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春见闻】县委办工作人员眼中的年味儿~

温县发布 温县发布 2023-10-18


天气提醒



2月7日:今天夜里到明天白天,多云到阴天,有小雨,东北风4到5级,阵风7级左右,2~7℃。


编者按:春节假期,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实、生动地反映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诉求愿望,展现新春新气象、百姓新面貌、民俗新风尚,促进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进一步转作风、接地气、察民情,县委办公室开展了“新春见闻”主题活动。办公室工作人员利用春节假期探亲访友、外出游玩之机,用心感受、用情体会,以不同的视角观察、体会,记录所见、所闻、所感,现择选其中一部分予以刊登。




悄无声息地发生着的变化

一处处灯火,映出一户户阖家团圆。在温县,年味儿就是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高高悬挂的红灯笼、热气腾腾的团圆饭,更是对新生活满满的憧憬与期待……这也是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节日仪式感。春节也是走亲访友、回乡探亲的时候,亲戚朋友欢聚一堂,讲述彼此一年的变化。从走亲访友的一言一行里,车水马龙的街道上,行人轻快的步伐间,我深切感受到转变疫情防控措施后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同时也发现一些东西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


大家的口味儿变了。春节对于一年辛勤奔波的打工人来说,是欢声笑语、放松休闲的时刻,往年最常见的便是亲戚好友一起撮个局、打个牌!可这次回家,这种现象却是少见了。回到奶奶家,长辈和堂哥堂姐都在交流疫情康复后身体出现的反应,还交换了许多健身、养生心得。自觉体质比较好的我与堂哥打了几天羽毛球。村子里喝酒打牌的少了,散步、慢跑的多了。在饮食上,以前过年顿顿大鱼大肉,而今年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人们健康养生意识提高了。


大家的钱包紧了。疫情三年里,人们的经济收入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尤其对个体商户而言更甚,街上的门店大片倒闭,很多灵活就业者在疫情管控期间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由于未申请到保供证或是不符合相关条件,在封控期间属于零收入、高成本状态,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虽然现在疫情已经全面放开,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县里也在11月底以来实施了“关爱你我他(她)·温暖千万家”行动,开展了一系列送温暖活动,但对于经受三年“摧残”的脆弱群体来说,只是解决了眼前春节的困难,希望后续能出台更有力度的政策,为真正解决群众困难出实招、办实事。


大家的学习氛围浓了。疫情以来,学生们都是上网课学习,本来担心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打折扣,但春节几天我却看到了与想象不同的景象:刚一回到老家,我就发现小学六年级的侄子玩一会儿就回到卧室学习了,还时不时跟同学聊天交流作业进度和难题;初三下午我离开老家时,他还让我把他送到一个同学家,说要去一起写作业。平时贪玩的他抱着书,看起来长大了不少。身为教师的母亲也欣慰地告诉我,好多学生假期发信息问学习上的问题,原本担心网课会耽误孩子们,现在却是非常欣慰他们的懂事了。

   

 虽然我的家乡温县没有北上广的喧闹与忙碌,但依然充满着人情味与日常生活的惬意。一次次的“过年”,岁月轮转,万象更新,“过年”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


(县委办综合三室 秦晨)

相聚便是年

今年的春节是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后的首个春节。外出的游子回到了久违的家乡,这里有年少的回忆,有温馨喜悦的氛围,也有着对来年开启美好生活的憧憬。我是一个极度恋家的人,虽现在生活与工作在自己的家乡,但是外出求学那段时光,却是想家、念家得很,更不用说那些因疫情长久未归乡的老乡了。腊月二十儿、二十一,爸爸和弟弟先后归家。那一刻我知道,我们相聚,新年便要到来了。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大街小巷,车水马龙。除夕,打扫卫生,出去买些许过年需要的必备东西。县城的早上,依然热热闹闹,街道两边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感觉过去防疫的三年来,人们太过压抑了,就像网上说的那样,这才是“国泰民安”的样子,确实,县城里的烟火气来了,老百姓也有奔头了,是开心、是满足,也是希望。


下午老爸跟弟弟回老家祭祖,也是传统的新年习俗了,俩人回家,也到包饺子的时候了。至于年夜饭,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电视里、网络上、包括我外地的河南同学的年夜饭都是那么的丰盛,为何我们当地年夜饭仅仅只有饺子。时代在变,除了受传统影响,我觉得现在看来很大可能就是图“省事”罢了。夜幕降临,窗外的鞭炮声不断地响起。为了满足我小小的参与感,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将适量的饺子馅放在饺子皮中间,一点一点地将饺子皮收紧。包饺子对于我这种新手来说,看着容易,包的漂亮是真难。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我妈嫌弃给撵出厨房了。不会做饭,最后洗碗就行,也算是参与了年夜饭的收工工作了。窗外的鞭炮一阵接一阵,我吃着妈妈包、爸爸煮的饺子,懂了“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新春伊始,喜乐安宁”的美好祝愿。


春晚开始那刻,我跟老弟互看了一眼,默契地拿出了尘封一年的麻将。不知哪年开始,除夕我家打麻将的声音未曾缺席。麻将桌上,一家人分享着最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稍不留神,就会有人因分心,错过了摸炸弹的良好时机,引起其他人的哈哈大笑。抛开烦恼、闲谈畅聊的轻松氛围确实是春节假期最让我享受和怀念的。打麻将的某一刻,我们听到电视里传出春晚主持人在倒计时,我们暂停了麻将,我跟老弟跟着电视里一起倒数。凌晨零点那刻,兔年到来,我们互相说出“新年快乐”!


窗外的烟花尽情燃放,照亮着正在归乡的游子,也在慰藉着因某些原因无法团聚的人。烟花的绚烂,寄托着春节的相聚、思念和希望。家人在哪,家就在哪。家人相聚,便是年味。


(县委督查室  姬梦捷)

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今年是三年来疫情放开后的首个春节,大年三十儿吃过午饭,我和家人一起回到老家过年,寻找记忆中的“年味”。总体感觉,乡下过年很热闹、很欣喜。今年过年有这么几个体会。


一是亲情更浓郁了。我们老家是个有几百户人家的小村,大家住的都比较集中,谁家的鸡叫声全都听得清清楚楚,谁家炒菜香味能迅速传播到每个人的嗅觉。我父辈兄弟四人,家都在本村,年轻一辈都将家安在了外地,年三十儿游子选择了回乡过年,乡村“热”了起来。三十儿吃过午饭之后,一大家的人集中在一家过团圆年,妇女们谈论的是厨艺,男人们谈论的是生意,老人们谈论的是身体保养秘诀,学生们谈论的是学业:大家在交谈中不仅增进了亲情,也弥补了平日里缺失的陪伴。春节好似一剂亲情“催化剂”,让大家在这个假期里尽享天伦之乐。


二是祭祖更文明了。三十儿下午天还未黑前,我们家族的一众男人集体步行到村头田地祖坟去祭祖。大家边走边聊天,年龄大的讲述每座坟茔的来历,与大家之间的关系,讲述过去的故事。现在大家更多采取电子炮祭祖,避免了火灾隐患。陪逝去的亲人说说话,会抽烟的点一支烟,倒一杯陈年老酒,平时喜欢吃什么的带一点祭拜一下。


三是产业更兴旺了。文旅产业是朝阳产业,投入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收益回报慢。以往,当地群众总以为文旅离自己很遥远,“高大上”。殊不知是“捧着金碗要饭吃”。今年,我发现村里的文旅产业发展已初见端倪。村里有百亩飘香梨园,有沁河河畔沙滩,有传统舞狮表演,是片膏腴之地,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流连忘返,估计产值起码翻两番。


四是文化更繁荣了。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深刻影响着农村群众生活。我爷爷90多岁的人,斗大的字不认得一个,但他天天看抖音、发抖音。我看到,村里有个小伙子春节期间还创作不断,结合乡村生活、过年情景、自然风景,创作了不少乡村短视频,点击量都很高。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引起了我的思考:基层社会的治理、群众的组织教育和引导、宣传工作的抵达创新等。


五是环境更整洁了。“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臭熏天……”这段顺口溜说的就是过去农村旱厕如厕的窘境。现在是干净的抽水马桶取代又脏又乱的旱厕成为普遍现象。变化的不仅仅是厕所。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儿时的“泥巴路”“垃圾山”已不在,而今柏油路通到每家门口,家家都设了垃圾桶,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垃圾中转处理,屋舍俨然、整洁干净。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以扭转,“乡村变美了、生活更好了”成为人们的共同感受。


家乡的变化亦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中,积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县委督查室 李鹏)

游郑州园博园有感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之后的首个春节黄金周,旅游市场供需两旺,各大景点人山人海。位于郑州航空港区的园博园,因为园林景观美轮美奂、彩灯艺术绚烂曼妙、文化演绎异彩纷呈,成为当地居民春节出游的好去处。


“不出郑州城,一日游九州”。大年初二,我第一次到园博园游玩。园博园有92个城市展园、2个国际设计师展园、10+特色展园,一日之内既能感受北京皇家园林、苏州私家园林、厦门岭南园林的不同魅力,还能领略世界5大洲15个国家18个城市的异国园林风情。但是我感觉最吸引人气的还是各类表演:云端狮艺秀·五子登科动作惊险,打铁花·“烟火”大秀浪漫震撼,高空杂耍、环球飞车、钢丝特技、社火大秀、年味市集、百城民俗展、马戏嘉年华等应接不暇。还有不少的小吃摊,让来此游玩的人们大呼过瘾、不枉此行。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只要能合理引导群众的消费欲望、提振群众的消费信心,就一定可以激发群众的消费能力,文旅产业也会抓住机遇持续向好。


作为4A景区的园博园都可以如此热闹,太极拳发源地温县怎能错过文旅产业强势复苏的浪潮?我没有去过春节的陈家沟,陈家沟景区热不热闹姑且不谈,这里就简单谈谈对文旅消费的一点浅显思考,那就是丰富的文旅产品供给对于提振文旅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这里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仅凭现代修建的园区凭什么去抢人气?比如园博园、电影小镇等,景区本身并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元素,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我认为全天候不间断的表演是关键。只要有精心设计的展览、灯会、杂耍等精彩活动,就一定能够吸引人气聚集。本次春节,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成为新亮点,焰火表演、灯光秀、无人机表演等系列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倘若把陈家沟景区的夜景开发好,外地游客晚上欣赏之后就会留宿,也就能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行业了。


夜幕降临,园区人流不减,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筹备晚上的节目。逛了一下午的我,带着下次再来的期待,离开了园区。


(县委办综合一室 冉胜杰)

激励

辞旧送吉虎,迎新接玉兔。2023是三年以来首个非倡导“就地过年”的春节假期,对于像我们这样千千万万个平凡的小家庭来说,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团圆年。三年没有回家过年的弟弟,带着弟媳在年二十九这天,从南京出发,加入了浩浩荡荡的返乡旅程。


弟弟回来的几天,不断感叹家乡的变化:公园、商场改造升级了,道路也拓宽了,街上人流车流大,商贸繁荣,年味十足……


有句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而这个“比”既可以是货与货之间的比,也可以是货的前世与今生相比。对于常年在外打拼的群体而言,则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回乡感受中,体会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家乡变了又变了,当然是变得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美丽。事实上,这些变化对于长期生活在本地的我们而言,也是印象极为深刻,只是因为,这样的变化是一步一步形成的,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的“量变”让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而当我们转头一想,就会发现,其实已发生了巨大的“质变”。一个最为简单的例子就是,在“改造老旧城区”“道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一系列举措的促进之下,家乡的内在外在不知不觉中已是焕然一新。


这一切,无疑就是乡村振兴的最好注脚。它让每一位在外打拼的个体,都会深切感受到家乡的蒸蒸日上,从而激发呵护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眷恋家乡的情怀,更是从中体会到整个国家的强劲活力。家乡的变化,无论是对于在外的打拼者,还是对于像我这样一直生活在本地的市民,都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干”。美好与富裕,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领之下,我们共同“撸起袖子干出来的”。


(县委办综合一室 张真真)

乡村文化 工作浅议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人亲朋团聚的美好时刻。今年疫情消散,在外工作的人员也都回来了,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也热闹起来了,乡村的基层文化也丰富起来了。通过自己春节期间的见闻,觉得现在乡村基层文化方面变化很大。一是公共文化场所较之以往有明显的提档升级。近几年全县各个乡村利用空心院整治等时机,新建、改建乡村大舞台、球场、农村书屋、游园等公共文化场所,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二是文化设施设备种类多样充足。乡镇街道每年都能接收到上级补充的文体器材和图书,不断更新完善公共体育场所和书屋,乡镇街道也积极投入资金,对各个场所进行维护和改善,不断提升了人民群众文化体育上的需求。三是文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一方面县政府和乡镇政府大力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文体队伍到各个乡镇进行巡演和开展新春运动会;另一方面,群众自发参与文化活动热情高涨,春节期间,村里的篮球赛、拔河比赛等活动参与人数多,气氛活跃,在娱乐的同时也锻炼了体魄。


通过自己春节期间的所见所闻,对乡村文化工作有以下几点感想:一是乡镇和村这两级组织是否也应该建立由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等组成的文艺队伍。各个乡村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也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不能只依靠县里的文艺演出队伍来进行文化传播,各个乡村的文艺演出队伍也要进行交流演出,让农民群众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二是乡村的文化活动是否能够开展在平时。新春佳节期间,各个乡村都举办各式各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但在平时举办的次数比较少。我们可以在平时选择合适的时机,经常性举办类似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促进邻里和谐。三是是否可以将乡村特色农产品与文化元素结合起来。在活动期间,将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进行展出,供群众品尝、欣赏。将农村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和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两者结合起来,让这些产品变得“背后有故事”,更加吸引大家的兴趣。


(县委办信息室 侯鹏飞

从许昌胖东来想到温县陈家沟

这个年过的有点特殊,持续三年的疫情开始消散,多年来首次年没在温县度过,种种变化也让我有了一些不同的思考。


由于年前疫情影响,岳父许久未见外孙。为缓解老人家思念之情,我们一致决定过年去许昌。来到许昌,不得不提的就是胖东来,作为一个干超市差点干成景区的“奇葩”,胖东来快要成为了许昌的一张名片。关于胖东来的传奇故事很多,经过我多次体验,浅显总结出三个“特殊”。


一是规矩特殊。多年以来,胖东来为了能让员工过个好年,从年三十儿就开始打烊,直到初五才会继续营业,在一年中最挣钱、最烦忙的日子里,他们却不开门,平常周二也会打烊,让员工休息,许昌人也习以为常,只要开门必然火爆异常,也少有人抱怨。


二是服务特殊。胖东来的立身之本就在于口口相传的优质服务,但第一次来胖东来,我却很纳闷,这被吹上天的超市也没啥稀罕呀,东西还超贵。长时间体验后,我发现胖东来胜在细节。超市环境永远整洁,不管刮风下雨、人多人少,地面干净得能映出人影;可降解购物袋免费提供,且结账后售货员打包到位;买海鲜沥干水分称重;买衣服等商品穿过仍能退货等各种服务细节从细微处让你非常舒心。


三是员工特殊。胖东来作为一家商超,除了一线工人,招聘员工条件都是985、211毕业生,而且每次招聘,竞争压力堪比公考。员工忠诚度、荣誉感极高,一名清洁工都能以在胖东来工作为荣。到现在我仍能清晰地记得,一名员工手拿抹布,一块地砖一块地砖清洁,脸上洋溢的却是开心的表情。为什么呢?俗气点说就是工资高,想干的人多,有面子也有里子。


胖东来的服务文化、员工关怀文化、利益分配方式等模式,都有一种魔力,吸引很多人到此学习,思索至此,想起了温县的陈家沟景区,同为第三产业,也有些许相通之处,产生三点浅薄建议。


一是体验。陈家沟作为人文景区,核心在文化。但走进陈家沟,虽然墙上、地上,甚至灯上处处都有太极拳氛围,但是给游客感受却是空洞的,在细节上没有能够记住的点。


二是服务。展现太极拳文化魅力,人是主要载体,作为太极拳核心——拳师,却鲜少参与太极拳景区建设中来,多以家庭式、私人式与景区“拨号式”链接,游客来到景区只听到了一些故事,看到了仿古建筑,对于太极文化服务的体验少之又少,难以产生兴趣。


三是模式。陈家沟从事太极拳文化人员并不多,主要是在分配方式上基层人员难以获利,通俗话就是不挣钱。太极拳文化根在陈家沟,但是陈家沟多数村民却无法靠太极拳获利,所以村民不在意太极拳文化,整体氛围不浓。游客来到陈家沟感觉就像去一个稍有特殊的村子一样,就情有可原了,毕竟村民是要生活的,总不能让他们“用爱发电”吧?


(县委办综合四室 任自丰)

不能忘却的乡愁

今年春节是疫情三年以来放开的第一个春节,也是人民群众觉得近些年来最有年味的一个春节。疫情封闭了三年,很多人只是在视频通讯中联系着,没有真切的见着面,今年春节我见到了很多这几年都没有见过的亲戚和朋友,感觉还是很亲近。大年三十儿晚上,看着那些烟花在空中绽放,久违的春节氛围终于来了。


今年春节,我跟着家人在走亲戚的过程中最深刻的感受来自我已70多岁的老舅,这么大年纪还坚持要盖老家的房子。老舅今年70多岁了,一边耳朵听不到,已经带了很多年的助听器。老舅家之前是农村信用社的村站点,顺带卖点化肥和种子等,经常全国各地跑,结交了很多外地外省的朋友,也赚到了些钱,很早就在县城买房了,但今年去老舅家走亲戚时,老舅已经在村里盖起了两层的楼房。我问老舅,城里有房跟着孩子们在城里住多方便呀。老舅只回答我一句,这儿才是家。吃完饭我在他们村里转了一圈儿,发现很多家户门前停的车都是外地的车牌号,我就想,现在农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出去了,很少留在乡野田间了,大概只有部分中年人和老年人还念着一方故土留守在这片田野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外出打工赚钱的朋友都会回老家在农村自己盖房子的缘由。因为这是他们从小长大的地方,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情结对农村人来说是非常慎重的,不管他们在哪里,老家有一栋房子就是有退路的依靠。再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是在农村长大,10多岁来城里上学,长大后总是不想回老家,觉得老家冷,老家脏,每次回去凳子还没坐热就想走,却忽略那才是我的家,那才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就如同中国那句古话,叫叶落归根。


有首歌唱得好,“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在外打拼多年,即便吃得再好,住得再舒服,临老了,还是思念故乡,想念家乡人。很多年轻人返程的时候总会舍不得,不是不思念家乡,只是为了生活,需要没日没夜打拼,没有时间想家,等上了年纪,生活条件好了,工作也没有那么拼,时间一多,就更想家啦。故乡,是梦启航的地方,也是梦回归的地方,哪个年轻人不想荣归故里,又有哪个远方的游子想一直漂泊异乡呢!老家的那栋房子对我们而言就是故乡,那才是我们最不能忘却的“乡愁”。


(县委办信息室 王玉洁

团圆饭“已备好” “随时”端上桌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意味着亲戚朋友们的大聚会大团圆,年夜饭、接待亲戚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准备。这对于简短的假期来说,已然成为一种负担。


近几年,随着在外务工的人群越来越多,许多人除夕当天才能回到家,看似平凡无奇的年夜饭,却是许多人难以企及的奢望。此外,由于老一辈人逐渐淡出厨房,年轻群体掌握了家庭年夜饭的主导权,80、90后追求效率、厨艺“惨不忍睹”等特点也愈发明显。虽然餐饮堂食已回归正常,但是,许多饭店却已早早订满,并且只能选择套餐。春节期间,亲戚朋友家开始出现预制菜的身影,预制菜的热气再次蒸腾到了一年中的最高温度。


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预制菜整齐地摆放在冰柜中,从酸菜鱼、宫保鸡丁、佛跳墙、水煮肉片等中式菜肴,到牛排、泡菜火锅、冷冻披萨等异国风味。还有各种类型的年夜饭套餐,包含8至12道年夜饭预制菜,价格在200元至900元不等。各大餐厅为了抓住“年夜饭”机遇,纷纷推出经典家宴预制菜,销售火爆。在电商平台,预制菜的选择就更多了,不少平台首页就有“预制菜”入口,从时下流行的“空气炸锅美食”,到传统蒸碗八大碗,从一人食的简餐,到全家共享的套餐大礼盒,南北风味都能在这里买到。


去年春节,各地疫情反复,提倡减少聚集,食材购买也不是特别方便,年夜饭到店消费变成奢望,促使预制菜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到了今年,随着防疫政策放开,春节开启返乡潮,人们纷纷“在家吃年夜饭”,再度点燃了预制菜销售火爆景象。


预制菜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一头连着农户,一头接着市场,在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同时,也保证企业优质原材料供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端的技术与产品升级也推动了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冷链物流的发展和完善为预制菜延长保质期、扩大配送范围提供了基础条件。


从山东到广东,从河北到河南,预制菜的扑鼻香味,吸引着越来越多省份加入其中,共同分食万亿市场。


温县正着力打造“食品药品之都、特色农业之乡、太极文化之城、生态宜居之地、平安幸福之区”五张名片。加快打造五百亿食品产业集群,其中包含50亿级预制菜产业集群。这与当今市场发展的现状高度契合,充分展现了我县前瞻三十年、谋划十五年、做实近五年的眼界格局。国内预制菜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初级,进入预制菜赛道的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相关制度法规也在逐步完善。我们要抢抓市场机遇,紧扣政策导向,创新研发新品,加快产业端更新迭代,不断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吸引更多项目和资金,实现预制菜赛场“弯道超车”。


(县委办综合一室 张继豪)


版权所有:温县融媒体中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803版权声明:本文为《温县发布》(微信号:jinriwenxian)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推荐阅读◇

投票!选出您心中的2022年度“温县工作改革创新奖”→


   温县优秀节目赴焦作市展演~


招贤乡的“花式”闹元宵汇演穿越感十足~


   温县公安秘制“警”味元宵,平安在“馅”!

END

总监制 | 白战军    总编辑 | 周双林
监    制 | 王    娟    主   编 | 崔新娟责    编 | 王孟杰    校   对 | 崔沙沙编    辑 | 张钰莹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