不掉时,我们就会进入木僵状态。疫情最初爆发时的一线医护人员大抵就是如此:当时有限的医疗资源已经不足以应付数量陡增的病患;他们作为个体对此也无能为力,因此就会进入木僵状态,并对周遭感到麻木。尽管如此,但木僵状态实际上是对个体有保护性的。在打不过又跑不掉的情况下,木僵可以保证个体最大程度地生存下去。因此,进入木僵状态,并不是这些医护人员的错,是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们真是没办法了。如果木僵都不足以应付强大的敌人,那么我们就会进入屈服和假死状态。惊恐发作就是典型的屈服假死状态。

危机反应的四个层面和三个层级

在面对强度大、时间长的疫情事件时,我们具体的反应会表现在认知、情绪、生理、行为等四个层面;并同时影响我们对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三观)。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你是一名医护人员,在医疗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还要坚持工作,并目睹身边的人不断地被感染患病,你会是如何的反应?而危机事件,除了会让人产生这些反应外,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看法和对世界的看法。从事危机工作久了,就会时常碰到这样的案例:劫后余生者从追名逐利变得热爱生活。而所有这些反应,都是正常人群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
而这些危机反应,又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其一是良性的应激反应。如距离危机事件越远的人所产生的,就越有可能是良性的应激反应。其二是不良的应激反应。绝大多数一线的医护人员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他们身处在强烈的刺激当中。其三是功能失调。一线医护人员中的极少数,会是这样的情况。他们甚至连维持正常生活和行为的能力都受到了损害。这种情况就需要服药,甚至暂时离开目前的工作岗位。如果他还强行工作,可能会其他人造成影响。

心理反应和心理障碍的区别

这张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心理反应和心理障碍的区别。危机事件爆发时,个体即刻就会产生特别强烈的反应,这被称为急性应激反应。这意味着,个体的各方面机能都被调动起来以应对危机事件。而后,随着危机事件趋缓,个体的心身反应随之减弱,频率也随之降低。这种情况,即是正常人群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例如,有些人做噩梦的次数会减少,想哭的冲动也减弱了。但如果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情况并未缓减,焦虑、紧张的程度依然强烈,那就有可能是心理障碍。

危机干预
要进一步学习危机干预,首先就要明确:危机干预的对象不是危机事件本身,而是危机事件的反应>>>>

危机干预有用吗?

如今很多人都在抱怨疫情给自己造成的恶劣影响,如缺医少药、可能面临的延迟毕业等。然而,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并不是危机干预的对象。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由于这些客观现实,个体产生的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反应。如何解决现实问题,是工作对象需要自己提出办法的;我们要做的,是提升工作对象自身的稳定性,减轻症状困扰,恢复适应功能。如果有需要的话,可能会提供进一步的医疗照顾,比如服药、心理治疗等。也有人会质疑危机干预的有效性。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很难做,但现有的数据依然能够证明早期心理危机干预是有效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酒精依赖、PTSD症候群、重性抑郁、焦虑障碍以及全面损害、隐匿性自杀等。
>>>>

关照连续谱理论和资源取向

危机干预的实施,可以参考约翰·霍普金斯的关照连续谱。它的核心观点就是激活和调动个体的内力和外力。所谓内力,就是指个体的心理免疫力和心理灵活性。外力则主要是指社会支持、专业服务和文化资源
现有的科研结果都表明,在创伤恢复、危机恢复当中,社会支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有些家庭是医院双职工的,都在一线回不了家。那么,他们身边的亲朋好友、街坊邻里、社区人员能够帮助他们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这些都是社会支持。


而专业服务,除了医疗卫生服务之外,还包括了专业的心理服务。尽管不能说尽善尽美,但中国心理人这一次的行动依然值得骄傲和自豪。在疫情爆发后,很多高校、医院、专业机构、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等都很快地行动起来,开通了各类热线,面向社会也面向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服务。
当然,还有我们民族传承的文化资源,也是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外力的提供,则需要个人、团体、组织,乃至整个社会来共同完成。
先从最宏观的社会来讲。当前的疫情发展,的确让有些过去不怎么突出的社会问题出现了激化,例如,紧张的劳资关系所引发的矛盾,在很多面临经营压力的企业变得更加突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当然会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心理工作者应当适时介入,帮助稳定当事人的心理状态。从这样的格局和视角来看待心理工作,才能真正让有困难的人得到帮助;而这才是真正的整个社会的支持。除了全社会的动员,社会支持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解决实际需要和解决心理焦虑。一如前面所述,对于医务人员、警务人员的双职工家庭,周边的亲戚、朋友、同学、邻居和社会区,应当给予他们的家庭以相应的实际照顾,比如帮忙照看孩子和老人。而能够对这些一线人员给予关心、关注,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焦虑。
在宏观的社会里,还有很多更精细的组织,比如学校、企业等。这些组织也同样能成为有效的资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这些组织机构的领导在当下的特殊时期,应当承担起团体领导者的职责。比如,领导应当像母亲关心孩子那样,关心自己的职工,给予他们温暖;也应当像父亲引导孩子那样,带领着职工决策部署、勇往直前。而领导之间也应当团结起来,就如家和万事兴之于家庭的重要意义一样,领导班子的团结才能让整个组织机构形成强大的团体凝聚力。例如华山医院的某位科主任在接受采访时就说,他亲临一线身先士卒,并且要求党员先上,再轮班休息。有这样的主任,科室的战斗力就一定不会弱。

>>>>

真正学会倾听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之一就是倾听。如何做到“倾”,这是所有心理工作者的基本功,不再赘述。至于听,看古文便知:聽者,耳听为王,十目一心也。亦即,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要用耳,更要用眼睛去尽可能多地观察对方的非言语信息。

>>>>

团体危机干预

在危机干预工作中,时常也会面临团体危机干预的情况。而明确该工作的目标,则是开始工作的第一步。团体危机干预的目标有五个方面:1)稳定化。即帮助工作对象降低紧张情绪,使之稳定;2)资源调动。这就是指在情绪稳定之后,帮助工作对象调动他的个体资源;3)正常化。即告诉工作对象:你的反应都是正常人群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并早点走入正轨。4)恢复适应功能,增强团队凝聚力,增进个体在团体中的表现;5)识别并转介。除了要把需要接受治疗的病患甄选出来,还要对不适合接受团体干预的个体也识别出来。>>>>

鼓励有效的应对

关于SAFER-R模型,前面已经介绍过其中的一部分。其中E是指有效的应对,下面着重阐述有效应对。
生命之顽强往往远超我们的想象。一如那些曾经经历过各种重大危机的人,都有“我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念。而今面临疫情的时候,我们心中的信念也如是坚定,那么我们的内在生命力、内在的智慧才会被激发出来。而这正是我们做出有效应对的基础。

 

>>>>

细说个人心理调适的五个层面

认知层面,我们一定要认清大局,和自己的“无力感”同在。病毒来了,有的医护人员有装备,有的没有;有的是战士,有的根本不是;但大家都冲了上去。这边的百姓,我们就要认清大局。这不是医护人员或者政府的错。毕竟,病毒的历史比人类都长,我们和病毒的斗争也从未停歇。这就是我们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而不是谁的错。因此,我希望大家是同仇敌忾地面对病毒。其次,万一真的被感染了怎么办?你可以尝试跟病毒对话。你可能会对你的过往有很多的反思。然后为所能为、为所当为。口诀就是冷静、稳定、活下去。
情绪层面,我们要努力稳住。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可以试着把自己的情绪进行适度隔离。比如,作为一线医护人员,可能会偶尔会面对病患和你拍桌子翻脸的情况;这时候,你就告诉自己,他骂的不是你;他骂人是因为他没床位,他自己着急。毕竟,愤怒是所有危机当中最常见的情感。这时候,你的稳定就会如同金刚罩一样,把他的愤怒弹开。然后,你才能管理好自己的表情,冷静地对对方话语当中的有效信息做出反应。甚至鼓励他说,你们要团结一致,面对共同的敌人(病毒)。
而在合适的时候,你还是要进行适度的情绪宣泄。比如和同为医护的别人一起抱头痛哭。当然,哭对于像医生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来说,可能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就得学学哭。第一步是想孩子(儿童)般的哭;第二步是擤鼻涕,最好是一大团地把鼻涕擤出来;第三步是呼吸。试着把空气都吸到隔膜处,这对于长期压抑的人效果特别好;第四步是身体脱敏。长期紧张、焦虑的人,躯体都会呈现各种紧绷的姿态,而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身体则灵活得多。有些人从体态就能看出力量都在上盘,那就教他去站桩,让他增加下盘的力量;有些人他身体是僵的,那你要让他经常摆动身体,让他去想象小舟顺流而下的感觉。每个人不一样,所以需要个性化的建议。但有一点相通的,那就是当危机到来的时候,大家都会特别害怕。于是要让整个身体要灵活起来,从害怕的状态中脱离出来。
行为层面则要注意,在这种时候不要减肥,而是要适度地摄入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同时还要保证睡眠。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尤其是一线现场的各种惨景;以回避不必要的伤害,保证自己的情绪稳定。


目前,疫情的形势还是很严峻,所以有些人,尤其是身处一线的医护人员,可能还来不及在认知上加工眼前的危机事件。但等到疫情基本平稳后,大概率会影响到我们的认知、情绪、躯体和动作,也大概率会影响到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世界,影响到我们的信仰。所以,在后面应该安排专人给他们开展相应的心理工作
此外,还有很多危机中及危机后的有效应对的策略,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读者可以根据需求从网络上的公开资源中查看有关的文档。>>>>

危机沟通

在危机中的沟通,一定要多运用非言语信息,多进行肯定和关怀。众所周知的是,一线医护人员身着全身防护服,无法有效地运用表情和病患沟通。这时候就需要动用更多的肢体语言。有的医护人员,抓着病人的手进行非言语信息的传递;而医护人员之间则可以相互经常要竖大拇指,表示鼓励和共勉。


而对于心理工作者,除了运用眼神,还是学会用语音、语调、语气、语速去带动工作对象。在非言语沟通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愤怒情绪。应对的方法前文已经讲述过,归结起来就是:戴上金刚罩,然后点头接受;你说的对,我理解,我慢慢转身跟你站到一块儿,我跟你共同指着咱们俩共同的敌人就是那个病毒,我愿意跟你一块想办法去战胜你身上的病毒。关于危机会带来的危害,同样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大家可以自己查阅公开的文档和资料。
最后重点要提醒的是,助人者的自我保健。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感觉道,回避不必要的伤害,观察自己状态的限制。比如说感觉精力、体力透支了,那就要去休息和睡觉。当然,如果这个是特别危急的时刻,我们都会冲上去的;但有的时候没有必要,那就要保证自己休息。同时要意识到,我们也有被传染的危险,因此要做好防护。我们还要找到自己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注意休息,并寻找情感支持和专业帮助。



作者介绍



方新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委会、CBT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伦理委员会委员、注册督导师;国际催眠学会(ISH)常务理事,亚洲催眠学会候任主席,中国艾利克森研究院创建院长。作为项目组织者参加过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10舟曲泥石流等大型灾后心理救援工作。



整理人介绍


 


郭卿

心理学硕士,云南省公安厅专职心理教官,云南省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公职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分会理事,北京市公安局民警心理人才工程特聘专家,公安部心理服务专家人才库骨干。中国艾利克森研究院注册催眠治疗师,曾接受多个心理治疗理论流派的专业训练。


 鸣谢  

感谢复旦高隽、北大刘卉、昆明心理咨询师协会惠安达三位老师的付出。

  参考文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