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长写给2019级新生和新生家长的建议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科大家长论坛 ,作者forseven
对2019级入学新生和新生家长的建议。一家之言,不求尽信。但是希望避免截取其中一小部分,造成后来人断章取义,产生不必要的困扰。
—— forseven
目录
1. 总纲与介绍
2. 一些最重要的、提纲挈领的话
3. 新生入学的常见不适应情况
4. 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区别
5. 在科大求学的常见不良心态、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
6. 写给家长的话
7. 还没什么想法的话,可以尝试这样做
总纲与介绍
各位新生,和新生家长大家好。自我介绍一下。我是科大2006级本科校友,2016年在科大博士毕业。我的专业是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我博士期间在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博士毕业后在欧洲核子中心继续进行粒子物理领域的研究工作。感谢科大提供的各种学术平台,以及对我进行的扎实、全面的学术训练,我现在有自己能主导的学术领域和学术研究目标。从发展经历上来说,我是典型的学术型科大人。
我是物理竞赛保送到科大读书的。我的本科阶段成绩很差,毕业的时候GPA不到3.0,非常勉强地留在校内保研了。不过这并不是因为我不用功读书,只不过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一样而已,能够在分数上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我从本科二年级开始,绝大部分时间就都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是绝大部分时间,不是绝大部分业余时间)。留给课堂的时间仅限于学习知识,完全不考虑应付考试。这种情况下,很难让成绩保持比较理想。从这个方面说,我是“非常不典型”的科大学生。
但是,我对自己的知识掌握还是满意的。我现在的学术工作也算顺利。科大也并没有因为成绩低就不承认我。在我本科毕业的时候,科大还是把我作为优秀毕业生,写进了当年的招生宣传手册里。我很感谢科大对待学生的多元、自由和宽容。
我从研究生开始,就协助导师给低年级学生做学术训练。从博士期间最开始的入门知识点讲解,到后来博士后时期完整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导师一起对规划学生的学术方向,我前后经历了将近20位科大学生的学术培养工作。与这些学生的交流,短则一年,长则数年。站在教员的角度来看学生们,再回想一下自己刚结束不久的学生时代,我有很多感受和感悟。我把这些经验系统地总结出来,希望能够对科大的新生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这是我作为科研人员应该做的事情,更是自己回报科大对我培养的自我要求。
在之前的两年中,我陆续写了很多篇相关小文。零零散散地散落在论坛和各个家长群、学生群中。现在我把它们集中起来,整理成2019年版本的长文,并且适当的删减了啰嗦的话。希望能够更加方便地服务学生。
在总纲的最后,我分享几句我们这一代科大学生的心中感悟:
2
一些最重要的、提纲挈领的话
在我们开始各个分享内容前,我想说一些我觉得很重要的话。我们抱着各种各样的人生追求和已有阅历来到科大,希望科大成为自己精彩人生的起点。我们会在科大遇到各种新鲜的人和事,会遇到很多困难,会不断改变自己的三观。绝大部分情况下,环境的变化一定导致了不适应,给我们造成的就都是负面情绪。但是,这些都是我们人生的宝贵经历,也是学习的必然过程。我在后面的章节里,会详细讲述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变化。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应该有好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变化。
我见过很多很多同学,包括家长,他们在科大遇到困难的事、以前没见过的事、暂时还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时候,巨大的沮丧情绪会让他们开始抱怨。这些抱怨慢慢累积,让自己变得很消极,也很偏激。这些同学的沮丧情绪来自两方面。第一种,现实情况跟以前的习惯反差过大。比如说成绩没有以前好啦、以前轻松应付的学业现在学不懂啦、以前有很要好的同学伙伴和班集体感觉现在变成独自一人啦、以前家长老师围着自己转现在没人理自己啦,等等。第二种,是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好像别人都很顺利,于是自己就越来越难受,压力也越来越大。
这些负面的消极情绪,其实都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作为几千万中学生中的佼佼者考入中国最好的大学,超过别人的就不应该仅仅是一纸高考分数。我们应该具有更强的理性程度和面对困难的勇气。这些困难,都是我们提升自己的很好机会,也是我们真正认识社会的最有效途径。希望各位同学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大学生活的时候,不要着急否认环境,不要着急否认自己,更不要因为一些生活中发生的琐事就急于做出夸张的结论和过渡的总结概括。比如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不要动辄就上升到社会、体制、人性之类的大话题上;遇到了学业不顺心的事情,也不要随意就总结到专业、学科、所谓供求关系这么广泛的层面上去。我们只是学生,刚刚进去大学。我们可以有所思考,但是我们的经验和阅历毕竟还有限。我们的思考和结论,需要进一步用事实来做验证。就事论事地看待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一边勤于思考,思考之后又有意识地等待更多的事实结论来检验、修正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我们说的科学精神,也是我们提倡的积极理性、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
新生入学的常见不适应情况
这一节,我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一谈新生入学常见的不适应症状。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和社会的包容度是很高的,允许我们走弯路、犯错误。走了弯路就及时调整,犯了错误就及时改正,这没什么。但是总有些事情,预防起来相对容易,一旦发生要再弥补就很费力。我今天想说的,也大多是这种,最好一开始就不要让它发生的事情。或者,有个心理准备,当这些困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至于惊慌失措、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应对。
3.1
骤然增大的学业压力导致一蹶不振
我们要承认,各地教育有差别,学生基础不平均,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再加上高考试卷的命题对象主体并不是能够考上科大的这一小部分顶尖学生,这就必然导致对很多同学来说,虽然高考成绩能够达到科大的录取线,但是他们的中小学学业难度和压力跟科大相比差了很远。这些同学以前从没有经历过这么困难的学习要求,一进科大,会被巨大的学业难度所吓到,会被自己与高水平学生之间的差距所吓到,会因为自己以前成绩很拔尖,但是到了科大一下变成了所谓差生而接受不了。再加上离家读书,总有生活上的种种不顺心,长此以往,很容易就变得情绪焦躁、信心崩溃、悲观消极,或者十分厌学、沉迷游戏、一蹶不振,等等。
如果大家能够听进去我在第2节里说的话,那就会明白,这就属于典型地面对困难做出了过分夸大的结论,比如说认为自己没希望了、认为自己就此完蛋了,或者转而迁怒环境,觉得这个学校很变态,等等。其实大可不必。我们有相当多的同学或多或少要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的经验是:要撑住。
入学期间的学业压力,一方面来自于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本质差异,这个我后面会详细讲。一方面,则来自于有些同学的基础并不那么好。但是大家要明白,中小学的知识传授量是非常少的。那些基础好的同学,就算再怎么比我们超前、比我们懂得多,他们的基础其实也就是大学课程里大半个学期的知识传授量。我们遇到学业压力问题,要告诉自己撑住。用不着撑多长时间的,有个不到一学期,习惯之后自然就好了。既然以前学得少点,那现在多花点时间补一下,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最开始没能顶住压力,破罐破摔了,那本来基础就差点,再积累了更多问题,瞬间就被甩开了十万八千里。大学期间知识总量很大,不会像中小学那样给同学们反复琢磨、回头补救的时间。这样恶性循环下去,确实就很难办、很头疼了。
其实,这些同学的学业压力,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与他人的对比。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班的同学都学不懂、都作业不会做、都考不好,那我们其实心里不会有太大压力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学不懂的时候有人能学懂,我们连作业都不会做的时候有人会做,我们勉强在及格线上挣扎的时候有人看似轻松就考了九十几分。这种对比会增大我们的压力,愈发让我们怀疑自己。关于这种心态如何缓解,涉及到一些从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心态转变问题,也是我后面要提到的。希望大家读完此篇全部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看淡这些问题。
3.2
自觉基础扎实,麻痹大意导致学业不理想
这种情况跟刚才提到的是同时存在的。在有些同学因为自己基础不好而苦恼的时候,另一部分同学会因为自己中学期间的超前学习,显得刚开学的时候比别人轻松。比如说一部分竞赛自主生、保送生,或者利用假期提前预习过大学内容等等。看似轻松的大学起步阶段,加上跟周围人对比产生的优越感,会让部分同学麻痹大意。一种情况,是觉得应付学业相当容易,可以先玩一玩再说。可是我们前面也说到了,对于大学的知识量来说,我们的基础也就能应付大半个学期而已。于是突然有一天,发现上个月还觉得教授讲的内容自己都知道,怎么这个月一下子就什么都听不懂了。惊慌失措之间容易产生各种不良后果。还有一种情况,倒也不至于完全放松了要求。可是沉浸于自己可以轻松应付课业,觉得上大学不过如此。本可以利用入学的相对轻松,去学更多东西、去做更高级的事情,结果浪费了宝贵的精力和时间,甚是可惜。
要预防这种情况,我建议同学们若是觉得自己的课业应付得还算轻松,那就多花点时间去接触一些有成就的前辈,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哪些人是有成就的前辈、什么事情算是有意义的事情,我在后面的内容里会提到。抱歉我总是在说我后面的内容里会提到,因为不想重复啰嗦,又想把自己的长文组织得有条理一点,就总避免不了这样的事情。
另外,我希望对入学时基础很好、学业应付轻松的同学们说,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今天的顺利并不意味着一辈子的顺利。别人在入学时产生的各种压力,我们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要面对。因此,希望大家对待身边同学友善一些。当然,我知道很多时候,成绩好的同学并非有意刺激那些相对吃力的同学。但是正在面对困难的人总会比平常更敏感一点,大家理解一下,多鼓励他们。至少,不要显得好像自己的学业真的多么轻松似的。
3.3
突然失去约束导致茫然而不知所措
平心而论,绝大部分同学来到科大之前的人生经历,都是在一个设计好的状态下进行的。设计好的家庭出身,设计好的学业道路,设计好的生活方式;哪怕是在学校,也有设计好的教学大纲,设计好的课表安排,设计好的高考训练方式,等等。太多的东西被设计好了,以至于很多同学都忘了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别人给我们安排的了。诚然,在我们人生起步的初期,总有很多东西需要长辈们带领我们去做,这是很正常的。不过现在,这些设计和安排都不存在了。原因很简单,在我们还很幼小的时候,我们的成长需求相对简单,家庭长辈们和学校老师们是能够给我们做出安排设计的。可是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的真正起步阶段。未来的世界无限宽广,每个人的追求和特点也不尽相同。此时,没有人能够给我们设计出所谓符合我们的道路,除了我们自己。
从现在开始,学校安排的课表只是一个推荐,我们的课业进度由自己决定,因为学校并不知道每个人是否需要、需要多少业余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不再有明确大纲,因为同样一门课,不同的未来追求自然会导致不同的学习需求;没有人规定我们要花多少时间上课、多少时间做作业,也没有人规定什么时间点要打好基础、什么时间点去做实习、什么时间点考英语、什么时间点找教授参加学术研究,因为不同的毕业规划导致这些事情的轻重缓急会有巨大差异;更没有人来规定哪门课是重点哪门课是辅助。有些重要的信息,比如说进一步选择专业的时候,各个专业的介绍和基本情况,是我们每个学生必须要知道的。可是就连这些,学校甚至都不能统一安排我们什么时候去了解、以什么样的方式了解。因为有的同学需要一开始就确定自己要选择什么专业,而有的同学就是更适合在学习和摸索中慢慢去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总而言之,大多数统一的、特定的、强制性的安排,在满足了一小部分同学需求的同时,都是对更多同学自我规划的束缚和干扰。
于是,我们的同学难免出现极大的不适应。这种情况,我觉得与其说是解决不适应的问题,倒不如说,更重要的是我们内心要积极地看待这件事。我接触过的大部分同学,或多或少都在抱怨学校对自己的指导不够、学校并没有安排好自己的本科生涯。这其实是心态上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本就不该是别人为我们代劳的。可能以前一直被安排着,时间长了,同学们觉得给自己“安排”一个特定的流程是长辈、学校、社会应尽的义务。其实这样想不对。我前面也说了,从现在开始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一样,一千个学生甚至能安排出两千种学业规划。尤其对于能够考入科大的同学来说,我们不是批量生产的劳动工具,我们不是在技校里学习简单的操作技能。我们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对自己负责,一方面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隐含着背后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别人真的没有能力来对我们负责。高等教育绝不只是传授那一丁点知识而已,学会管理自己,学会规划自己,本身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个部分。
3.4
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学校、不是自己喜欢的人生
确实有一部分同学,他们来到科大,学了某个专业,并不是自己的决定,而是父母长辈替自己做出的选择,或者说逼自己做出的选择。
我很同情这部分同学。我也很理解,当自己前进的道路不是自己选择的时候,即使遇上一些小困难,即使这些困难在别的学校依然存在甚至更大,我们还是会无限放大这些困难和负面情绪,因为我们心里总有一个抹不掉的厌恶:这不是我选择的,我本可以不来承受这些!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是这样的:首先对于家长朋友,我劝大家真的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和社会经验去干涉孩子的自由选择。作为学生他们的选择固然有很大幼稚的成分,但是对于科大的教学体系和发展出路来说,大部分家长并不能做出比孩子更靠谱的结论。然后是对同学们来说的。虽然确实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但是情况其实也没有那么糟糕。如果对专业不感兴趣,科大给了你很多调整专业的机会。有的同学觉得科大是一个偏理工、偏学术的学校,我就是对整个氛围都不喜欢,对所有专业都不感兴趣。其实我们不用这么着急做出先入为主的概念。现代基础学术研究跟工业技术、市场变化以及大规模行政分工结合的越来越紧密了。同样是学术研究起步,最后做的事情、工作形式、生活状态可以千差万别。每个大类专业都有相当强的广度,远不是一个名称顾名思义就可以概括特点的。希望大家不要把一个人生中的小问题放大成了根本矛盾,也不要把本来只是给自己造成一些麻烦和波折的困难演化成了彻底影响自己人生的重大转折。
4
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区别
前面的章节一直在提到,同学们进入科大以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变化。在这一节里,我们来聊聊到底有哪些基本的区别和变化。不同的人对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区别有不同的总结和整理方式,我尽量给出我认为更基本的、更以点带面的总结,希望做到解决了少数几个问题,其它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明确这些,在我们遇到具体困难的时候,可以为我们提供更理性的选择思路,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这些也可以让我们的规划更合理、更适合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好的基础。
4 .1
从相对标准到绝对标准
对于考到科大的同学来说,高考是中小学阶段的最终目的。这影响了整个中小学阶段的学习理念。高考是非常典型的相对标准,即,以相对排名为准进行录取,而不太在乎绝对分数。在相对标准下,自己水平不够没有关系,只需要比别人好就行了;自己水平再高,如果别人比自己还高,那就没有意义。相对标准在大部分人都有较高水平的前提下,有助于进行择优选拔。但这只是一个小范围的优势。进入大学以后,尤其是科大这种顶尖大学,相对标准变成了绝对标准。所谓绝对标准,考察的是每个人独立的实际能力。自己的能力不够,即使别人比自己还要不够,也不会让自己产生优势;同样,就算所有的人做的都比自己更好,我们创造的价值也不会被抹杀掉。
相对标准和绝对标准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底层区别:机会是不是无条件存在的。相对标准能够运行下去,是因为相当长时间范围内,机会存在的数量和质量是恒定的。比如说高考,一个省的招生计划相对确定,今年本省的考生水平都高,也不可能一下子反映在招生计划追加上;今年本省的考生水平都低,也不用担心招生计划突然有减少。这也意味着,我们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并不会换来什么好处;我们放松要求,也不会有什么坏处。唯一需要我们做的,就是以排名争抢那些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的机会。
然而,进入高等教育以后,这一切都改变了。比如说,本科毕业的时候,如果要深造,国内外高校考察的是学生本身的学业水平、实际能力、科研经历,等等。除了寄送成绩单,还要面试,还要进一步考察。科大每年有那么多人出国留学,并不是说哪个国外大学固定每年给科大多少名额。达不到绝对标准,对方完全可以一个机会都不给你。同样的,如果今年学生素质都高,每个人成绩都好,英语出众,研究经历漂亮等等,对方完全可以追加各种名额。这就是为什么超级名校的录取数量总是会有比较大的波动。有的时候一个学校一下子录取好几个人甚至十来个人,有的时候一个学生都不愿意录取。毕业找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并没有说哪个单位一定要在哪个学校招多少人。而且这个都不需要在考察后做出决定——面试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改变机会的数量。
高等教育是直接对接实际社会的需求的。社会需求就是绝对标准。是不是说一个行业总需要人,所以只要相对排名靠前的就不用担心了?不,事实是如果一个行业整体水平都不高,这个行业就死掉了——所有的人通通失去在这个行业的工作机会。相反,一个行业的整体水平较高,发展得好,会让这个行业迅速扩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岗位。
因此,我希望各位同学能够更多地注重自己在科大学到了多少知识、增加了多少见识、拓展了多大视野、提高了多少能力。这些都是自己跟自己比较。只要自己有了实质的提高,我们的大学就是成功而有意义的。不要沉迷于自己相对别的同学做的更好的所谓优越感,多想想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实现未来的理想;也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沮丧,我们的未来不是在跟自己的科大同学竞争,是在跟全世界的年轻人一起竞争,科大一年才毕业几个人呀。
4.2
从命题作文到作文命题
中小学的教育,不断训练的是学生“命题作文”的能力。也就是说我划定一个知识范围,给定一个问题描述,训练大家在这个范围内用规定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知识是给定的,但是解决过程可以很复杂,可以绕好多弯子,可以有很多逻辑和思维陷阱,等等。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什么叫“命题作文”:高考的时候,所有题目要有大纲,我们确定题目的解答一定不需要用到超纲的知识;物理试卷考的是物理,英语试卷考的是英语;甚至看一眼题目,就知道需要我们用哪一章节的哪一个技巧来解答;计算题一定有解,证明题一定可证,选择题的答案一定在四个选项中(如果不是说明出题有问题,选什么都给分~);解答繁琐程度跟分数成正比,不可能一道50分的答题两个步骤就做完了,也不可能一道2分题要我们算半个钟头,等等。这些实际上给了我们巨大的提示,让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像开了挂一样。做题的时候稍有不对劲,我们就知道自己思路肯定有问题,需要检查反省。
我们的同学能够考到科大,在这方面都是佼佼者。但是很可惜的是,高等教育面向的是实际的科研、工作、技术要求,而这些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时间面临的困难都不是“命题作文”,而是“作文命题”:到底现在面临的是什么问题?需要用到的是什么知识?这些知识我们知道还是不知道?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可能解决?这个目标到底是不是能实现?怎么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对还是不对?绝大部分实际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给出上述疑问一个答案。一旦确定了到底问题出在哪,到底需要什么知识储备,到底以什么标准判断最后做的好还是不好,剩下的事情往往很简单——因为实际工作不会给我们挖坑也不会故意设计出一个陷阱来。一旦方向正确,很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
很多同学,进校以后非常难以适应大学教授的教学思路、课程设置,尤其是参加实际的学术工作和实践工作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的训练重点已经变了。高等教育的基本思路,是训练同学们进行“作文命题”,重点在命题,而不是给出题目再去“作文”。如果还以老旧的思路来看待高等教育,不仅会让自己的学习过程变得很郁闷,而且该学的东西没有学到,对自己未来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尤其是科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培养的精英,需要的更是这种给作文“命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成为重复劳动者。
4.3
从部分责任到全部责任
我一直问学生们一个问题:各位取得全省前几百名的高考成绩,可是说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就高考这件事情来说,大家做得相当成功了。那么,在高考这件事情中,各位同学的自身努力占了多大比例?从同学们的角度来说,当然自身努力是主要部分——因为同样是学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考得这么好的。但我总是会跟大家泼冷水:以现实情况来说,高考成功,各位同学自身的努力恐怕连十分之一的作用都没有。
那么真正让一个学生高考取得好成绩的主体部分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中学老师几十年总结的经验、制定好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安排更适合的课表分类,多长时间用来上课多长时间用来做考试训练,研究高考大纲,分析考点难点,甚至选定最优的练习册、讲解同学们的出错问题,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等等。还来自于家长提供稳定宽松的家庭环境、经济支持,等等。学生做的,实际上就是最后一小步:在一个经验证明有效的环境下,把一个本身就很合理的训练计划付诸实现(当然,我们不否认这一步的难度和同学们的艰辛)。
说这些,是因为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部分责任还是全部责任。很显然,中小学教育下的学生承担的是部分责任。但从现在开始,大家要学会承担全部责任。其中原因,我前面提到过一部分,因为高等教育直接对接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千差万别,学校、老师、家长实在是没有办法再分担其中的一部分责任。按照中小学的标准,同学们习惯的大学应该是这样的:社会负责确定一批有前景的专业,学校负责帮学生挑选适合他们的专业方向,然后再给学生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提供足够多的的就业和深造指导,课表安排要合理,课程难度要适中,最终出路要有可操作性,等等。而学生们努力在这个“已经确保合理”的道路上努力学习,克服困难(虽然我不知道这样一来还剩下什么困难需要克服了),最终奔向美好的明天。
可惜,在高等教育眼里,这些都不现实。甚至说,什么叫“有前景”的专业、什么是“合适的专业方向”、什么算“合理的学习计划”,这些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都是因人而异的。这些,都转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责任。很多同学认识不到这一点,以前习惯了自己只是“部分地”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时间久了,就把本来应该是自己做,只不过以前老师和长辈们为我们代劳的事情,当成了天经地义是别人应该做的事情了。突然间要自己全部负责,难以适应,开始抱怨学校不好、老师不好、社会不好。这都是相对幼稚一点的体现。其实,要判断一件事情是不是应该自己负责很简单:如果这件事情做好了,主要是自己受益,那么这就是我们自己需要负责的事情。
4.4
从单一标准到多元标准
中小学教育,对科大同学来说,只有一个评价标准:高考成绩。为了公平,我国的大学录取政策是一切以成绩为准。可是高等教育并非如此,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多元的意思,不是说在多个方面提出要求,每个方面都要做到最好才行。这是不可能的。多元的意思,是多个方面给出机会,只要能在某个方面有闪光点,那么就会被认可。
我知道,在学生圈子和家长圈子里盛传科大是一个唯成绩论、唯分数论的地方。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误会,因为我自己从学生时代到教员时代,陪伴科大度过了她五分之一的生命,我认识到的科大不是这样的。科大绝对是一个多元化的学校,她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学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制定学业和考试标准,不代表她真的只认分数。如果是,科大不会把我这样一个最终GPA只有二点几的人当成优秀毕业生选入招生宣传手册的。科大也不会把象征最高荣誉的郭沫若奖,发给我们实验室的学生——她的成绩只有中等偏下(注:郭沫若奖学金名额分A类和B类,其中B类奖励在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特别突出表现者,全校不超过两名)。我想了想,大家会有这样的误解,可能更多的是已经习惯了一个单一标准环境,还不能意识到其实有很多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
我说这些,是因为在高等教育环节,人跟人的差异开始逐步明显。每个人擅长的不擅长的,也产生了明显的分化。如果我们就因为过去十二年都是以成绩做为唯一标准、就因为我们以前在自己的圈子里是成绩最好的那个,就一定要钻这个牛角尖,非要用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去较劲,那是真的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是最不可取的一种行为。毫无意义,徒增压力。
5
在科大求学的常见不良心态、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
5.1
心态误区:在科大成绩是基础,是门槛,达不到成绩的门槛,连继续跟别人竞争的机会和平台都没有了
这句话看上去没错,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成绩不能太低。对于某些事情来说,一定的成绩标准还是要有的。对科大学生来说,出国率保研率非常高(>70%),所以保研线对大部分学生来讲并非一个遥不可及,或者要拼了小命脱一层皮才能达到的。不过实事求是讲,成绩门槛确实是有的。
然而,我在跟大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凡是提起这个成绩门槛的,往往伴随了另外一种奇怪的隐藏情绪。分析之后,我把这个叫做“伪门槛理论”。表面上看,这是在说一定的成绩,是实现某些未来追求的必要条件。但过分强调这个必要条件,导致的是一味追求成绩而不管其它方面的能力培养。这背后实际上已经把“必要条件”变成了“唯一必要条件”,甚至是“充分条件”:只要成绩够好,那基本上就确定了一个美好的人生。剩下的事情以后再说,不是大事儿。
错了,而且大错特错。高等教育要想成功,未来人生要想精彩,必要条件很多。一味地强调某个必要条件而忽略其它,是自欺欺人的。我们应当开阔眼界,不要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因为成绩不够而被名校拒绝深造,跟成绩很高科研经历不好而被拒绝相比,都是拒绝,没有任何区别,前者并不会比后者显得更高尚。同样,因为成绩不好而失去了一些人生起步的机会,跟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不能抓住未来的机会相比,同样是没能利用到机会,没有区别,前者不会比后者显得更出色。希望大家不要一味强调成绩,尤其是不要以强调成绩为借口去忽略其它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东西。
5.2
心态误区:单一化标准才是公平的,多元化标准会导致不公平,而且无法量化
强调公平,往往伴随着相对标准,往往意味着机会和资源数量实在有限,只能保障一小部分人的时候,要以公平的方式进行挑选。然而高等教育是绝对标准,而且科大的教学资源很充分,学生数量很少,不存在什么资源只有非常少数的学生才能享有。因此,多元化标准并不会导致不公平,因为没有不公平的意义和必要。当今社会绝大部分行业并不受到绝对保护,水平高就发展的好,水平低就自动淘汰。这一点大家不用操心。
另外,多元化的标准确实难以量化,但是不代表这个标准不存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标准,是客观存在,而且非常明确,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只不过难以写在纸面上而已。比如说,看见一个异性(不管是漂亮的妹纸还是有魅力的汉纸),我们很清楚自己是有好感还是没有好感。但是让我们把这个感觉提前写成标准,自然难以保证判断的准确性。这就是为什么深造求学、找工作都要面试。再比如说,所谓科研经历好不好,学术训练得是不是系统,这个也很难量化。但是对方导师要考察我们的学术基础,随便聊聊我们做过的学术课题,从我们描述的方式、语气、提纲挈领的程度、总结概括的高度、细节的掌控程度等等,几句话之内对方就会对我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退一万步讲,多元化的标准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大家就算说出一万个理由认为单一标准有好处,多元化标准有不好处,这依然是一个客观事实。不是说我们自己搞一个辩论,认为单一标准比多元标准更合理,多元化标准就不存在了。希望同学们和家长们以事实为准,规划出更合适的人生。
5.3
心态误区:选择专业要考虑专业前景,现实比兴趣更重要
这又是一个看上去很合理,但其实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表面上说,这句话表达的是我们在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不能随意由着性子胡来,不能心血来潮想一出是一出,应该慎重考虑未来的发展。跟前面那个“伪门槛理论”类似,大多数场合出现这句话的时候,也是包含有隐藏情绪的。我把这个叫做“伪现实理论”。
之所以称之为伪现实理论,是因为实际操作的时候并没有真正体现到这句话表面上想要传达的那个“慎重思考”的精神。科大的专业设置,总体来说是典型的以基础学术为起点的发展类型(基础学术为起点绝不意味着以基础学术为终点)。绝大部分同学和家长,对于这种类型的发展模式是相当不了解的。很多所谓的考虑专业前景,也都是道听途说、主观猜测的。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人所谓的“考虑前景”做出的选择,并不比“靠兴趣选择”更靠谱。况且,科大这种等级的高校,本科更多还是基础教育,并不是学一门手艺然后对口工作的技校模式。这一点集中体现为家长圈对基础理科的盲目担忧和对计算机金融的盲目追捧,也集中体现为部分学生圈对读博深造的恐惧否定和对硕士就业的天真幻想。这都是要不得的。
未来有很多困难,没有初始兴趣的话,真的很难保证可以坚持下去。更严重的,很多人幻想的是靠“选择”一个好专业就能规避困难、降低努力成本。选择错了会懊悔终身,所谓选择“对了”,会进一步刺激自己去试图躲避困难,幻想着有什么行业的困难会明显变小。长此以往,心浮气躁,对我们自己是没有好处的。
5.4
行为偏差:遇事多以同龄人或者本科师兄师姐交流为主
在大学,我们的同学或者师兄师姐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也是我们大学生活中非常宝贵的回忆经历。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师兄师姐不是万能的。我知道,在本科生圈子里,最容易接触的、相处没有额外成本的一定是本科的同学和师兄师姐。在生活上、学习细节上他们提供的经验是宝贵的。然而,对于学科了解、专业选择、学术规划、个人发展、出国留学等等,他们自己还是本科没毕业的懵懂少年少女,是不可能对我们提供客观全面的建议的。这些,往往是完整走过本科、博士、博士后、找工作的那些人才能给出真正有远见的建议和真正符合事实的信息。比如说教授、青年教员、博士后,至少也是已经在找工作的、即将毕业的博士生。
我们有些同学,不太喜欢去主动接触这些人。在接触过程中,对方稍微没那么主动,自己就会打退堂鼓。最后自己的圈子基本上都是跟自己见识、视野相近的人,很难让自己在必要的时候吸取到关键的信息和帮助。我呼吁大家努力拓展自己的交流圈子,至少要明白什么样的人可以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这样才能真正利用好大学的环境。
5.5
认识误区:科大最强的只是数理基础课程培养
其实,我是很开心大家会认为科大的数理基础课程是扎实的,这也是事实。但是我不得不说,这并不是科大最大的资源优势。科大真正远远强于其它高校,甚至在国际上都非常领先的,是为学生提供的学术科研平台。这得益于科大超高的师生比,也得益于科大信任本科生的学术传统。其他学校的学生,更多的是在课本上进行基础知识学习,然后少部分学生能享受到跟随科学家进行一线科研经历。在科大,庞大的教授数量和实验平台数量,能够让相当多的同学获得机会。这种以实际学术经历拔高课堂教学的能力才是科大最让别人眼馋的地方。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明白这一点。当然,是否需要、什么时候需要跟随教授参与这种学术活动,也是因人而异。而且做这样的事情也很花精力。如果有明确的个人选择,放弃了这些资源和机会,我并不反对。但是希望大家意识到这个难得的资源机会,也希望大家不要把它当成锦上添花的内容。事实上这个对我们同学的训练,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现实经历,都是比课本分数要重要的。
5.6
心态误区:我也想做实践、科研等更有意义的事情,可是成绩压力不允许
我在宣传科大的学术研究资源和平台的时候,经常听到大家会抱怨:我们也想去做这些,我们也知道这些更有意义。但是如果我们花时间去做了,那我们成绩就会往下掉一点,或者我们就要牺牲习题课的时间,或者我们的平时不能保证时刻准时完成作业,最后导致作业分数会有下降。现实情况不允许,如果学校真的希望我们去参与这些事情,就应该不要给我们这么大的成绩压力。
我个人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因为在我看来,这有一点点“只想享受回报不愿意付出成本”的感觉。我已经说了,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学校和社会并不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都做好。至于到底以什么作为自己的长处去发展,是个人选择问题。选择就意味着有取有舍。我们选择把时间更多放到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获得了这些方面给我们带来的帮助,这是取;同时,我们没那么多时间再去照顾每门课的分数和作业,导致成绩有所下跌,这是舍。我们不能想着:因为我是把时间放到科研上了,导致没空写作业,所以你不能扣我的作业分。这就不讲道理了。希望大家理解做选择做决定背后所隐含的取舍概念,不要想着好处都占尽。
6
写给家长的话
这一节,是专门写给家长朋友们的。
我们的孩子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来到了全国乃至全球最顶尖的学府进行深造,这是值得我们好好高兴的事情。绝大部分家长的人生起点和教育经历都不如自己在科大学习的孩子,这说明了我们一代一代确实在进步,这也说明各位家长能够把孩子培养得比自己起点更高、教育程度更好,确实是不容易。我们的同学还处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逆反,很多感激父母的话未必好意思当面说,我替他们先谢谢大家了。
但是,我感觉,我们科大的家长,确实有点对孩子太过操心了。我也说了,同学们在最好的大学接受教育,大部分专业都是基础学术研究型,这种起点和环境,确实超出了大部分家长的人生阅历范围。术业有专攻,家长需要承认,自己孩子虽然幼稚、虽然不成熟,但是家长并不能做出比他们更合理的决定。大部分情况下,因为学生们接触的信息更为真实准确,家长的决定反而是不如学生来的合理的。
进入科大,学生会遇到全新的环境,家长也是如此。我知道,很多同学的中小学生活难免会伴随父母指导的影子。这些指导,从生活上到学习上,事无巨细。我希望家长朋友们真的能够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而不是去指挥同学们的学业,尤其是细小的学业问题。我知道还有很多家长喜欢登录自己孩子的教务处系统查看成绩、喜欢搞清楚各种成绩政策、喜欢研究他们选课问题,甚至有的学生的选课是家长代劳的。平心而论,高等教育是否成功,未来是否精彩,真的不在于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科大有一个活跃、广泛而庞大的家长组织。这个组织作为家长自己的交流平台,可以让大家打发掉孩子外出读书的寂寞时间,让自己的牵挂有一个落脚点。这些我都是理解的。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大部分信息,都是有偏差、断章取义、以讹传讹甚至有错误的。那部分准确的信息,往往也是因人而异、难以推广而且相当细节的。更重要的是,因为对大部分家长朋友来说,我们并不了解以学术研究作为起点的人生发展轨迹到底需要什么,因此免不了在家长交流中,还是回归到讨论分数、成绩、学历、文凭、深造这些表面文章上。越讨论越焦虑,无意识之间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那么是不是说家长就应该什么都不管,完全任由同学们自由发挥呢?当然不是。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谈论到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三方关系。大体来说是这样的:以前的学习,是学校把该学什么、怎么学规定好,然后学生执行,有点像是发给我们粮票,然后凭票领取物资。而现在的学习,因为每个人追求不一样,所以学校是把有可能用到的知识和资源都准备好,由学生们视自己的需要去领取,有点像是超市。超市不会硬把东西塞到我们手里。要拿什么,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做。同学们刚从中小学阶段进入大学,这个意识可能还不明确。家长应该鼓励他们,在这方面多督促他们。而不是一味地在细节上纠缠。
总之,健健康康地度过大学时光,这是真正宝贵的。身心健康,自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管这些东西是不是能直接体现在一纸分数上,这都是真正有用的东西。学生心态平静,来自于家长和家庭环境心态平静。希望大家不要给自己孩子额外的压力。以科大的学业强度来说,他们在学校已经非常辛苦了。
7
还没什么想法的话,可以尝试这样做
好了。上面说了这么多,都是纸上谈兵。如果同学们还是没什么想法,那我姑且提供一种规划方式,供大家参考。
大一入学,要让自己紧张起来,不要随意放松自己,也不要随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不规律。认真学习,认真读书,但是不要在意跟别人的比较。应付轻松的时候,要能意识到这意味着自己可能没有学到什么,没有提高;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着这是自己提升知识、习惯和能力的机会。踏踏实实,让自己每天都有进步。
科大规定部分院系一年级结束的时候要选择大类专业,还有部分院系是二年级结束的时候再细分小专业。这是我们所有学生都会遇到的,帮助我们脱离课本、迈向实际的事情。请大家注意,二年级结束的时候细分专业,不代表在这之前不能选专业。这只是选专业的最后期限而已。我建议大家至少在一年级结束的时候,就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这需要在第一年里,好好去了解学校的各个专业,仔细思考之后,再做决定。
选专业并不是个小事情。科大有十几个大类专业,像物理这种专业,还会再细分出十几个小专业方向。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的信息是非常多的。这些信息,都不是写在课本上的,也不是以考试出题的方式来了解的。这些信息,都是我们进行专业规划的重要线索。我们了解专业,需要运用到各种聪明才智,去查资料、去搜索,去找教授们聊天,去听学术交流报告、去找工作了的科大学长们咨询。一年之内,这种机会会有很多。这对我们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了解专业,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了解这个专业的学术目标到底是做什么,以此判断自己到底是否感兴趣。这是最重要的。第二,了解这个专业的未来工作方式是什么,以判断自己是不是接受这些专业可能的特殊情况。第三,了解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我是说最后,比如说三十五岁以后)都在从事什么工作。这三个方面应该会让我们做出相当慎重的专业选择了。
之所以强调在一年内完成这些,除了借此督促我们迈出脱离纸上谈兵的第一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有尽早确定了自己的专业喜好,才可能开始下一步联系专业的教授,选择双方都满意的,加入他们的课题组进行一线的学术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积累学术经验,增添经历,更重要的是学到很多学科内的知识,了解很多内部信息。这样一边完成课业一边从事学术研究,一两年之后,我们自然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个领域的深入了解,去决定自己要不要出国深造、要不要国内深造、如何深造、如何规划,等等。否则,没有经历就思考深造问题、发展问题,永远是无的放矢,空中楼阁。
我想强调一下:关于怎么选课、怎么出国、怎么看待成绩等等,这些事情都是我所谓的小事。要想做好决定,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自然就能知道这些事情该如何取舍如何安排。否则,在科大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费脑筋,累死我们也忙不过来的。
来源:中科大家长论坛
编辑:蒲松龄
推荐阅读
Hello USTC | 看完给19级学弟学妹的见面礼,我酸了
迎新季 | 给萌新的入学小建议
传播前沿科学,助力精彩未来 | 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迎来近百名高中生,开启量子之旅
优秀!53位中国科大校友入选2019国家优青!
重要进展!中国科大揭示肝癌发生发展两个新机制
量子通信领域里程碑!中国科大首次实现高维度量子隐形传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