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VD行业的人才发展现状

爱米粒儿&米沙 HTG咨询 2024-06-04



刚刚结束的IVD盛会,我们不下十次地被问到:“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未来的人才市场是怎样的?” 疫情的严控让这次会议的参会人员显得比以往都少了很多,不过线上剧增了3.5万人,可见热度并没有减少。这几天的点滴经历,让我们对人才的现状又多了一点焦虑和欣喜。焦虑的是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缺口依然很大;当然这里特指优秀的人才。欣喜的是复合型人才的凸显让很多企业看到了希望。


如何聚焦在人才上,让人才长足发展带动企业走向辉煌,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人才吸纳是从二战结束时开始的,尤其是美国,它花了巨额在全世界范围“买人才”。真正的猎头起源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因为二战后是经济复苏的快速发展阶段;同理,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也一定会带来新的一轮人才争夺。我们都生逢在大变革时代,责无旁贷。


2021年中国全年GDP总额超过110万亿,未来生物经济产业一定位居榜首。仅IVD领域就有两千多家公司记录在册,碎片化的市场机会和烟囱似的技术路线一直主导着这些企业;要知道,生化、免疫、发光,这些只是特定的疾病领域应用。大家无暇顾及创新思维和精耕细作。现如今,一些公司开始做IVD开放平台,创新技术支持方面也走在了前面;随之而来的学术、技术人才显得格外供不应求。经验丰富且有转化成果的研发科学家们,一直都是民营企业家们争夺的重点。



今年8-9月在江浙一带出差时,走访了几家三级医院,我发现在这些医院里检验科的国产诊断设备寥寥无几,基本还是国外产品居多。为什么?因为无论是外观、质量、功能、稳定性、精准度等方面国产产品还无法跟国外产品抗衡。我们还在奋力追赶。


那么第一个答案来了:研发人才的吸纳是所有公司的重中之重。这也导致了目前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很多公司争先恐后地要求员工签署竞业禁止条款以强制捆绑员工的流失;同时也限制了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作发挥。这里的研发人才不是只局限于SCI的高分数文章发表, 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工业界经验。我们也成功地从海外获取了一些重磅级人才来补充国内人才的缺失。但科学家的成长路径是有比较长的时间周期的。急是急不来的。一方面加大行业内的再教育;另一方面从国外获取人才就像当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人才招募策略一样;第三,就是加大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与其非你情我愿地捆绑在一处不如另辟蹊径还能共赢成果。


第二个人才特点就是:真正的营销人才实属难得。真正的营销人才不是简单的客勤,也不是关系网;是有点子、有战略、懂规划、懂经营的实操精英。


与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吧。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举办奥运会都是要背负巨额亏损的,最具代表的就是1976年和1980年分别在蒙特利尔和莫斯科举办的两届奥运会。80年代之后,出身于美国中产家庭的的彼得尤伯罗斯,他不仅令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扭亏为盈,还促进了奥运经济和体育产业的神奇诞生。当时出任奥运会组委会主席的彼得•尤伯罗斯凭借天才的商业头脑和运作手段,使得这届不依赖政府拨款一分钱的奥运会不仅没有欠债,反而赢利2.25亿美元。因此,他被称为“奥运商业之父”、“奥运会企业赞助之父”。而这件事情成功运作的背后就是美国的一家猎头公司的某顾问在1979年秋天的某个下午找到了当时经营着北美第二大旅游公司,在全球拥有200个办事处和1500名员工的Peter。他本人一开始觉得有猎头找他做洛杉矶奥运会主委会主席,实在太滑稽了。虽然候选人有上千人之多,但在猎头公司看来Peter白手起家,自我奋斗;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同时猎头公司还调查到Peter有着狂热的体育精神。大学时代是学校水球队主力且入选了国家队,但在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时落选,与奥运会失之交臂。正是因为那次刻骨铭心的遗憾,他接受了这个新职位。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1.Peter卖掉了自己亲手创建的旅游公司,背水一战。2. 他将每张门票定价在50-200美元,提高了门槛儿 3. 首度采用了招标的办法出售奥运会电视转播权 4. 他改革了奥运会的商业赞助。


图: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的Peter


Peter开创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商业化运营模式,被称为“奥林匹克商业化之父”。也正因为此,这一年《时代》周刊将他评选为“1984年最杰出人物”。也是自那时起,各国争相申办奥运会,想把这颗摇钱树抢回家。奥运会再也不是一棵烫手山芋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赢利4.97亿美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创造了260亿的经济效益......


说回到IVD行业,随着国家政策对于国产企业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国产化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方面逐渐替代国外企业,例如希某公司在血液领域的市场份额也正在被迈某等一系列国产企业所占领,还有今年炙手可热的话题国外领头羊企业和华某公司的官司,一点一点的在证明,国产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外资企业的冲击很大,因为国内企业的流程逐渐优化,产品更新迭代的技术也在逐步提高,效率也越来越高,最重要的是能更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营销人才的流动也越来越清晰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外企营销人才来到国内公司,他们想把外资企业学到的管理模式、营销理论、培训体系等带到国内企业,为国内IVD领域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发光发热。


但是企业对于营销人才的需求分为下面几种,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第一种,国内IVD企业比较多,他们会更喜欢外企的人才,因为老板寄希望他们把企业带到正规化,但是也有一个顾虑就是这些人才是否可以真的找到自己的定位,例如在管理上是否能上能下,自己跑市场,企业文化的融合等。


第二种,现在更多的IVD营销人才更倾向于向新技术,新产品方向靠拢,据不完全调查,100个做传统产品的人其中有接近80%的人更愿意来到分子,测序以及早筛等领域,现在的临床质谱市场也在被很多人看好,有可能会成为接下来诊断领域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愿IVD百花齐放的春天早日到来。


这个周末的早上,当太阳缓缓升起,挂在窗外的树上时,我坐在酒店餐厅窗边,这篇文章便油然产生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