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们相信他一个旧包缝缝补补,一共背了35年吗?”——专访中国科大陈国良院士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科大研究生会 Author 学术实践部

编者按:

       “科大精神是‘野蛮精神’,这句话可不是我说的,是网上说的,在我看来野蛮要加引号。”陈国良院士笑着谈到,“我认为来科大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任何的限制,不会因为你是哪里的人什么身份,任何学校的人都没有限制,想着做什么就做什么,做出来成绩就好。其次就是:热爱学生,仁爱,科大一视同仁,这也是科大传承的一种精神,以学生为本,爱护学生。

       时值科大60周年校庆,陈国良院士在今年6月在科大计算机学院做了一个《从并行计算课程发展史——谈科大精神“野蛮精神”》报告,他回顾了科大计算机学院的发展历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学院师生的不懈努力下,脚踏实地,立足基础学科发展,大胆创新,敢为天下人先,将基础科学研究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也许这就是科大精神,以奋勇之心投身于科学研究,以赤子之心服务于国家发展。

       陈国良院士出生农家。童年割草放牛,打杂农活;中学家境贫寒,十分艰辛;考入交大,理工兼读;毕业携笔从戎,转业当工人;最后走进高校,终身从事科研和教育。陈院士是新中国培养的一代英才,他回忆自己的大半人生,用24个字概括为:“亦工亦农;亦文亦武;亦强亦弱;亦硬亦软;亦虚亦实;亦东亦西”。科大学生在听过陈院士的报告后笑称陈院士为“五像干部”:戴上草帽走向田野,像农民;穿上工服走下车间,像工人;穿上军服下到连队,像战士;打上领带走上讲台,像学者;戴上围裙走向厨房,像主妇。

       本期受邀嘉宾——陈国良院士,褪去诸多光环,讲述最本真的自己和最真实的科研。


(“亦文亦武”的陈国良院士)



个人简介

     陈国良,1938年6月3日出生于安徽颍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软件学院和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名誉院长。

      1956年陈国良考入交通大学,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系计算机专业。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国良主要从事并行算法,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和神经计算等研究。曾先后主持完成了10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博士基金等科研项目。



一个35年的旧包

一块家乡的月饼


      今年清明的微雨里,一次偶然的闲谈中,校档案馆的退休教师梁祥龙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一个破旧的工程包和一位院士半生奋斗的故事。“蜗牛说”项目和陈国良院士的缘分,就起源于此。

       “你们相信他一个旧包缝缝补补,一共背了35年吗?当讲师的时候背着它,当教授的时候也背着它。当了第一批去美国的访问学者,他还背着这个补过7,8次的包,出国了也不嫌“丢人”。到了2003年评上了院士,我碰见他,还是那个旧的工程包。我就说他还真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他。”梁祥龙带着一丝无奈的笑意回忆道,“陈国良是61年西安交大的毕业生,之后被分配到福州军区,当了四年的兵,之后又去了广州军区。1965年转业去了太原担任了几年的工厂工人。73年科大南迁合肥,陈国良主动打报告回到家乡安徽任教,想要回报家乡,顺便照顾年迈的老母亲。当时陈国良是在科大6系(计算机专业)担任助教。当年有评优,陈国良当了优秀教师,奖励了一个工程包,就是这个包,他缝缝补补用了30多年,这个包是陈院士科大36年执教期间为师之德的最好见证。”


(档案室的书包)


       “陈国良08年去深圳大学时,就把这个工程包留给了科大档案室,交给了我,我还记得他说,‘这个包随我大半生,每当我看到它,就想起了我在科大任教的经历:一是没有白学,二是没有白活。这个包给我动力。’”梁祥龙眼中的老友,是从艰难困苦年代一路走来的科大人,有着艰苦朴素的精神。

       “陈国良同志出身家庭穷苦,他不忘家庭贫寒,不忘党的培养,不忘自己是工农兵子弟,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在见到陈国良院士的那一刻,我脑中回响的就是梁祥龙老师对他的这句评价。朴素又亲切,温暖且坚定。

       满头华发的陈院士拎着一大块包装简易的月饼,笑着对我们说,“中秋节到了,前阵子回老家带回的月饼,你们一会儿晚饭的时候分一分。”他坐下后,从公文包里拿出了满是笔记的访谈稿,末了还加了一句“你们可别嫌弃呀,家乡的好东西。”

        如今回想起来,那块月饼糅杂着一位院士乡情和他对学生的拳拳爱护之心,虽质朴,但可贵。陈院士多年来一直秉承着家国情怀,他说,“我可以自豪的说,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常说我做人不会忘本,我生于安徽,很感谢安徽的父老;学在科大,也很感激科大的照顾。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科大的时候才会在蚌埠租了一个小房子,自己带了团队,带了仪器,带了饭票,想要治理淮河,想要回报父老乡亲。安徽有一个“江淮气旋”,一旦到了每年的夏天,就有可能形成,而它呢对淮河又是情有独钟,往往十天二十天下雨,都不停的。我们要做的呢,就是定点定时定量能够预测,不像天气预报那样。淮委的人说:一位老先生,白发苍苍,自己带着团队来无私的为我们父老乡亲服务,我们怎么能够拒之门外?即便是到了现在,每次淮河大汛情的时候,我也纵使在汛情的第一线,坐着冲锋船来回的跑看水势。”陈院士的一席话连同这块月饼和那个用了35年的旧包,交织出了一个立体的形象:虽年过八十,陈国良院士仍旧精神矍铄,精力充沛,他的回答行云流水,将自己诸多的人生感悟结合着自己的经历传授给我们,谈笑风生间,皆是大师风范,虽衣着不显,但智慧卓然。


(穿着朴素的陈国良院士)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这也是我拿了安徽省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之后在科大设立奖学金的目的。”陈国良院士这样说他设立奖学金的初衷。不忘初心,砥砺前进,这个经历岁月磨砺的工程包,不仅记录了一段艰苦的奋斗岁月,也承载了一个科大人可贵的精神。



我是院士里的教学名师,在我看来,

当教学名师比当院士难多了


       “我来科大30多年,我没有别的秘诀,就是认真干。首先就是认真的教书,我当了13年科大计算机系的系主任,我在这期间从来没有间停过本科生教育,我都会亲自给本科生上课。”当我们问及当选院士的秘籍时,陈院士伸手比划道“我在03年获得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称号,这是个很难得的荣誉,我是院士里的教学名师。”陈院士指着墙上挂的奖状自豪地说,“在我看来,当教学名师比当院士难多了。我当年能被评上全国首届教学名师,而其他许多比我贡献大的教师没有评上,就是因为有个指标是近4年要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不得少于470个学时。我不但做到了,我还远远超过了这个学时。


(参加学术报告会的陈国良院士)


        “我非常喜欢上课,假如我明天有课,我今天下午就会谢绝客人来访,我的小孩也关在外面,不让他们来打扰。我觉得老师上课就要认真备课,讲的稀里糊涂怎么行呢。我手写的教案一共厚厚的7卷,现在还在科大档案室里。我当时上课,科大的黑板是六大块。在手写板书的时候左边两块我会写上今天上课的提纲;右边的两块黑板则写上本次课涉及的数学公式,方便学生查找也防止他们忘记;中间这块讲到那里写到那里,自己擦自己写。”谈及陈国良院士最爱的教学工作,他把每个能记住的细节都分享给我们听,足以看出他对自己教师这一身份的认同和自豪,“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故事,我中间有过肩周炎,脖子疼到不行,是平常看计算机看的。到医院去看,医生告诉我,没事的时候,常举手,就像放风筝一样举起手。我一想,擦黑板正好给我一次恢复肩周炎的机会,我就故意把板书写得很高,自己擦。别人很觉得这老师很节俭,其实我是顺道要给自己治病。”


(陈国良院士亲切地与学生们交流讨论)


        “这次,我去广西区块链会议遇到了一个科大的学生。他就说到了科大教师自己擦黑板这件事,听完我也很感动。他第一次上课看到一个科大的教职工在擦黑板,穿着的确良材质的透亮的衣服,里边穿着一个背心都穿烂了,看得清清楚楚。他认为是一个教学辅助人员,他认为科大是很牛呀,下课还有教学辅助人员在擦黑板,上课铃声一响,一转身就讲课。呦,原来这是老师来上课。”陈国良院士略带感慨地说道:“这说明我们当时的科大教师很朴素。


note

人大心开,树大自直

      “有句话叫做:树大自直,不要看某一时间段他做的怎么样,将来成才,路有千万条,当老师,要有胸怀。”陈院士认真地嘱咐道。


做东西要一头钻下去,

尽力而为,做到极致。


        回顾自己做科研的点点滴滴,陈国良院士总结了以下三点经验:

一.不做别人都在做的,要做自己擅长做的,并认认真真深入钻研下去

       当年做其他的计算应用很多,但陈国良院士只钻研并行算法,早年间在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并行算法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陈国良院士写的,为此《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杂志在科大60周年校庆之际,给陈院士发了感谢信,感谢他在该杂志上发表的大量文章。


      “我当年做并行算法时,做的人还很少,也没有现成的教材,于是我就拼命地看文献,包括中关村的图书馆,中科院的图书馆,以至于图书馆的老馆长都跟我都非常熟。”陈院士铿锵有力地说道“在我看来能不能做多好是水平问题,愿不愿意做是态度问题。做学问要一头钻下去,尽力而为,做到极致。”


(高性能计算与高性能计算机报告)

二 .要做学科交叉,包括新兴学科,热门学科

      “神经网络、量子计算和光通讯,这些都是交叉学科。我开始研究计算机算法的时候,就密切关注神经网络,曾经连续申请几届863项目,我自己研发神经网络的语言、编译器、解析器、库函数等。当年量子计算领域一个质因数分解算法引起了我的关注,但是我不是学数学和物理出身,怎么办呢?于是我就请潘建伟院士的老师给我讲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量子八大公式等。”陈院士回忆道“这也是咱们科大的优势,科大老师之间很愿意互相传授各自领域的知识,并且不求回报,这就是科大老师的精神,这种气氛在高校里是很难得的,所以科大很容易做交叉学科研究。”


       陈院士在20多年前研究光通讯时,提出了一个新题目“非冯诺依曼结构的新型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神经网络、量子计算和光通讯。“尽管当年很多人跟我说这些东西有点不着边际,但我一直坚持做下去,做学问要探索前沿。20多年过去,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东西也全都落地了,比如寒武纪科技公司就落实了相关技术”


      “现在的学生们做研究一定要把选定的研究方向做好,同时要注意前沿和交叉的研究。不要说大话、用大词。比如“首创”、“颠覆性”这种词汇千万不要随便用,有的年轻人就有这个毛病,答辩评奖的时候用大词是要吃大亏的,老先生们非常反感这样的话语,实事求是说出自己的工作即可。”

(寒武纪发布会)

三. 要把做的东西落地,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


        “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1995年成立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时,当时的安徽省副省长张润霞表示期望陈先生将理论延伸,为安徽的父老们服务。我一直在想,怎么落实。后来我想到了老乡们在淮河水患时逃荒的情形,就下决心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陈院士深情地说道,“我把淮委科级以上的干部全部带到科大培训,授予工程硕士学位…看到一些防洪点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很落后,我就用申请的863计划的经费买设备,然后给他们用,更新设备,传授技术,提高抗洪的技术手段。”


      “在做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于为国家服务,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所以我们团队除了淮河,还做桥梁,油田勘探等等工作。”

(科大国创数据,人工智能研发基地)


陈院士寄语:

     今天你们进入科大念书,要感到自豪。我希望若干年之后等你们工作了,走向社会了,为国家做贡献时,科大能以你们为荣。

——陈国良院士

(陈国良院士接受采访)

来源:中国科大研究生会

文案 | 韩尔上

采访 | 郭晋 卢滢 范大鹏 胡文恺

编辑 | 刘文平

审校 | 李宇鑫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 这位科大人终结中国计算机无芯历史,被誉为“龙芯之父”,今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

► 2019年科学突破奖揭晓:科大校友庄小威获生命科学突破奖

► “中国火灾科学之父”范维澄院士荣获埃蒙斯奖

► 如何从“数学学渣”逆袭成为“人工智能大神”——寒武纪陈天石(01少)的求学创业之路

► 人民日报 | 一名七十六岁老院士倔强的科研生涯——“搞科研 就是为了国家强盛”

► 他,是中国科大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在这个国庆日,央视讲述他心有大我,以身许国的英雄事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