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震撼!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精美玉器!

赏古寻珍 赏古寻珍 2019-06-13



狮子山汉墓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它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徐州市三环路狮子山,四千余件兵马俑是汉墓的重要陪葬品,它发现于1984年,时隔十年后,发掘了主人墓——汉墓。汉墓位于徐州东郊狮子山南麓,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内深达百余米。



狮子山楚王陵位于徐州市狮子山,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遗址距今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位于其西侧300米远的汉兵马俑则是楚王陵园的一个组成部分,象征着卫戍楚王陵的部队。


当年楚王陵的发现纯属偶然:1984年12月,徐州狮子山脚下几个顽皮的孩子在施工工地的土里扒出了几个小泥人,不经意间触动了隐藏在小泥人背后深厚的汉文化之网。当考古人员接到村干部的报告赶到现场时,孩子们玩耍的工地已变成了一个小市场:有人在土里不停地挖,有人坐在边上焦急地等着收购——一个小泥人10元钱。考古人员很快意识到了小泥人的重大价值,盗挖盗卖活动很快被制止,现场被严密封锁。2天后,考古专家们开始了系统的抢救性发掘。前后历时60天,共发现5个俑坑(最后发现总共6个),4000多个陶俑。


 1994年11月,国家文物局同意大规模正式发掘主墓。到1995年1月11日,考古队员已经看到了主墓室的大门。主墓室的门口堆放着几块巨大条形石块,每块石头的重量估计有五六吨,这是下

  葬者为防止墓室被盗用来封堵墓门的塞石。然而塞石已经被拉了出来,而且上面扔满了各种文物。王恺估计,盗墓者肯定通过主墓口进到墓室里了。

  每块被拉出的塞石上,都凿有一个类似“牛鼻眼”的东西,盗贼正是把绳索拴在牛鼻眼上,不知用了什么技巧,居然把五六吨重的塞石拽了出来。考古队员仿佛看到了盗墓者的活动:拉出塞石后,盗贼进入了墓室。墓室内很黑,他们手举火把乱翻一气,发现有价值的金银器全都不会放过,把墓室洗劫一空后,盗贼远走高飞。



  考古队员的心情再次跌落到了最低点,主墓室中真的可能空空如也。就在考古队员清理塞石的时候,除了大量铜钱外,还在上面发现了玉璜,这是西汉时期的一种玉器,更令队员们心跳不已的是,塞石上还出现了无数玉片,在个别玉片上发现了缠绕在上面的金丝。专家推测,这些白玉应该是墓主人下葬时身上所穿的金缕玉衣的玉片。

  在汉朝,徐州地区有资格在下葬时使用金缕玉衣的人,只可能是楚王,因为他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但历史上共有12位楚王,墓主人究竟是哪一位呢?玉衣是保护尸体的,应该放在棺椁中,然而狮子山的玉衣却在主墓室的门口被发现,这是为什么呢?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墓内光线太暗,盗墓人将玉衣拖到墓门口,一片片拆散,抽走了上面的金丝。


  这些玉片,包括玉璜、玉壁都是名贵宝物,为什么盗墓贼会不屑一顾呢?显然,这些玉器绝非凡品,它们都是王室标志性的器物,盗贼即使拿到外面也没任何用处,不但无法换成金钱,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由此看来,盗墓的时间离下葬应该不会太远。

  把塞石上的文物全都清理后,考古队员用起重机吊走了被拉出来的4块塞石,主墓室的大门露了出来。在剩下的3块塞石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异常,每块塞石上都有一个小标签,标签上有许多用朱砂写成的字,上面写的是“第乙下阳,东方二简”,原来这些标签是用来标明每块塞石应该放的位置。然而考古队员们却发现,塞石没有按照标签标明的位置来安放,“西方一”放到了“东方二”的位置上,似乎工匠们知道四块塞石大小差不多,所以胡乱往门口一放,只要能堵住墓门就行了。

  墓室墙壁开凿粗糙,后室地面凹凸不平,这竟是个没完工的陵墓,为什么没修完墓主人就下葬了?

  在清理主墓室门口时,考古人员曾发现许多陪葬的铜钱,这些铜钱对盗贼无用,但对专家来说却意义非凡。研究铜钱的使用时期,不就知道墓主人生存的时代了吗?墓中发现的半两钱是在汉武帝元狩五年之前流行的一种钱,这就说明下葬时间应该是公元前118年,从刘邦建立汉朝到公元前118年这段时期内,共有五代刘姓楚王在位,他们是第一至第五代楚王。墓主人的范围一下子被集中到了5个人身上。

  在这5个人中,怎样才能再缩小范围呢?考古专家突然想到了印章,能不能从中发现线索呢?果然考古人员发现,其中有东海郡和薛君官员的印章,第四代楚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54年之后,楚国的辖区已没有东海郡和薛郡,因此第四代、第五代楚王可以排除,狮子山汉墓墓主人还剩下3个人。

  研究工作仍在继续,专家们在《水经注》中又发现了线索。书中记载,第一代楚王刘交的墓已明确在今天的铜山县夹河乡。那么在第二代和第三代楚王中,到底谁是狮子山墓的墓主人?第二代楚王刘郢客是刘交的儿子,他在位4年,头年即位,第二年建墓,他只有三年时间建墓。而建成如此规模的狮子山楚王陵,至少需要10多年时间。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了,也就是第三代楚王刘戊。刘戊在位20年,这段时间正是汉朝“文景之治”的繁荣阶段,是楚国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因此他有充足的财力和时间来为自己建造一座大规模陵墓。

  那么,凌乱的兵马俑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专家大胆推测:刘戊因造反自杀,朝廷决不允许他使用兵马俑来作陪葬,所以这些兵马俑很可能是跟随他造反的故臣旧友,偷偷掩埋的。这种情况下,陪葬坑中的兵马俑也就只能仓促摆放了。


  狮子山楚王墓历史上虽遭盗掘,但内墓道的三间耳室幸免遇难,保存了下来。总计出土2000余件(套)遗物,有金器、银器、铜器等各类遗物。玉器共出土200多件,包括丧葬、礼仪、装饰及生活用玉等方面。丧葬用玉包括玉衣、玉壁、镶玉木棺、玉板等;礼仪用玉包括玉戈、螭龙玉饰等;装饰用玉包括玉壁、玉璜、玉环、龙形佩、玉冲牙、心形佩、玉觽、玉舞人、玉剑饰等;生活用玉包括卮、高足杯、玉枕、玉带钩等。汉墓出土的玉器总体来说博大精深,挺拔生动,代表了楚国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玉龙出土于西侧第5室,以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莹润有玻璃般光泽,半透明,局部有沁斑。造型为单体龙,身体卷曲,呈“S”形,又称“S形龙”,张须露齿,双目圆睁,鬣毛向两边卷曲,颈部以阴线刻出一圈绞丝纹,前肢曲折,爪趾锐利,呈尖钩状,龙尾上卷并平削,通体饰勾连涡纹。这件玉龙继承战国玉龙的雕琢风格,采用阴线刻、浮雕和局部透雕等技法,把龙潜深渊、蛰伏待时的意蕴刻划得淋漓尽致。玉龙眼睛下方有一钻孔,为佩戴时的系穿用孔,表明这件玉龙为佩饰。


龙形玉佩出土于西侧第5室东端淤土中,用和田白玉制成。以浅浮雕、透雕技法整体雕出蟠曲的“S”形龙,龙身“S”形中部拱曲方正,上有一系穿用的孔。龙体丰腴,张口露齿,身饰勾连涡纹,龙爪简化变形,龙尾呈凤尾形。龙身上下饰透雕云纹,使龙的周围祥云缭绕,给人以腾云驾雾、飞跃于天的感觉。这种龙头凤尾的造型在汉代十分鲜见,而“S”形龙身的方正和凤尾的婉转流畅相呼应,使之方正而不呆板,流畅而不柔弱。整条龙鬣毛飞扬,威风凛凛,进射出力量和气势,具有西汉早期玉龙的典型风格。

玉冲牙出土于西侧第5室,以新疆和田青白玉制成。冲牙略呈半月形,整体造型为一尖尾虺龙,龙身上拱弯曲,方吻,巨口,口中有撩牙。龙身饰细密的勾连涡纹,颇类鳞甲。龙身的下缘透雕出变形龙须,后部饰疾行而回首的游龙,体态舒展流畅,使整器造型充满动感。龙唇、脊部有沁斑,尾部有沁色。玉冲牙在汉代已经较为少见,一般用于组玉佩中。这件玉冲牙的龙额头上有一圆孔,用于穿系悬挂,应为组玉佩中的一件。其尺寸较大,造型庄重典雅,是玉冲牙中的精品。

面罩由23件玉片勾勒出人的五官。玉片中有22件穿l4孔,表明应缝缀在织物上。面罩额部由7件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玉片组成。眼由4件璜形玉片组成,玉片表面饰有涡纹,似用整件玉环截成。耳是分置两侧的2件璜形玉片,耳挡由2件素面小玉璧组成,玉璧四周有管钻痕迹。鼻为1件上窄下宽的玉片,正中饰夔龙纹,其余饰涡纹。颊由24件玉片组成。口由1件长方形玉片和2件璜形玉片组成,璜形玉片置于口两侧,上饰谷纹,两璜锯切面完全重合,当是由1件玉璧对剖而成。面罩除用不同形状的玉片象征五官外,在额、颊等部位有较多的装饰玉片,较为形象和写实。这种写实风格和直接将玉片缝缀在织物上的方法,反映了汉代对以前玉面罩的承袭关系。

      用于覆盖死者面部的面罩起源较早,古籍中有瞑目、布巾、覆面之说,考古发现的实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玉面罩,是以象征五官的玉片缝缀而成,均较为写实。汉代玉面罩延续了早期写实缀玉的传统,同时又有所创新,形成了完整的组合。玉面罩多利用残旧玉器改制组合而成,这种改旧翻新的方法与玉衣片的制作相同,表明当时对制作、使用玉面罩和玉衣的认识、观念是基本一致的。


      玉熊镇为青玉质,伏卧状,颈部戴有嵌贝项圈,体形肥硕,表情憨态可掬。采用圆雕和局部线雕相结合的手法,线条圆润洗炼,将熊的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玉镇用于镇坐席,多以动物为模仿对象,楚辞《九歌·湘夫人》“白玉兮为镇”之句,王逸注:“以白玉镇坐席也。”汉人受楚文化影响,亦以白玉为镇。徐州出土的玉镇都为楚王御用,形体硕大,气势不凡。玉熊脖颈上戴有项圈,表明熊在当时可能是楚国王室驯养的宠物。

狮子山楚王陵最有名的考古发现是金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缕1576克。现存徐州博物馆。据介绍,这件金缕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国之最:年代最早:入土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54年,距今超过2000多年。玉片最多:在国内已发现的玉衣中,一般所用玉片少于3000片,而此件玉衣玉片达4248片。玉质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阗白玉、青玉组成,温润晶莹。工艺最精,保存最好:这些玉片最大的10平方厘米,最小的不到1平方厘米,且非常薄,有的仅厚0.1厘米。玉片的表面抛光光洁度很高,打孔工艺也很规范。




玉兽首是楚王玉枕两端的组件。用玉质上乘的新疆和田青白玉制成,晶莹温润。玉兽首采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雕琢而成。瑞兽阔鼻,大口,长眉,双目圆睁,眼球中央浅浮雕出一圆形代表瞳孔,卷曲的双角从两耳后绕出,额部有高浮雕的冠状饰。构图复杂而严谨,线条流畅而生动,把瑞兽刻画得既威严又无恐怖感。楚王玉枕上的龙形玉饰和其他玉组件均由玉质极好的和田玉制成,龙形玉饰系两面雕琢,然后对剖而成两件,工艺极其精细。该玉枕虽尚未修复,但可看出楚王玉枕的制作工艺和玉质明显优于同出的“食官监”玉枕和楚王宠妃的玉枕,体现了汉代丧葬用玉的等级差别。

玉剑珌以透闪石雕成,玉质晶莹滑润。通体透雕盘绕虬曲、姿态各异的5个螭虎和1只凤鸟,形制比较特别,螭虎被雕琢得强健有力,造型十分生动,充分体现了西汉时期精湛的琢玉工艺。

      玉耳杯由整玉雕琢而成,玉色青白,呈半透明状,局部有褐色沁斑。耳杯的杯身呈椭圆形,两侧边沿有桥耳,便于抓握。耳杯杯体厚重,通体抛光,素面无纹饰,正是天然雕琢,尽显质朴简洁之美。此器发现于墓道西侧未被盗扰的第1耳室,与1件玉卮、2件玉高足杯共出,4件玉器排成一列,组合清晰,显然是楚王生前使用的一组玉酒器。玉耳杯也称羽觞,似船而为椭圆形,两侧有耳,附于口沿之外。

玉卮由半透明的和田玉制成,温润光亮。然盖呈淡青色,卮身青色泛黄,显系两块玉料雕琢。器盖、器身以子母口相扣合,盖纽为五瓣柿菱形。盖面四周凸雕三枚柱状纽。器身呈筒形,口略大,下有三兽形足,挺拔而不失稳重。口沿及底边各有一卷云纹饰带,其间满饰勾连雷纹,整洁而优雅。此器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

      文献资料中,卮常为酒器,《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玉卮,是汉代皇室贵族最喜欢使用的玉酒器,多在重要场合使用。


石豹镇出土于西第1耳室,以青灰色大理石雕成。豹和台座连为一体,侧卧于台座之上,双目圆睁,瞪眼前视。口微张,齿外露,双耳直竖,脸部周围有一圈鬣毛,脖颈上佩戴有华丽的嵌贝项圈,项圈上有用以系绳的钮。豹体肥硕,长尾从两后腿间反卷曲于背上,四足巧妙地分布在同一侧,少了野性,但显得雄健而又温驯。石豹镇采用圆雕技法,简洁凝练,概括而传神。该耳室还出土另外1件造型、大小同样的石豹镇,但豹体上有明显的残缺。同墓还出土2件造型颇为类似的铜豹镇。这些豹镇均为镇席用具。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的另一公众平台“爱瓷赏玉”已上线,欢迎大家扫描二维码关注。带你身临其境感受古代艺术品的魅力。




賞古尋珍是由業內資深藝術品從業者親自打理的新媒體

一年就做兩件事找古董,尋客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已上新,大家可以收藏店铺,及时了解更新书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