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20年2月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红卉碧莲|造成语的反

余少镭 现代聊斋余少镭 2020-02-01



文字游戏 切莫当真

若有雷同 纯属巧合




释义


原指两种能辟邪的人间奇葩。红卉即石榴花,俗称红花;碧莲非莲,俗称抹草、仙草等。《黄帝闭经》载:“红卉性烈,以碧莲佐之,能驱鬼辟邪,去除瘴气、时殳;若无碧莲,独红卉一味,则有毒性,能坏人心、烂肝肺。”


比喻失去监控,好事也会变成坏事,好人也会丧尽天良


出处


嘉祐三年上春间,天下温殳盛行,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天下各州各府,雪片也似申奏将来。且说东京城里城外,军民无其太半。开封府主包待制亲将惠民和济局方,自出俸资合药,以红卉碧莲救治万民。惜当朝碧莲稀缺,惠民和济局暗以霜黄X替之,哪里医治得住,温义越盛。


——《水浒传》引首(汉阳子虚堂本)


闲篇

【红卉碧莲】45×31 纸本水墨|河夫作品 2020


《水浒传》引首及第一回,向为一般读书者漏过。殊不知,这一回乃全书提纲挈领,不但点明了梁山贼寇来历,也成为后世千百年的乱世谶言。


所以,当年央视版《水浒传》,就把第一回内容给砍了,直接从高俅发迹讲起。


为什么砍?


你猜。


仁宗嘉祐三年春天,赵宋天下温殳横行,几乎无一州不感染,无一地不死人,各处求救奏章雪片般向京城飞来。这时,第一个作出反应的并不是皇帝,而是“开封府主包待制”。


谁?就是你们的包青天,包拯。


包拯自掏腰包,向惠民、和济两大药局购买抗殳良方,想拯救万民于水火。


这良方,就是《黄帝闭经》中记载的“红卉碧莲”。


开篇说过,“红卉”即石榴花,比较普遍。汉传佛教的《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载:“石榴,鬼子母所爱木,诸鬼恐彼鬼子母神之故。”鬼子母即母夜叉,本是凶神恶煞,被佛祖教化后,成为儿童保护神,一般的鬼都怕她。她最爱的花就是石榴花,所以,“红卉”也就成了能驱鬼辟邪的奇葩。


当然,只有红卉是不够的,祖国的传统医学,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即不能单方独味,必得药与药之间互相制衡,才能为人体服务。所以,红卉想发挥它的神奇功效,还得有碧莲配合才行——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扶”嘛。(顺便说一下,我老家潮汕民间一直有用红花抹草辟邪驱魔的传统,小时候魔性一发作,我奶奶就这样治过我。


【咒语之红花抹草】100×200 布面丙烯|河夫作品2014


问题是,碧莲是自生自灭的,无法人工栽培,想找到并不容易,药店纵有碧莲,存货极少,一般只作镇店之宝,不向外出售,因而,当时有一句俗语:“药店碧莲者,凤毛麟角也。”


这从它的俗称“仙草”也不难看出,这奇葩可是人间难得几回见的。当年白素贞酒后纵欲,搞坏了小鲜肉许仙,人间找不到碧莲,她还得冒死上天去盗仙草,可见有多难得。


野史记载,有宋一代,碧莲更加奇缺,原因是:“宋太祖陈桥兵变,非天命而黄袍加身,天下碧莲萎谢。(《后夷坚志·庚子卷》)也就是说,宋太祖的天下,是从柴周手里夺过来的,非天命所归,所以,碧莲纷纷枯萎,以示不共戴天。


宋太祖建隆元年,东京确实流传一首谶语诗,言碧莲比往年锐减,暗指什么,你懂的:


去年今日此城中

红卉碧莲相映红

碧莲不知何处去

红卉依旧笑春风


当然这种说法是迷信啦,据我考证,这极有可能是金国灭宋的阴谋,我们要相信科学,不信摇不传摇。


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到宋仁宗嘉祐三年,差不多一百年过去,碧莲就更稀缺了。所以当温殳爆发,包拯自费买药拯救百姓时,药店就只好以霜黄X代替了——好歹都有个“莲”字,药性应该差不多,怕没药效?加大剂量啰。


有用吗?


如果你手头有一本《水浒传》,不管哪个版本的,翻开引首,跟我读以下文字:“哪里医治得住,温殳越盛。”


不但无效,还导致“温殳越盛”。没办法,这下就该皇帝出面了。所以,下面的内容是:


文武百官商议,都向待漏院中聚会,伺候早朝,奏闻天子,专要祈祷,禳谢温殳。


陛下,您不能老是躲着,该出来走两步了。



形势危急,宋仁宗终于露脸。他一上朝,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出班奏曰:


“目今京师温殳盛行,民不聊生,伤损军民多矣。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以禳天灾,救济万民。”


大臣们希望皇帝做什么?“释罪宽恩,省刑薄税”,认为这样做就能“以禳天灾,救济万民”。为什么?这里面有个逻辑链:古代皇帝是天子,大凡天下遭灾,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天子干了什么坏事,导致他天爸惩罚他,所以,一般的皇帝都会先下醉己诏,“爸爸,我错了,你放过我的子民吧”;然后就是赦罪、减刑、免税。


到这点上,宋仁宗虽然没下醉己诏,但其他事都照做:


天子听奏,急敕翰林院随即草诏:一面降赦天下罪囚,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一面命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


除了赦罪免税,也命令宗教界行动起来,广施善德,以期打胜这场防殳战。


然并卵,“不料其年温殳转盛”。看来这场温殳比以往都厉害,常规手段治不了,只能放大招、请大神了。


于是,才有了宋仁宗“御笔亲书”,派太尉洪信到江西龙虎山请张天师上京来“祈禳温殳”的情节。


不料,洪太尉到了龙虎山,却因为官员的惯性颟顸、无知傲慢、以权压人,竟亲手放出被历代天师镇压千年、比温殳更厉害的魔君,导致天下乱上加乱。


看过原著的都知道,当众道人带着洪信游山,走到伏魔殿,跟洪信讲了此殿来历之时,洪信好奇心顿起,“想道:我且试看魔王一看”。当道士告诉他,历代天师千叮咛万嘱咐,此殿万万不能开时,洪信根本不信,“胡说!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百姓良民”!道士一再哀求,洪信怒了:


指着道众说道:“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士阻挡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


不满足他的好奇心,就给道士安上“妄生怪事,煽惑百姓”之罪,威胁要把这些道士开除,发配到西伯利亚劳改——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道士迫于官威,把殿门打开,又在洪信一再的威胁之下,把镇魔的石碑推倒,掘开地穴,这才导致层层加密的魔君外泄,酿成不可收拾的天下大乱。


洪信知道自己铸成大错之后,也怕了,原著中说他“浑身冷汗,捉颤不住”。但是,怕之后采取了什么措施呢?上奏皇帝,让朝廷采取措施,昭告天下,预防被放出的魔君肆虐?


你想多了,能这么干,那就不是赵宋官员了。第二回一开头就写,洪信“分付从人,教把走妖魔一节,休说与外人知道,恐天子知而见责”。


一个字:


话说回来,《水浒传》毕竟是小说,历史上,嘉祐三年也没发生过温殳,宋仁宗朝也没有一个叫洪信的太尉。


那么,小说这样子开篇,作者想说明什么?


洪信是太尉,在仁宗朝,太尉还是个文官,权力不算特别大,但地位仅次于“太师”,俸禄排第二,搁现在,妥妥的国部级。宋仁宗用这样的官员,酿成这样的大祸,至少说明,他的眼光很有问题。


可见,比温殳更厉害的,是那啥,那啥,还有那啥。如此大环境下,就像我朋友、仁宗朝著名词人柳永说的:


便纵有,千种碧莲,更与何人喝?


造句


我没有碧莲可供造句了,有的朋友可劲造吧。


画家


河夫


1974年生于广东饶平 现居广州 自由职业画家




原号失踪,部分新造成语画作,已在河夫艺术微店中出售,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店浏览。






余少镭个人公众号


逢人只说三分话

见鬼全抛一片心

点阅读原文进河夫艺术微店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