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如故居会说话......

梁溪发布 2024-01-11


🏡🏡🏡


梁溪承载千年底蕴,吸引着众多历史名人在此聚居,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们曾经的寓所,那些风云岁月,也见证着梁溪的发展。


参观名人故居,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文之旅。


单从旅游观光角度上来说,名人故居的观光价值似乎无法与名山大川相媲美,也无法与主题游乐园所具有的娱乐价值和经济价值相提并论。


名人故居、旧宅为什么值得保留?



与名人相关的价值,即为故居的“名人文化”价值,是故居的精神和灵魂;故居的建筑本体价值即为“建筑文化”价值,是保护建筑遗存的要义。


两者通常同等重要,却又具有显著差别,这便是“名人故居类文物价值的双重属性”。



故人已去,建筑仍在。


名人故居和旧宅造型巧妙、建筑精美,外观养眼是故居给人的第一印象。


# 薛福成故居 

又名钦使第,建成于1894年,保存下来的建筑有160余间,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钦使第”的建筑年代,正值从古代向近代演变的转型时期,故其建筑风格也呈现了从明清时期传统的江南民居向近现代新式样过渡的历史轨迹。


门厅是整个宅第的第一幢房屋,其前檐墙很考究,下半部分用花岗岩石块砌筑墙裙,墙裙之上有砖细线脚和镶边方框,檐下则有砖细技地坊。檐墙的东西两端,还有向前斜出的“八”字撇墙,与大照壁形成对合状。


“务本堂”的梁架结构、草架轩顶、雕刻装饰以及花工戏台的歇山式屋顶、穹隆形藻井等,基本上是按清代中期的规制作的,但其中的「西式移门」,却是薛福成探访西方国家时学习而来。



薛福成故居内所有建筑的出檐做法及檐口修饰,简单却又不失精巧,转盘楼檐口的机刻花板、门窗上镶嵌的彩色玻璃、楼梯和走廊上全用木车床车制的栏杆等,均显示着以中式为主、伴有西式做法的时代特征。


而后建的弹子房,用铁门铁窗、钢筋混凝土骨架,是从中式为主转向西式为主的典型建筑。



吉祥文化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薛福成故居布局规整,功能划分严谨,宅院分为中、东、西三条轴线,前窄后宽,成“凸”字形,平面图形犹如一只振翼高飞的大鹏,暗合《子》“鹏之奋翼,水击三千里”之言,具有吉祥的寓意。


大面积的铺地在古建筑中也是体现吉祥的重要载体。薛福成故居的铺地多用鹅卵石和瓷片拼合而成。


建筑的色彩与阴阳五行最为密切。薛福成故居白墙黑瓦的江南建筑最是符合五行中“金生水”的格局。



# 张闻天故居

学前街的汤巷里有着一座不起眼的小院,一幢西班牙式的红色两层三开间小洋楼与周边截然不同,庭院内白玉兰、石榴花、龙柏格外葱茏,这便是张闻天晚年的旧居。
张闻天故居既有西班牙风格的简约又带有细腻丰富的色彩,整栋楼色彩明亮鲜艳,但装饰却较为简单,建筑的南向设有敞廊,多用曲线形的铸铁花饰点缀。


老建筑里的人与这些老建筑长相厮守,这些旧宅不只是砖瓦水泥的房子,岁月的沉淀把它们变为了历史,变为了文化,变为了一座城市永恒的记忆。


那些经历了岁月的故居老宅,以其深藏于城市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怀,也一并见证着梁溪文明与文化的延伸。


时光里的老宅故事,精致了岁月,温柔了时光。




在中国的文化体系当中,崇尚人文精神、传承人文情怀、追思人文历史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名人故居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地位,建筑本体与其相关的名人文化,都是梁溪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构成。


保护名人故居类文物建筑,传播与彰显名人文化,是在保护和传承梁溪的人文精神。



# 祝大椿故居

位于梁溪南门外清名桥东伯渎港,宅邸规模较大,是清名桥历史街区保护最完整的名人故居。


祝大椿故居朴素低调,让人很难想到就是这里走出了无锡首位“红顶商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白手起家发展电气事业,对近代工业和城市居民照明用电做出巨大贡献。


光绪三十年间,祝大椿在上海发展事业的同时,也不忘在他的家乡发展,先后在伯渎港、丁绛等处开办了惠源米行、惠源面粉厂、福昌丝厂等实业类工厂,对梁溪实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身为商人的祝大椿更是热衷于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先后创办两所平民学校,而后他又将故宅改造了“大椿小学”,让许多孩子得到了学习的机会,因此获得北洋政府所颁的“敬教劝学”匾额。


这座故居承载着祝大椿发展实业、推广办学的生活记忆,是追忆工商业实业家驰骋商场风范的纪念地。



#钱松喦故居

建于1937年,自题“芑庐”,彰显出了特定时代下钱松喦青壮年时期对于书画作品的设计探索,钱松喦故居与梁溪的城市人文气质互相成就,这是故居的名人文化价值所在。


钱松喦8岁随父学习诗、文、书、画,15岁开始写生,他一面博览历代名画,广交书画朋友,一面临摹学习。


1923年开始教学与学术并举,30岁即为国文、山水画教授,于1950年当选无锡市第一届文联主席。钱松喦重视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先后10余次外出长途旅行写生,饱览大自然之美的同时,体察新旧社会的变迁。


钱松喦以其极高品味的山水画艺术,屹立于20世纪中国画坛,他生前便已立愿,将他的百余幅艺术珍品存放在桥巷的旧居内,并建立“钱松喦藏画室”供后人参观和学习。



# 顾毓琇纪念馆 

学前街三号,如今是顾毓琇纪念馆。“纵堪万象推演物理玄真 横量千帆激扬艺韵诗情”,门口的楹联概括了这位文理巨璧的传奇一生。前者赞其科学上的贡献,他是现代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后者称道其育人伟业,他是清华工学院主要奠基者之一,又曾任中央大学、政治大学校长,还出版诗词曲集三十四部。顾氏家族一门出了五位博士。


“文理大师”顾毓琇的祖宅是一座充满江南情调的老建筑,他的一生传奇而精彩,顾毓琇先生在科学、诗词、音乐、戏剧、佛学等各行各业都有建树,并且还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第一位获得电机工程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顾毓琇纪念馆承载文理巨匠辉煌的一生,是追忆早期科教泰斗、文坛大家光辉岁月的纪念地,他在此取得的成就、留下的轶事都是梁溪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 秦邦宪故居 

崇宁路上保存着“四八烈士”秦邦宪的旧宅,1916年-1921年,秦邦宪在「慎德堂」度过了他少年时期的六个年头,出生书香世家的他机智聪慧,学习能力突出,年仅24岁便被委以主持临时中央工作的重任,并且担任了党校必读书本的翻译工作。
这座故居现是秦邦宪先生探索理想的生活见证地,诠释了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与梦想。

以名人在故居生活期间的主要成就、突出贡献和社会影响为基础,赋予故居文化精神和文化灵魂。
当故居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或科学内涵时,梁溪把建筑本体的价值和名人文化相结合,更好地彰显梁溪的历史文脉。




名人故居是凝固的历史,是名人旧时生活环境的真实保留和再现。不可复制的优秀老建筑不仅是历史的妙手偶得,还体现了城市风貌和人文底蕴。


然而合理活化利用是对名人故居最好的保护



合理的活化利用需要以保护为前提,突出故居原有的生活风貌,在做到张扬梁溪本身所固有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 阿炳故居

梁溪的中心有一座青瓦白墙的江南韵味的老建筑,这里便是民间音乐《二泉映月》的创作者阿炳的故居,修复后的故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修建了道教文化和二泉映月的展示场馆。


# 张孟肃旧宅 

位于小娄巷42号,原是民国时期著名民族资本家张孟肃先生的宅邸,现如今经过改造和更新,成为了「小巷有戏茶馆」,现代化的服务融合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打造了一个全新沉浸式体验锡剧的绝佳之处,更成为了小娄巷内的一道美丽风景。



# 钱锺书故居 

无锡钱家“东有七房桥,西有七尺场”,近代出了十位院士。紧邻学前街的七尺场,是钱家在城里的祖宅,钱基博、钱基厚两兄弟都是国学大师,后代钱锺书更是名满天下。七尺场钱家世称“钱绳武堂”,如今便以“钱锺书故居”闻世。


钱锺书故居建于1923年,低矮的门楼、褐色的门板、平实的门槛,一字排开的横向平房结构,低调且不张扬。


时光凝固其中,岁月依旧清浅。伴随着房脊的直线和两边勾勒出的三叠式样的风火墙,默默无声地诉说着这座故居的前世今生,门楣上的红底金字“绳武堂”醒目十足,似乎在迫不及待告诉人们,这里就是钱锺书青少年时代生活最初的模样。

前后历时3个月,梁溪将钱锺书故居的第三、四进升级改造成为“锺书客厅”,不仅复原了钱锺书先生创作的情景,更是以数字化、沉浸式、“阅读+”等新活力融入进老宅内,让故居成为了符合当下时代属性的文化交流场所。



# 孙国璋故居

小娄巷25号宅为唐诗三百首编撰者孙洙和世界语学者孙国璋先生的故居,现如今改造为「樊登书店」,成为了一处雅致阅读空间,更是梁溪一处有格局、有深度、有活力的文化新地标。


对历史名人来说,故居是他们艺术和生命的根;对参观者来说,去感受孕育名人成长的故居,也潜移默化被名人的精神品质影响,这是历史名人故居的教育意义。


梁溪致力于保护每一处故居、旧居,更为它们留下了足够呼吸的空间,而不是将它们孤零零地扔进钢筋水泥的丛林。


让人们不仅从书本里认识城市过往,也要借助新兴媒体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营造氛围,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下,激发保护记忆的责任感。


梁溪的过往可追溯,未来可期。



///

配音:钱伟

策划:梁溪发布工作室


你的每一个“点赞”“在看”

我都当成了喜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假如故居会说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