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 再造魅力故乡——区域碳中和:零碳发展之路(张九天)
* 2021年3月23日,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CUS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九天研究员,以“碳中和与区域零碳发展”为主题为我专委会进行了学术演讲。现将演讲内容进行概要整理,与读者分享。
张九天
研究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CUS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碳中和涵义及国际趋势
全球趋势
从全球来看,193个国家中有120多个国家正在考虑或已经提出碳中和排放目标,有30个国家已经制定了明确的碳排放目标。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决定一些国家可以较早实现碳中和,大多数发达国家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
•苏里南、不丹已实现碳中和
•瑞典、英国等6个国家已立法
•欧盟作为整体和加拿大等5个国家处于立法状态
•中国、日本等14个国家发布了政策宣示文档
•英国、欧盟、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南非等22个国家把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年份定在2050年
•乌拉圭2030年、芬兰2035年、冰岛2040年、奥地利2040年、瑞典2045年
•新加坡承诺将在本世纪下半叶尽快实现净零排放
中国相关政策和行动
2020年9月27日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做出庄严承诺,中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2020年12月16-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生态环境部 | 出台一系列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政策确立实施碳达峰方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
国家发改委 | 将从六大方面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增加生态碳汇。
工业和信息化部 | 2021年全面实现钢铁产量同比下降研究制定新的产能置换办法和项目备案的指导意见。逐步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为依据的存量约束机制。
国家能源局 | 继续致力于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动新时代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着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积极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健全完善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财政部 | 积极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巩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成果。推动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支持优化能源结构,增加可再生、清洁能源供给。研究碳减排相关税收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 |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明确“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是仅次于货币、信贷政策的第三大工作。要求做好政策设计和规划,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推动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
碳中和变革的意义
中国碳中和面临的挑战
数据来源:https://edgar.jrc.ec.europa.eu/overview.php?v=50_GHG
此外,我国单位GDP碳排放也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从发展阶段来看,欧美已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我国尚处于经济上升期、排放达峰期,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需统筹考虑控制碳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矛盾。
区域碳中和实现路径
我国碳排放格局区域差异
区域碳中和路径
评估区域发展阶段、经济实力、能源结构、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差距。
制定不同区域分阶段达峰路线图明确各地达峰时限和重点任务。
依据经济基础和碳排放情况对碳达峰在全国的布局进行差异化安排。
对碳排放潜力及空间不同的区域采用差别化的碳配额政策如对于集约型发展地区应当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改良技术、完成产业升级等多种手段降低碳排放增速。对于粗放型发展地区将碳排放空间盈余部分转让到碳市场中参与交易。
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美丽中国创建示范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应该积极主动作为率先提出并实现碳达峰。
确定合适的城镇化路径。保障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等,探索绿色城镇化。
形成用地空间的低碳化布局。在空间上形成紧凑型、多中心的空间形态以及生态优先、公共交通导向的低碳结构模式;在土地利用上推进集约节约用地、适当增加土地开发强度、产城融合、适当混合用地功能。
彻底改变能源的生产供应方式。从需求侧研究低碳约束下及碳中和场景下城市或区域能源需求的上限;在供给侧研究保障城市或区域能源安全的供应系统城市边界线外的能源通道及重大设施的用地。
为可再生能源发展预留用地空间。空间规划中可在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厘清可再生能源用地与林地、农业用地等的关系为可再生能源发展预留用地空间。
碳中和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推动发展农村生物质能•实施城乡配电网建设和智能升级计划,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
乡村实现碳中和的落脚点:因地制宜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
推进农村新能源汽车消费,推进绿色交通出行。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印发《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提出多措并举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国家电网提出2021年率先在长三角实现充电桩乡镇全覆盖。
北方农村实施“煤改电”、“煤改气”工程,推进低碳生活用能。2017年全国共完成煤改电、煤改气578万户。
乡村实现碳中和未来展望
清洁能源体系建立。依托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例如:农村生物质发电、生物质锅炉、生物质利用。
绿色低碳基础设施规划。乡村建设行动与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过程中,破解高碳基础设施长期锁定效应,推行绿色节能建筑。
资源化利用。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环保产业发展与污染治理。
意识与知识提升。鼓励农民改变传统用能、农业发展的习惯,普及相关知识。
“再造魅力故乡”专栏旨在分享和传播与会(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 再造魅力故乡 国际论坛)各国专家、学者和地方管理者在落实SDG11、推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搭建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