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纵深|产教融合天地宽
大学与城市发展,休戚与共。如何做好校地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是摆在各大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面前的一大课题。围绕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烟台大学主动对接、精准服务地方,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十二年磨一剑,孕育一粒治郁新药!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8%的人口患有抑郁症;但是以往治疗药物仍然存在“治愈率较低,治疗后仍有残留症状,患者功能无法达到全面康复”的缺陷。让人惊喜的是,烟台大学药学院研发的一款新药,近期在国内上市。
“这是全球首个获得三期临床成功的三重再摄取抗抑郁类新药,也是我国第一个抗抑郁化药一类新药。这个药不仅解决了目前一线抗抑郁药物临临床治疗缺陷,而且能够促进患者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烟台大学教授、绿叶制药集团非临床研究和新药发现研究部副总裁田京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十二年磨一剑!国家 1类创新药成功上市,离不开科研人员10余年攻关,更离不开烟台大学与绿叶制药集团的紧密合作:双方共建了烟台大学药学院,构建了“导师校企双聘、学生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近半数教师在企业研发中心兼职,企业则深度参与学院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等,将科技研发实际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烟台大学药学院院长王洪波介绍,药学院的老师在绿叶制药研发中心也是担任项目的管理人员,主持和参与了重大项目的研发,和普通的高校里面仅仅以项目为依托进行简单的合作是完全不一样的。考核体制和我们的成果应用、和我们的产出是挂钩的。不仅仅是看几篇论文、几个专利而已。
田京伟教授同时担任着绿叶制药集团非临床研究和新药发现研究部副总裁,对双方合作感受更深,他认为这种合作,使科学家们深刻地理解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这些需求构建基础研究体系,使人才得到更好的培养,实现了基础研究与产业开发、落地的无缝桥接。
作为企业方,绿叶制药集团研发项目管理部副总裁余飞表示,以烟大药学院为基础,企业能够吸引到更优秀的人才。另外通过和学校的一些横向科技的合作,提高了产品开发的效率。实现了产教研的真正融合,这是一个双赢的格局。
依靠产、学、研紧密结合,绿叶制药集团自主研发的30多个产品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及地区,成为烟台生物医药产业链条的重点企业。烟台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也进入ESI前1%,并入列山东省一流学科和强特色高水平学科。
目前,烟台大学已有34个本科专业实施校企共建工程,在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深化合作。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服务烟台办公室,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烟台市确定了9+N重点产业培育集群,梳理出了16条重点产业链,学校比对这16条重点产业链,迅速集结人才智库和科技优势,整合相关学科、专业和人才力量,按照建链、强链、延练、补链的要求进行了一一的匹配。”烟台大学合作发展处(服务烟台办公室)处长孙旭涛如是说。
校地融合:融入区域发展主战场
目前,学校与万华化学、紫光集团等链主企业在内的140余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与栖霞、龙口等地签约校地合作,并力争在3年内,实现在烟台市县(区)域服务机构的全覆盖。
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烟台黄渤海新区叠加了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中韩产业园、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等多个国家、省级战略,去年工业体量占全市的1/3,GDP占比近1/4,这里自然也成为高校服务地方的“重镇”。投资26亿的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就落户于此。
眼下,科教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中建五局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项目经理曾海洋介绍说,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包括了教学区9栋楼,生活区的8栋楼,还有功能区的5栋楼。2021年6月4日正式开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目前园区所有的单体全部封顶,今年的任务目标就是室外的管网,部分园林室内安装全部完成。明年9月份开学入住。
据了解,科教园区设计规模12000人,布局了化学化工、生物食品、海洋科学、机械工程等学科专业群,与周边高端化工、生物科技、现代海洋、高端装备等产业的需求,高度契合。
烟台大学科教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毕朝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才和产业有一个50公里的最佳距离,把科教园区嵌入烟台黄渤海新区,使得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互动,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未来我们要在这个校区建两个以上的国家级的平台,10个以上的省级平台,我们通过产教融合这种活动,把企业人才培养的环节前置在专业课的教学、实习实训的环节或者到企业。”
东诚药业人力资源副总监任新艳也表示,烟台大学在黄渤海新区建立了新校园区,烟台大学的化工学院,生命科学院这些专业,和企业都紧密相关的。接下来企业与烟台大学在科研攻关,高端人才引进以及人才的培养及输送方面,会有很大的合作发展空间。
社会的需求,也为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在烟台,海洋种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板块,国家级的水产原良种场就有5家,密集程度居全国首位。但对当地企业来说,新品种培育难,保护更难。海参新品种“安源1号”,就是一个例子。
从2008年开始,山东安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费时十余年,培育出新的海参品种,棘刺数量都在45个以上,品质上佳。但保护起来很难,很容易被同行获取作种参。目前,企业正在做新品种的三倍体,但进展缓慢。“对每个终身进行做基因鉴定不太合适,所以说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山东安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张淑清感叹。
目前,水产新品种的保护尚处探索阶段,辛苦培育的新品种得不到有效保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严重挫伤。发现这一现象后,烟台大学知识产权专业团队主动参与进来,为海洋水产企业提供了综合运用商业秘密、专利、植物新品种、商标、地理标志等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海洋水产品种创新的法律方案,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烟台黄渤海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局海洋渔业处处长张颖表示,下一步,他们也希望通过政校企三方面的结合,能够探索出服务水产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一些路径,更好地保护创新,服务创新,鼓励创新。
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山东)基地,烟台大学知识产权专业团队为烟台市每年举办培训培养知识产权人才超过2500人次,牵头成立的半岛创新产业服务联盟为超过200家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地方工作,不仅为烟台大学知识产权专业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也为知识产权专业的提升提供了大量资源。烟台市提供建设资金与烟台大学共建烟台知识产权学院,企业和专业机构为知识产权专业学生提供大量实习和就业岗位。2021年烟台大学知识产权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进入软科中国大学知识产权专业排名前十,入列A类专业,这些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学与地方和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服务地方中谋求发展:每年选派百名博士服务烟台
为引导更多高层次人才走出校园服务地方发展,今年10月,烟台大学出台《烟台大学百名博士服务烟台工作方案》,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每年至少派出百名博士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烟台市征集的需求,目前已经对接了多个城市和职能部门,50多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通过挂职、兼职、科技副总和顾问的方式,走上广阔舞台。
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的郑强博士就是其中之一。挂职公司对他带来的智慧医疗项目十分青睐,并专门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不需要花费额外大量经费的情况下,对现有的技术设备进行升级,这样基层医院没有这些高端设备,但是依然可以享受到大型医院这种福利待遇。”现在担任英瑞云医疗科技(烟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的郑强这样介绍。
此外,新公司还将致力于打造医疗行业大数据诊断标准,让更多人享受到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发展的红利。这些项目也为合作企业未来发展蓄足了后劲儿。山东中嘉英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莹钰表示,“作为一个独立的子公司,我们也想通过这个平台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以及信息化,包括国家提倡的元宇宙医疗等方面进行拓展和探索。”
全面深化校地融合发展,推动教育链与人才链贯通,产业链与创新链衔接。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烟台大学发展也迈入快车道:2020年入选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法学、药学入选山东省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获得国家专利金奖,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科研总经费数、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数、横向科研经费总数均逐年增加,(2022年)居软科世界大学学术全球排名939位,全国排名153位。
烟台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郝曙光表示,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烟威人民支持兴建的烟台大学,自创建之初,就承载着建高水平大学服务地方政治社会发展的初心使命,坚定不移走校地融合发展之路。接下来烟台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援建的独特优势,强化与地方的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和产教融合创新与协同育人共同体,培育科产教融合发展新生态,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建校38年来,烟台大学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校企共建学院提升人才培养“含金量”;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的科研需要,以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大服务地方的“贡献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以校地企融合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持续探索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闯出了一条地方综合类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协助拍摄:烟台台万瑞鹏 莱阳教体局 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