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登陆月背!致敬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大人吴伟仁院士(内附采访视频)

探月梦能够促进中国梦。这样的大工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可以激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探索精神。


——吴伟仁院士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科大75级校友


这是人类第一次揭开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图片为嫦娥四号着陆器监视相机C拍摄的着陆点南侧月球背面图像,巡视器将朝此方向驶向月球表面。


  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1月3日,嫦娥四号进入距月面15公里的落月准备轨道。


▲ 嫦娥四号探测器动力下降过程示意图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随着现场工作人员一声令下,嫦娥四号探测器从距离月面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探测器的速度逐步从相对月球1.7公里每秒降为零。


  

  在6到8公里处,探测器进行快速姿态调整,不断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处开始悬停,对障碍物和坡度进行识别,并自主避障;选定相对平坦的区域后,开始缓速垂直下降。最终,在反推发动机和着陆缓冲机构的“保驾护航”下,一吨多重的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




落月过程中,降落相机拍摄了多张着陆区域影像图。


  嫦娥四号着陆区地形起伏达6000米,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被认为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人于国斌说。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嫦娥四号探测器巡视器(左)、着陆器(右)、中继星“鹊桥”(上)示意(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11时40分,嫦娥四号着陆器获取了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这是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拍摄的第一张图片。


央视记者在嫦娥四号着陆月面后第一时间对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进行了独家专访——“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是里程碑事件”(央视记者 崔霞 吴杰 陶嘉树)



吴伟仁是中国科大75级杰出校友。

2010年6月,

他接替著名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

出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院士· 科研感悟 



吴伟仁院士 · 科学探索路 




吴伟仁院士 · 照片


吴伟仁院士(右)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检查嫦娥四号中继卫星研制情况


吴伟仁院士在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启动仪式上介绍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



吴伟仁院士在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背后接受央视采访



回顾嫦娥四号任务进展 


2018年5月21日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托举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2018年5月25日


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成功实施近月制动,进入月球至地月拉格朗日2点的转移轨道。


2018年6月14日


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成功实施轨道捕获控制,进入环绕距月球约6.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2点的Halo使命轨道,成为世界首颗运行在地月L2点Halo轨道的卫星。


2018年12月8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


2018年12月12日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月制动,进入了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成功软着陆。



来源:新华视点、央视新闻、今日科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推荐阅读

嫦娥四号奔月!请看这位中国科大人从木讷少年到探月总设计师:他走出大山送“嫦娥”上九天揽月

央视新闻:倒在学术报告台上的科学家——致敬中国科大杰出校友王焕玉教授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中国科大施蕴渝院士:愿仰望星空、与爱同行

央视财经:十九年专注一件事,他让世界聆听我们的声音

从考40分的农村娃,到41岁当院士 ,45岁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创造了无数个“世界首次”!

他,14岁考入科大少年班,22岁因发现石墨烯超导魔角登《自然》年度十大人物榜首

这位科大人终结中国计算机无芯历史,被誉为“龙芯之父”,今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

任正非:我相信,中科大在合肥可以创造出一个全中国最好的科学研究环境


支 持 中 国 航 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