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大傅尧:让秸秆“变身”高档环保材料


傅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


从小就有“科学家”的梦

不少人小时候都曾有过科学家的梦想,但真正为之努力并且事先它的却凤毛麟角,傅尧做到了。


他从小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高中开始一直对化学很感兴趣。1996年,傅尧以优异的成绩从重庆市第一中学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从重庆来到合肥读书,从本科到硕博连读,到留校搞科研至今,这一待,就是22年。



“当时对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还比较模糊,但是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像青铜器、铁、塑料纤维等不同的高分子合成的材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同变化,但有些高分子材料因分子稳定,难以降解,所以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污染。”有没有办法,能既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又尽可能的减少污染?抱着这种疑问,傅尧不停地研究、探索。


回忆起科大时光,傅尧最绕不开的是科研。“一开始,总会对自己的一些研究、论文自我感觉良好,期望值很高,结果去投稿却总被审稿人拒绝。”在导师和朋友们的鼓励下,他鼓起勇气不停地修改、尝试,“就在自己认为快绝望的时候,继续坚持就成功了。”傅尧认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还不足以表达那种转折,“大概就是希望—失望—绝望—再到希望吧。”


从政or从商?他选择了科研


  2005年3月,傅尧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毕业后何去何从?在择业分叉路口,面临多种选择,傅尧最终选择了科研。


  当时有家投行单位向傅尧抛出了橄榄枝,有意向聘请他去做总经理助理。“起薪会比较高”,傅尧却并未心动。同时,安徽省出台选拔人才政策,公开选拔副处级干部,获得博士学位者可考到副处级调研员。“从政”在傅尧心中激起了涟漪,也曾一度陷入纠结,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留校做科研。“一方面是从小就有的对科学家的向往,另一方面,觉得在学校做研究,如果能有更好地发现,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也是一种成就感。”


  就在这一年,傅尧获得了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一留校便是副教授职称,五年后,升为化学系教授。2007年12月,安徽省科技厅、财政厅联合下文,批准于科大在生物质洁净能源实验室基础上建设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傅尧开始从事相关工作,并担任副主任,后任主任。近年来,该实验室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211工程、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安徽省科技攻关等一批重要科研项目,在生物质组成与结构、生物质热解制备生物油、有机废弃物生物制氢、高活性催化剂制备、生物油重整制合成气与液体燃料合成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


秸秆“变身”高档环保材料


  “在实验室研究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东西必须要走向应用,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傅尧说,安徽是农业大省,每年焚烧秸秆带来环境污染,问题急需解决,如果能应用他们的科研技术,提高秸秆附加值,完善产业链,则可一举多得。



  2014年,在得到相关领导肯定后,傅尧指导其学生徐海在高新区创办了合肥利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与中科大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达成产学研合作。“省、市和高新区从政策、人才和经费各方面都给予了极大支持,高新区不仅免费提供研发中心,而且给予研发经费补贴、投资等。”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合肥利夫生物很快步入了正轨。



  合肥利夫生物采用自主创新秸秆水解技术,能够成功实现秸秆百分百利用,制取多类高附加值产品,基本无三废排放。以秸秆为原料,从中提炼出新型生物可降解塑料呋喃聚酯(PEF)的前端单体。PEF是一种原料可再生、终端可降解,低碳环保的新材料,可以替代传统石油化工产品PET塑料,可作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制造人体骨骼、医疗器械等,还可以作为高档环保材料生产儿童玩具、婴儿用品、车用塑料、食品包装袋等。傅尧告诉记者,合肥利夫生物该项技术目前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去年12月,该公司在肥东循环经济示范园完成了百吨级中试放大实验。据傅尧透露,今年拟建一千吨PEF示范,即每年生产1千吨新型生物可降解塑料呋喃聚酯;同时发展绿色合成技术,降低转化过程中的能耗污染,真正实现过程的绿色化。


来源:市场星报、合肥高新发布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