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秩校庆 | 严济慈:中国科大是我的掌上明珠


中国科大是我的掌上明珠

1991年12月,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在合肥举行国家鉴定和验收仪式,校方邀请中国科大名誉校长严济慈前来合肥出席仪式。严老时年91岁,行动不便,而且他的夫人张宗英女士去世不久,原本校方发出邀请之后对严济慈亲来合肥不抱多大希望。但中国科大一直是严济慈心头的巨大牵挂,他决心启程,由儿子严武光全程陪同前往。


时值大雪,天寒地冻,下图是严济慈在合肥机场准备上车的瞬间。漫天飞舞的大雪已在地面堆积,雪面上深深的脚印宣示了这场雪的力量。严济慈的帽子上、衣服上都沾满了雪花,但寒冷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严老高兴的心情,他慈祥的面庞上洋溢着回家的幸福,也给在场所有人带来了家人团聚般的感觉。

来到中国科大,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验收大会上,严济慈动情地说:“我今年过了90岁,很少出远门,但是我特别喜欢来安徽,回科大。到科大,我就觉得年轻多了,因为中国科大是安徽省和全国人民以及中国科学院的骄傲,也是我的掌上明珠,我每次来都看到她放出新的光彩。”这不仅是一位著名科学家、名誉校长对于中国科大的欣赏,更是一位老人、一名家长对子女发自肺腑的自豪与骄傲。

严济慈关心、牵挂中国科大的发展,在中国科学院系统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中国科大的师生们对此深为感动。早在1980年严济慈甫任中国科大校长之初,他就在学校干部、教师大会上自问:“我对科技大学的感情为什么这样深?”随后给出答案。他说首先是科技大学的学生素质好,高考成绩全国第一,很有雄心壮志,男的要做爱因斯坦,女的要做居里夫人;第二是科技大学的青年教师无论在教学或者研究方面成绩都很突出,很多人都说科大老师的工作好。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自中国科大筹备建校起,严济慈就投入巨大的心血参与学校的建设并亲自走上讲台授课,直到担任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一直关注着中国科大的命运和前途,为中国科大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把中国科大当成了自己的“掌上明珠”,百般培养与珍惜。


1983年,国家决定在“七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一批大学,在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的初步名单中没有中国科大。12月8日,在得知中国科大没有入选重点建设高校名单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大校长严济慈给邓小平、万里等中央领导同志写信,表示自己“感到诧异”,“身为中国科大校长,遇到此类问题是不得不关心的”,随之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大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全国高校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实际情况,建议增列中国科大为重点建设大学。6天后,邓小平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应予扶持”。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也对此批示:“请东昌(时任教育部部长)同志再研究一下,科大应给予应有的支持。请与科学院研究。”由此,中国科大进入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图为1983年严济慈先生向中央递交的信件

1980年2月,严济慈继郭沫若之后出任中国科大第二任校长。在担任校长的5年中,严济慈虽然人在北京,但他为此夙兴夜寐,倾心关注中国科大的发展动向和重大机遇,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把握住了中国科大战略发展中的几个关键点,为中国科大第二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7月,严济慈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二次中科大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培养高水平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完整体系的培养目标;增设一些国家急需的新兴技术方面的系科、专业;尽快送中青年教师出国培养等一系列重要决策。1983年12月,严济慈上书中央领导同志,力争中国科大进入“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大学之一;他前往拜访安徽省、合肥市领导,得到了当地政府对建设新校区的大力支持;他积极支持与日本东京大学的合作交流和同步辐射实验装置工程设计上马。5年里,中国科大率先选派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实施学分制等一系列办学新举措,建立起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完整教育体系,增设了一些新兴技术方面的系科专业,创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大科学工程──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创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少年班,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培养出了第一批博士,学校各方面工作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国内外声名鹊起,被时人誉为“科大现象”。

1985年4月,严济慈辞去校长职务,转任中国科大名誉校长,依然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中国科大的建设与发展。严济慈已经把合肥、把中国科大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每当中国科大取得一点一滴的发展与进步,他都由衷地感到高兴。严老80岁以后很少出门,但几乎每年都要到中国科大一次,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座谈,察看学校的发展状况。1992年,国家在“八五”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这次,严济慈先生早作准备,提前分别给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万里委员长写信,陈述理由,要求将中国科大列入国家“八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高校。他的信得到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中国科大顺利进入国家在“八五”期间重点支持高校行列,这也为中国科大在中部地区创办精品大学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严济慈的教育实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科大的成长历程,他的名字将与中国科大永远连在一起。


作者:方黑虎(中国科大档案馆副馆长)


来源:中国科大官方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