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中国科大少年班能培养出曹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青年杂志 Author 本刊记者 董铁莹

图片来源:《自然》杂志


中国科大少年班

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文 | 本刊记者 董铁莹


去年年底,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布了2018年度科学人物榜单,位居榜首的是1996年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毕业、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曹原。


曹原发现了让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时,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


图片来源:《自然》杂志


曹原本人不仅成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该杂志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学者,他的发现还开创了物理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曹原因此被《自然》杂志称作“石墨烯的驾驭者”。


曹原的新闻一经报道,瞬间刷爆朋友圈,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青年群体的热烈讨论。


“这才是我们中国青年该有的榜样”


“大国崛起背后真正的脊梁”


“同为96年生人,而我还在为了后天的英语考试担忧,好惭愧”


“比你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要努力”⋯⋯


成功绝非一日之功。事实上,曹原在中国科大少年班学习期间,就已经开始跟随导师进行石墨烯方面的研究。


而少年班“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基础与创新并重”的办学理念和个性化培养模式,也为鼓励和激发年轻人更多的原始创新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中国科大少年班培养出了诸多知名校友,如骆利群、庄小威、张亚勤、尹希、曹原等。截至2018年,少年班共毕业4140名本科生,90%以上考取国内外研究生。


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国内外著名学府、科研机构脱颖而出,成长为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其中包括5名中外科学院的院士。许多人在IT、金融、制造等行业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有评论称:“这样的人数还不如现在一所普通大学一年的毕业学生数,而仅仅这些毕业生,其中的大多数已经都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高端成材率相比于一般高校而言实在是高得惊人。”


创立40年来,中国科大少年班培养出这么多各界精英青年绝非偶然,背后是其教学理念和培养机制在发挥关键作用。


为此,《中国青年》杂志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院长陈旸教授,听他来谈一谈少年班是如何培养中国青年的创新精神,如何引导更多的年轻人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或许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思考。



少年班学生入学以后,是不分专业的,我们会要求他们首先打好数理基础、强化科学思维的能力。


为了以后和各专业无缝衔接,我们的数学物理课程都是参照数学学院和物理学院的要求设置的,比其他学院的数理课要学得更深一些。


然后学生再基于个人爱好和特点,通过学习体验和在与不同专业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对某个学科真正的兴趣,进而选择未来可能想从事的领域,也就是专业。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进入一个专业后感觉不是特别合适,他也可以再转到另一个专业,直到他确认找到真正喜欢并适合从事的领域。


我们相信,每个学生只有对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够发挥内在的动力,从而有可能做到卓越。这其实就是少年班多年坚持的注重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宽口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以曹原为例,我们招生组在深圳见到他时,他正在学习化学竞赛的知识,经过一番了解,我感觉这个学生各方面素质很不错,便鼓励他积极报考中国科大少年班。


我们关注一个学生,主要看他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质。他后来以高分录取到少年班,开始学习以后,又逐渐发现自己对物理更感兴趣,于是转到了物理这个领域。


但他在中学参加化学竞赛的经历以及在少年班学习《化学原理A》这门基础课程的知识,对他今后的研究也是有莫大帮助的。而当曹原研究石墨烯这种很大的分子时,恰恰因为他有良好的化学知识背景,反倒可以驾轻就熟。


再比如我们有个学生哈佛大学刚毕业,现在圣地亚哥大学做教授。这个学生刚进入少年班时选择数学系,学习半年后发现想去学化学,于是转到了化学系。当然她转系并非草率,她的成绩在哪里都是优异的。


学习了一年之后,她感到化学也不是她的兴趣所在,又转去学统计,现在她做了生物统计系的教授。她在少年班学习期间换了3个方向。而我们也愿意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允许他们通过不断认知,最终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相信这样才能激发创新。


我们有一句话叫作:“科大有37个本科专业,少年班学生可以选38个”。为什么呢?比如说有些交叉学科,学生选几门物理专业核心课程,再选几门化学或其他专业核心课程交叉起来,形成新的交叉专业。


此外,学校会提供很多好的学习交流机会。曹原在学校时会很主动地去参加各类讲座,出国交流的机会他也积极争取。他是我们学校第一个在本科阶段就进行两次出国交流的学生,分别去了牛津大学和密歇根大学。


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并非立竿见影的事,而是潜移默化地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国际视野。


从2010年开始,除了少年班,学院又增加了创新试点班。因为我们认为高三阶段是一个知识学习的重复阶段,而很多学生实际上对重复学习不感兴趣。且这种为了熟练而重复学习的过程,极容易损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想法。


创新班就是希望探索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完善和创新教学和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培养学生方面的做法,概括地说,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进行贯穿大学全程的、将课程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有机融合的培养。


简单地说,就是为了让他们尽可能自由地沿着“兴趣”去发展,进而避免任何可能的功利性因素。


因为一旦有了功利性因素,这些科研经验尚浅的学生就有可能倾向于去选择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挑一些简单的去做,进而可能失去大胆想象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我们提出过一个目标,是希望少年班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未来中国乃至世界上学术界、产业界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


我们努力给学生创造最好的平台,学校能做的事情,学校努力去做;学校不能解决的,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合作、校企合作来解决。


打个比方,传统的办学,好比经营食堂,学生只能从所提供的菜式里去挑选。现在我希望办学能够像开个没有菜单的饭店,学生点什么学校都能够做出来。做不出来通过校际交流、国际交流,最终满足学生的各项发展要求。


我们创造机会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

原载于《中国青年》2019年第3期

责任编辑:朱玉芳 

审发:刘博文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公众号

推荐阅读

新华社:连续14个五一节,他都在实验室研究量子计算机

超燃!今日五四百年,和科大人一起唱响这爱国主旋律

Science 重磅!刷新世界纪录,中国科大潘建伟等人制备出12个超导比特的量子多体纠缠态,同时观察到基本量子效应

2019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揭晓,中国科大再度名列大陆高校第三

▶中国科大感谢您!

祝贺!嫦娥四号热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陈建新校友荣获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不忘初心,牢记嘱托 | 图说中国科大这三年

优秀!全球32家“独角兽”AI创业公司,中国10家,其中“科大系”占近半壁江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