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上林县奇男子小学毕业却自学成才,原创音乐作品屡获国家大奖!
文章底部开通评论功能 欢迎评论吐槽
罗开在田地里寻找创作灵感。
罗开获得的奖状和证书。
虽只小学毕业,但却自学成才,创作的音乐作品屡屡获奖
爱酒后写歌的他成乡村红人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关海芳 何学俏 文/图
核心提示
高手在民间——用这句话来形容南宁市上林县镇圩瑶族乡的农民罗开最合适不过了。这位73岁的老农热爱创作歌曲,坚持梦想几十年来,其创作的不少作品还多次获奖。罗开也因此在当地小有名气。
1 创作的曲目多是情歌
今年2月,由中国文联等单位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评选在广东省举行。上林县镇圩瑶族乡艺术团的《猴鼓舞》,成功入围该奖的评选。这个节目,是根据罗开创作的词曲进行舞蹈编排的。
几十年来,罗开创作的歌曲多是情歌,这支《猴鼓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我原来给它取名《猴鼓恋粥筒》。”罗开说,他写的歌都是反映当地瑶乡百姓的生活。之所以取名《猴鼓恋粥筒》,是因为他们打的鼓叫“猴鼓”;村民做工常常要翻山越岭,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就把粥装进竹筒里带上山。于是,当地人热烈奔放的恋爱,被他写进了歌里。
在上林罗开的家中,他为记者播放了这个舞蹈的视频。演员们载歌载舞,对起了情歌,男人欢唱:“马儿尾巴不够长,不敢跑这来吃草,听见妹歌声,哥心乐开花。”女人则对唱:“李果树上红,没人来问价,妹到嫁年龄,哥不来提亲。”男人又对歌:“蜜蜂本爱花,鱼儿本爱水,能和妹一起,感情甜像蜜。”
罗开在家里创作。
2 小学毕业的他自学成才
罗开念书的时候,只读完小学五年级就不读了。后来,他还做了一段时间的民办教师。读小学的时候,他就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听到当地老人用壮话唱山歌,他也跟着唱;后来有剧团到村里演出,他觉得别人唱的歌特别好听,就自己也试着创作歌曲。“那个时候就是乱写,想到什么调子,就自己唱出来。”罗开回忆道。
虽然是“乱唱”,但罗开的表现还是引起了乡里的注意。1975年,乡里把他选送到南宁地区第一师范文艺班学习。这一年,罗开29岁,他第一次正式学习乐谱,学习如何作曲。
学习时间只有1个学期,罗开非常珍惜。多年来积攒的困惑,让他巴不得都能在学习班上找到答案。
事实上,这次学习的确让他的创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此后,罗开创作的音乐作品多次获奖。舞蹈音乐《猴鼓恋粥筒》获2002年南宁地区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创作一等奖;创作的舞蹈音乐《望毡》获2010年上林县首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中获一等奖;2011年,在第二届上林县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上,他创作的《瑶家儿女唱山歌》作词和作曲分获三等奖。他还获得过南宁市级的“优秀编导奖”……
罗开唱歌时总能吸引村里的人过来欣赏。
3 喜欢酒后创作情歌
这些歌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写歌的灵感来自哪里呢?
在罗开家中,记者还见到了镇圩瑶族乡艺术团歌舞团长罗延武。罗延武告诉记者,艺术团的成员全是当地农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艺术团一招呼就丢下锄头排练去了。罗开也说:“虽然现在年龄大了很少干农活了,但村民们田间地头的生活,仍是写歌灵感的重要来源。”
比如,这首用壮话演绎的《南瓜舞》,歌词大意是:山上山下都南瓜,瑶民心里乐哈哈;年年冬至破要种,更望明年瓜满山;南瓜得蒸又酿酒,现在生活真潇洒。
原来,解放前经济匮乏,当地如有小孩出生,长辈就让小孩闻一下南瓜藤,意喻孩子能平安活下来。每年冬至,当地人也会喝南瓜粥。直到现在,当地种南瓜也是很普遍的,所以有感于当地民俗和这些年生活的巨变,罗开创作了这首歌。
“喝了点酒后,也特别容易有写歌灵感。”罗开笑着说。有一次,他到县里参加比赛,晚上喝了点酒,兴致就来了。想到当地婚嫁有男人上门的习俗,他就趁着酒兴写出了《哥哎,请到镇圩来上门》这首歌。第二天,这首歌很快就在村里传唱开来,一时间成为村民口中的“流行歌曲”。这首歌还获得了该县新春文艺晚会的创作二等奖。
在写歌这件事上,只要灵感一来,罗开就会丢下手头的事专心写歌。有一次,他半夜醒来,突然觉得想写点什么,一首盼情郎的歌词和旋律老在脑中回荡,于是他跳下床,拿起笔就写下了一首歌。在这首歌里,姑娘对情郎的翘首期盼和心生埋怨,被展现得深情款款。歌词是这样的:三天又圩镇,三天又逢圩,多想你回来,以为我是鹰和鸦,能上山顶望,咿咿咿……这首歌,正是获得过该县文艺展演一等奖的《望毡》。
正因为这些年写了很多情歌,罗开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年,他所在的镇圩瑶族乡艺术团在各地有30多场演出,很多歌都出自罗开之手。“其他地方表演所用的歌曲,都是现成的,只有我们的歌是原创!”一提到这,镇圩瑶族乡艺术团团长农国光就一脸自豪。每次演出,很多观众宁愿等到最后一个节目,也要看镇圩瑶族乡艺术团表演的节目,因为他们知道,罗开可能又创作了新歌!
罗开闲时拉拉自己制作的二胡。
4 多才多艺还会自己做笛子
除了写歌,罗开还会拉二胡和吹笛子。年轻的时候,他不仅学会了演奏这些乐器,还学会自己动手做二胡和笛子。有时候,他还把自己做的二胡和笛子拿到集市上卖,以此补贴家用。
“三四十根竹子里,可能只有一根能做成音准好一点的笛子,做坏的竹子,随手就丢进火堆里当柴火了!”罗开回忆道。
如此多才多艺,又接地气,难怪罗开在当地人气高。一些“粉丝”甚至慕名找到他。有一次,罗开的一名嫁到美国的女学生回乡给母亲过生日,她专门找到罗开,希望罗老师能为她的母亲表演节目。罗开没有任何准备,拿着快板就上台表演,轰动全场。
后来,这名女学生专门把罗开表演的录像带到美国,怀念故乡的时候,就将它拿出来听一听。
这些年,罗开创作了多少首歌,他自己都记不清了。每当夜幕降临,乡村舞台的音乐一响起,村民们就会翘首期盼着:“老罗,这次又给我们写了什么情歌?”
对罗开来说,自己写的歌曲能搬上舞台,就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内容来源:广西新闻网
综合编辑:上林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