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老乡见老乡,是否还能两眼泪汪汪?
上林网微信号:shanglinwang520
文章底部开通评论功能 欢迎评论吐槽
我小的时候,曾经听太爷爷跟我讲起过当年他年青时的故事。他年青的时候上林很大,他跟着家族的兄弟跑生意走乡镇。两三天一个乡,两个月都没跑完上林所有的乡镇。
还有我回外婆家(忻城古蓬),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我竟然很纳闷的是为什么外婆家的老辈人会在我面前强调自己是上林人。他们讲的那一口蛮话,和家乡乔贤,塘红是一样的腔调。
没有人向我解释什么,直到后来,我翻了翻县志,才明白。原来那些年的上林很大。原来那些讲着蛮话的忻城古蓬,红渡人千百年来,最亲的兄弟……
一张解放前夕的民国地图。一眼看出了家乡上林在哪。感觉当年的上林县比现在要大多得。
民国时广西百余县。当年的上林曾经北抵红水河,南达昆仑关。不敢说是广西一等一的大县,但至少也是辖2镇29乡,面积三千平方有余,人口二十余万的二等县份。可如今的上林,在广西的区县排行中,似乎连三流都入不上。
那些曾经属于上林管辖的乡镇去了哪里,问问老人查查历史,我才知道,原来属于上林的那十余个乡镇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先后因各种原因被分了出去。给了宾阳,马山,忻城……
被分出去的乡镇宾阳篇;(思陇、太守、邹圩)
藏于大明山余脉的思陇太守。是当年上林的最南端。当年过了昆仑关就是上林地界。但在民国24年(1935年)这两个乡镇划给了宾阳。
上林的母亲河清水河穿过邹圩,从来宾汇入红水河。
曾经听老一辈讲起过一些典故,思陇、太守和邹圩或许是因为经济上和政治上的需要划给了宾阳。因为对于这几地方的人来说,他们去一趟宾阳县城,他们只用翻一两座山,而去上林县城,他们就得爬上上百里的山路。对于当地的人来说,太不方便了。宾阳县城离这个几乡镇在很近,若用宾阳管治这几个乡镇,辐射力要比上林强得多。
如今,那一代的年青人或许没几个人知道这些典故,唯有的只是他们那一口的壮话和我们是那么的相像。
被分出去的乡镇马山篇;(古零镇)
古零!古代又称古零土司。他曾经管辖着上林西部好几个乡镇。加芳,西燕,镇圩,甚至澄泰都在古零土司的管辖范围。民国初年改土归流。撤消了土零土司归入上林县。但不知为何,民国二十三年(1935年),却独独把他划给了隆山县。(今马山县)
还有藏于深山的古零弄拉。这片风景不知多让人陶醉。
我不知道为何要把古零划出去。唯一能让我有些信服的解释或许就是来自老一辈人的原话:没办法呀,当年隆山(今马山县)太小啦。民国广西县分五等,隆山就是个五等小县,人口才五六万人。不把古零划给他,说是一个县这小的人口和土地都让人笑话。
呵呵!这戏谑的话让我深以为然。我知道,现在的马山是把民国时期的隆山和那马两个县合成的,两县合二为一,但也只是比上林稍大了些。
被分出去的乡镇忻城篇;(古蓬、红渡、蓝甲、北更、遂意、周安)
思陇,邹圩、古零等乡镇被划分出去,上林人没多大的感觉。必竟这几个乡镇从属于上林的时间要么较短,要么就是在政治经济上从属关系较淡。但上林北六区的拆分,却让很多老一辈上林人难以释怀。必竟从唐代开始设上林县以来,这片区域就一直属于上林管辖。虽然因为地瘠民贫,自古以来,这一带就是造反起义不断。但却从未因此而划分出去。讲蛮话的上林北区和讲壮话的上林南区构成了上林壮族最鲜明的两个族群。虽然有时彼此互相嘲讽,但在几百上千年前,却早已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骤然的划出去,让上林的壮族文化少了些底气。也更让北六区的老一辈难无所适从。因为从他们的祖辈开始,上林就是烙印在他们身上的标签。那种突然变化家乡的标签,让人百感交集,难以释怀。大明山北六区人或许不再向往,红水河也不再绕上林而过……
行政区域的划分,从来由不得平头老百姓说了算。谁又能知道过个百年之后,上林这个县是否还能保留或者更名呢。只是希望现在的我们,还记得老家是在上林。还记得清水河,还记得大明山。
内容来源:上林网(大地之子)
综合编辑:上林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林网微信广告位招租 电话:0771-5285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