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于硎——“数字人文”与《数字人文》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经典古籍库 Author 小古
近年来,数字人文研究悄然兴起,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纷纷成立、数字人文硕博士培养点相继开设,数字人文年会也连续举办了两年,即将迎来第三届,在传统人文领域,一股关于“数字”的话题和研究成为新的热潮。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的现代文阅读部分便选用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军教授的文章《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文章从数字人文起源——人文计算开始,到数字人文重要的研究方法,再到数字人文的分析和呈现形式,对数字人文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起到了很好的推广和普及作用。这预示着基础教育领域,甚至广大社会对于新兴的数字人文的关注。
一、何为“数字人文”
何为数字人文?学界对此有不同定义,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正逐渐形成共识。数字人文即借助计算机和数据科学等方法和手段进行人文研究,究其性质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一种方法论。
数字人文将数字技术运用于人文阐释,数据思维与计算方法为人文科学研究引入了新的思维模式,拓展了传统人文科学的研究范式,开阔了传统人文科学的研究视界与运用场景。采用人文计算的方法,往往可以发现传统人文研究方法无法获知的新观点、新成果。譬如,数字人文中常用的“关键词提取”“情感分析”等计算方法,可能揭示出与细读完全不同的文本语义。
数字人文技术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可以对海量的数字文本进行分析利用,例如《数字人文》2020年第2期刊载的荷兰莱顿大学数字人文中心李友仁的《虚构与历史:明清文学中的对立与风格梯度》一文的成型,就建立在一个包含524部小说、演义、野史和正史,约11,340万字符的大型文本库基础之上,运用主成分分析、等级聚类分析方法,对明清时期的正史、野史和小说的文体风格进行分析。其所应用的巨大文本体量,是传统研究所无法比拟的;该研究所使用的数字分析算法,也打开了传统研究目所未及的视域。
数字人文具有跨学科属性。技术的通用性使得各学科能够更加多样、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传统学科迸发出新的活力。近年来受到学界关注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古籍自动标点”“古籍OCR识别”等众多新型数据库和工具,正体现了数字人文领域各学科的积极融合,显示出数字人文成果展示的多样性和前沿性。数字人文正在颠覆、创新传统人文,成为传统学科顺应数字化时代、开辟新领域的利器。
二、关于《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Journal of Digital Humanities)于2019年12月创立,由清华大学和中华书局联合主办,旨在为蓬勃而起的数字人文研究提供理论探讨和专题研究的平台。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本数字人文学刊,至今已出版4期,以文史哲等传统学科为中心、涵盖社科、艺术、教育、新闻、法学、管理等多学科,发表运用数字资源、方法和思维解决人文问题的优秀成果及相关资讯。
刊物采用专栏的形式组织文章。
常设专栏
“概念与实践”,以全面的国际化眼光,聚焦于数字人文领域的一些基本术语及核心实践,译介海外优秀研究文章。
“基础设施”,偏向于介绍国内外较为重要的数据库平台及数字人文工具,助力读者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数字化建设情况,为读者获取数字文献提供便利。
“DHer访谈”,通过对海内外知名学者进行访谈,以探数字人文之津要。
学术的未来在于青年学者,“未来学者论坛”是基于数字人文学术发展特质而努力拓展的一个栏目,专为刊发年轻学者的习作而设。
专业学科领域
至于专业学科领域,又设置“经典重现·现地诗学”“教育教学”“数字史学”“艺术与传媒”等栏目,量体裁衣,刊发不同学科领域内的数字人文研究成果。
数字人文实践
此外,按照数字人文实践方法,又设置“文本分析”“社会网络”等专栏;“文献杂俎”“学术通讯”等专栏则为读者提供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的最新动态等信息。
《数字人文》持全球视野,关注不同语言、文化和地域的数字人文研究,期待成为有志于数字人文的同道阅读与发表的公共交流平台,与年轻的数字人文研究一起成长。
三、征稿启事
诚邀海内外学者赐稿。本刊接受中、英文稿件,稿件内容包括人文、艺术、社会诸学科数字人文研究论文及国内外有关资讯(如书讯和书评、会议及项目通讯、数据库等基础设施评介、数字人文教学案例等)。
投稿请寄dh2020@tsinghua.edu.cn。相关事项说明,详见:《数字人文》征稿启事
附:《数字人文》各期购买链接
点击图片购买《数字人文》2020年第1期
点击图片购买《数字人文》2020年第2期
点击图片购买《数字人文》2020年第3期
点击图片购买《数字人文》2020年第4期
数字使人文更新
投稿邮箱:dh2020@tsinghua.edu.cn
数字人文门户网站:www.dhli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