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蜗牛说|是女神,是艺术家,是“把科学拉下神坛”的科大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科大研究生会

编者按

见到王国燕老师的那一刻,我脑中浮现了一个词——温暖,她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一直保持着富有感染力地微笑,平易近人。就像她的工作——“科学可视化艺术”一样:用艺术解冻“冰冷”的数据,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让更多的普通人体会前沿科学的魅力。

采访完成后,我试图去描述王国燕老师的工作:

只身上琼楼,一心夙愿朝天阙。

笔墨凝丹青,九天阊阖开宫殿。

或许,如她一般的科技传播工作者们就是那个把科学拉下“神坛”的人,布道科学之光,带领普通人一窥科学殿堂的绵延迤逦。


王国燕


女,科技哲学博士,1997年从陕西省户县第二中学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在本校完成了本硕博学业,现任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书记、硕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目前正在韩国首尔大学交流合作,中国科技传播学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2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

王国燕老师一直致力于前沿科学的可视化传播,致力于科学与艺术的研究与实践。曾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鲁盖姆、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侯建国、郭光灿等科学家的《Nature》, 《Science》,《Cell》成果创作科学可视化作品,多次发表在CNS期刊封面上和网站上以及用作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图片。

2017年5月7日在国际权威期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PUS)上在线发表“Cover stories: an emerging aesthetic of prestige science”,此项研究为媒介传播促进科技创新扩散提供了有力的实证依据。

2017年登上中央电视台做科普演讲“科学与艺术的重逢”,同年当选为中国科技传播学会副会长。

2018年成为国际科技传播学会PCST全球学术委员会的委员,这是科技传播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王国燕成为了中国高校首位在国际组织PCST中的任职者。 

中央电视台《未来架构师》视频演讲:科学之美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384t5won&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你们科技传播系就应该做这样的事情”

1997年,王国燕报考中科大,专业是编辑出版。2001年科技传播系成立,并鼓励青年教师留校任职,出于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深切感情,王国燕决定留在科大任职。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本科毕业的时候,王国燕对自己的职业并没有很清晰的规划,她对自己的未来也存在困惑。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王国燕读博期间,一些科学家交给她做研究成果展示方面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王国燕第一次涉足了科学可视化研究。彼时,王国燕与她挚爱的科学可视化技术,擦出了第一朵火花。

 “2009年潘建伟教授找到科技传播系,那时他们团队作为全球第一个能够成功实现长城上量子隐形传输实验的实验室,将在《Nature Photonics 》上发表封面文章。他希望我们能帮他设计封面。”

提及自己深深敬佩的潘建伟院士,王国燕老师加深了自己的微笑,“当时,登上国际三大前沿期刊 《Nature》、《Science》、《Cell》杂志的中国文章屈指可数,更别谈封面文章了。大多数的封面文章都是国外的设计师设计的。我在这方面也没有相关的经验,说实话,压力很大。”

“我至今还记得潘老师当初说的一句话: '你们科技传播系,就应该做这样的事情,我们中国更需要有人来做前沿期刊封面设计。' ”这次经历,是王国燕设计期刊封面图的开始。

“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修修改改了很多遍,终于画出了满意的封面图,这也是我的第一个作品。过程很艰难,我却从此爱上了这种探求前沿科学的方式。”

王国燕温婉的语调有了一丝上扬,她的脸上出现着孩童般的雀跃。

这大概就是她从事科研传播工作的初心:在人类认知的最前沿畅游,把“高不可攀”的数据,经由想象的翅膀和艺术的打磨,以一种美丽又亲切的方式传递给大众。科学瑰丽、艺术永恒。在巍峨的科学高峰面前,王国燕始终保持着一份难能可贵的赤子之心,她和她的同行们用手中的画笔,让感性的艺术碰撞理性的科研!

图为王国燕为潘建伟团队所发表文章设计的封面图

“其实每一项工作都有难度和挑战,创作科学可视化作品也不例外。”谈及这么多年奋斗在科学可视化领域的感悟,王国燕娓娓道来。

“事实上这些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还是很不同的。我们看到一般的艺术家创作一个作品,不会有人给他标题或其他要求,比如达芬奇,他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只要他觉得美就可以。

而我们所做的封面创作,实际上属于一对一的定制。作品的塑造有两种限制,一种来自于论文成果的表达;另一方面,它的表现形式受着很大的限制,不同的期刊风格不一,这就要求我们对科学原理有足够准确的理解,在有限的可发挥空间中,将科研成果展现到极致。”

蜕膜NK细胞(黄色细胞)在滋养层细胞(绿色细胞)的刺激下通过分泌生长因子(白色和蓝色颗粒)促进胚胎生长(Immunity2017年12月封面)

王国燕的科学可视化设计作品

大道至简,一图胜千言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说的就是“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把繁复冗杂的表象层层拨开,就是事物的本质。 一图胜千言,大道至简,简单的才是最好的,这也是王国燕一直秉承的设计理念,

她说“在科技论文的选评过程中,图像的表达很关键,建议大家paper里作图时,要注意,图片的层次要清晰,重点要突出,没有冗余的信息,让人一眼看上去觉得图片简洁漂亮,信息准确。”

对于“文章中的图片为什么如此重要?” 这么问题,王国燕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信息巨多的时代,信息需要有效的传播,生动的表达,文字总是不如图像更加直观。面对一堆文字和公式,图片更让人喜欢,图像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不分语言,不分年龄,不分教育背景。”

2017年5月7日,王国燕在PUS上发表《Cover stories: an emerging aesthetic of prestige science》,文章中陈述了她的研究成果:在高水平期刊论文中,学术质量造成的封面故事文章和普通论文的引用率差异不足120%,但当论文以封面图像的形式刊登,其引用率差异可放大到200%以上!

科普动画:“封面图像放大论文引用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00ajpsxj&width=500&height=375&auto=0

“科学和艺术就像左手和右手,科学代表着理性,艺术代表着感性。一个人认识这个世界,带着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理性的分析,它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它为什么是这样?还存在着什么样的因果?这是科学训练科学思维教给我们的。另一方面,人会自然本能审美的属性去看事物,从感性上去看待自己是否会喜欢。当两者完美契合,当你能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到美,就达到一种自我实现的状态。”

“饭每天都要吃,与其随便敷衍一下         

                不如开开心心地吃好”

王国燕是一个精力十分充沛的人,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填满。她喜欢接触和学习一些新的东西,最近还在学韩语。女性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难题,到她这里便迎刃而解,小秘籍则是分清主次,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工作时全身心投入工作,在家就是贤良的妻子和妈妈,她几乎每周陪全家人看看电影,一起散散步,打打羽毛球。

每天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她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王国燕喜欢做美食,每日早餐会做得漂亮而丰盛,用她的话说:“饭每天都要吃都要做,与其不开心地随便敷衍一下,不如开开心心,做好吃好。”

她这样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每个人需要找到自己舒服的状态,在家休息,或是出门旅游,抑或是是跟朋友聚会,哪种方式更能令你感到惬意舒适,那么就选择那种方式去放松自己。生活是一种修行,用心去感受,方能找到不一样的自我。”

寄语

✎ 关于出国: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和思考方式。比如说我们用的互联网,当你把同样的关键词在不同的国家搜索,所显示结果都是不一样的。对每一个学科的人来讲,我们都很有必要去了解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文化,了解不同文化的人都是怎样的思维模式。对于科大的同学来说,处于这样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之上,不管选择做科研,还是进企业,如果有出国的机会不要拒绝,这是一个很好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


 关于职业和理想:

 “不管你的理想在哪里,都要充实自己,把握好每天的时间,做好合理的长期规划,给自己一个方向感。”

采访的最后,王国燕说:“咱们科大的同学已经进入了一个人生新起点,四年本科、七年本硕或是十年本硕博的这段历程,将成为未来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在这段时间里,一定不要辜负自己,不辜负时光,不辜负人生。”


编者 

我合上了笔记本,外面春光灿烂,嫩叶初生。


来源: - 中国科大研究生会 -

文案|韩尔上、石小敏、柳衡

采访|及倩倩、丁博 、林凡超

编辑|陶源清

审校|王嘉怡、汪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