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大强基计划 | 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要求,加强强基计划招生和培养的有效衔接,特制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如下。


基本情况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始终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学校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竞争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23个学院(含6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3个系,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和62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学校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守“精品大学、英才教育”的理念,坚持“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传统特色,保持适度规模,强化科教结合,重视通过学科交叉培养人才,尊重学生兴趣,完善“两段式、三结合、长周期、个性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注重基础、强化交叉、突出前沿”的本科课程体系,促进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兼顾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建校60年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培养的毕业生中迄今共有87人入选两院院士,平均每千名本科生中就产生一名院士;一大批毕业生献身祖国国防事业,涌现出了32位科技将军248位毕业生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大学子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教报国”的光荣使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由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医药生物技术系(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合办)和系统生物学系(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合办)组成,前身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贝时璋先生于1958年创建并担任首任系主任的生物物理系;1964年生物物理系并入物理系成为生物物理专业;1978年组建生物系,设置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本科专业;1998年组建生命科学学院,设置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本科专业。


经过60年的奋斗,生命科学学院已经拥有优异的办学条件,是国家培养生命科学领域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院2000年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生物学一级学科获批准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学院2002年获批国家生物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2008年获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上海生命科学院联合创办“贝时璋生物科技英才班”,并入选教育部生物学科“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7年,我校生物学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为A,并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生命科学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质量优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授74名,包括两院院士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其他高层次人才15名, 45岁及以下的教授超过50%。学院教师队伍教学科研水平高、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为教学改革、学术引领、创新能力培养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生命科学学院充分发挥“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优势,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广州生物医药健康研究院、微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基础教育优势和中科院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汇聚了一批学术大师参与人才培养,构建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


生命科学学院依托国家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育部无膜细胞器与细胞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徽省分子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细胞动力学和化学生物学省级实验室、安徽省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机构,在生命科学若干前沿领域已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取得了重要的人才培养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以“基础、前沿、交叉”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为特色,学院作为首席单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973计划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3项,近五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在Cell、Nature、Science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0余篇。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环境/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植物学与动物学5个与生物/医学相关学科进入ESI全球研究机构排名前1%。学院大力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人才培养质量优异,已培养了一大批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包括6名中科院院士、1名美国科学院院士、1名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2



1.   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专业致力培养具有高远理想追求和深沉家国情怀、了解生物科学相关领域发展前沿和总体趋势、具备科学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一流人才。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数理基础和宽厚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良好的科学实验技能,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沿和总体趋势,具有科学创新的思维,有一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综合能力,毕业后适宜继续攻读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或能在生物科学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和高技术研发工作。


生物技术专业致力培养具有高远理想追求和深沉家国情怀、了解生物技术相关领域发展前沿和总体趋势、具备科学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数理基础和宽厚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良好的科学实验技能,了解生物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具有科学创新的思维,有一定的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和管理能力,毕业后适宜继续攻读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或在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研、高技术研发、教学及其他工作。


2.   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办法

 “强基计划”学生实行动态选拔和滚动机制,每学年按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状况、科研训练等情况综合考查、有效评估,适当退出和补选部分学生,保障“强基计划”学生的整体培养水平,为生物科学相关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3.   本硕博衔接培养办法

按照我校“两段式、长周期”的模式,将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通盘考虑,分层设置,实现本硕博课程的全面衔接。按照知识结构、范围等因素和认知规律,将全部生物学类课程分为六个层次:学科通识层、学科基础层、学科核心层、专业基础层、专业提升层和研究层。“强基计划”学生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个性化选修相应课程和参加重大科研任务,完成本硕博培养的有机衔接。学校和学院将在课程安排、成绩记录、研究生课程免修等方面创造条件,保证“强基计划”学生的长周期培养。


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3



学制: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5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毕业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课程和必修环节要求,总学分修满160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培养方式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强基计划”学生培养,将面向生物学领域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潜心立德树人,利用多学科交叉和所系结合的办学优势,在我校“三结合、两段式、长周期、国际化”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突出学科交叉、坚持科教结合、瞄准科技前沿,深化学业导师制的言传身教,增强使命责任,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培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探究能力的训练,通过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强化,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为我国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相关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1.   优化教学管理

“强基计划”学生实行小班制和导师制,每班不超过30人,小班教学。各班在原有班主任(辅导员)的基础上,配备学业班主任,并选派有丰富经验的教授作为学生的学业导师,具体指导学生选课和参加相应的科研活动,进行个性化培养。


建立“强基计划”学生动态选拔滚动机制和学生评价专家团队。每学年按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状况、科研训练等情况综合考查、有效评估,适当退出部分学生,同时,在学校修读生物学专业的学生中选拔部分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进入“强基计划”班。


建立灵活的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管理机制。按照长周期的培养模式,通过个性化选修相应课程和参加重大科研任务,进行本硕博衔接培养。突出学科交叉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对有学科交叉学习要求和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要求的学生,允许弹性延长学习年限。


2.   强化使命驱动,提升综合素质

通过所系结合、科教结合和国际合作,学院和相关中科院所将选择和汇聚一批国内外德才兼备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和学生指导工作。通过学术大师们在科学素养、创新思维、进取精神等方面的交流和传承,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质。


坚持和完善导师制在学生培养中的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作用。选择教育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担任学术班主任和导师,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各种形式的导师制,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和基础学科前沿,增强使命责任,指导学生完成专业选择、课程选修、科学研究等,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通过加强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实践情怀。如通过所系结合培养,组织学生参观和了解上海生科院320园区(岳阳路320号)的历史,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单细胞生殖等重要科研成就中老一辈科学家的风采及高尚品德,培养学生爱国、坚持、诚信、奉献等优良品质,增强使命责任,激发学生为国家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为“健康中国”战略服务的信念。


3.   优化培养体系,创新学习方式

以突出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为主线,紧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求,结合生物科学前沿研究和发展趋势,更新培养理念,优化培养理念,创新学习方式。


坚持长周期培养,突出重基础、重交叉、重创新和个性化的特点。前2年通过组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跨学科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打造跨学科课程体系,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科交叉打下良好基础。后2年结合生物科学发展趋势及生物科学与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交叉融合,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点和未来发展需求,按照本硕博衔接的长周期培养模式,自主选修课程,参加科研实践,开展个性化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研究性探究性课题开展课堂研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充分利用所系结合、联合共建的优势,利用学院和院所承担有大型科研攻关项目的优势,鼓励并推进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探索学科前沿,提升学术能力。以科研创新实践为导向,结合一年级的“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二年级的文献阅读与分析、三年级的自主科研项目、四年级的毕业设计等课程和环节,引导学生参与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和进行自主科研课题研究,系统地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利用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产研紧密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掌握关键领域项目攻关的能力。


深化国际合作,坚持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通过建立国际咨询委员会,已与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推进学生的海外研修计划,学生能切身感受国外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和科研氛围,了解学术前沿,为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通过聘请海外知名学者到校进行系列课程或讲学,学生与国际一流科学家的直接接触和深入交流,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为今后进入学术前沿研究打下基础。“强基计划”学生在本科期间可在国际一流大学和实验室不少于两个月的学习研究经历,70%的学生国际交流时间不少于半年。


4.   强化质量保障,推动持续改进

按照“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结合“强基计划”学生的选拔、滚动、培养和出口等环节,进一步制定明确具体的质量目标和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和毕业生的后续联系,建立有效的毕业生跟踪机制和数据库,通过质量信息的科学分析持续改进相关培养机制,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逐步建立与大型科研机构、研发单位等用人单位的对接,以适应国家对生物学高水平人才的需求。


课程设置

5



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包括通修课程、学科群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自由选修课程等部分。


专业选修课程在导师指导下选修,不少于12学分。“强基计划”学生必须参与科研创新实践,获得创新实验类课程学分。选修生物学研究生课程可替代专业选修课程。


配套保障

6




根据“强基计划”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和学院将为“强基计划”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学校和学院将建立相应机制,制定相关政策,为“强基计划”学生培养提供优秀的师资和环境,为“强基计划”学生在免试推挤研究生、国际交流、奖助学金等方面给予配套保证。


在学校“强基计划”有关部门和组织的指导下,学院将设立“强基计划”学生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设立“强基计划”教学和学术交流委员会,遴选优秀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和学业班主任,推荐优秀教师承担重要课程教学,拓展学生国际交流渠道,推荐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为“强基计划”学生培养提供组织保障和支持。


为充分支撑“强基计划”学生培养的需求,学校将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保证学生国际交流、科研实习、创新实践等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在教学和科研实践硬件条件方面,我们将依托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十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依托中国科学院各合作研究所优异的研究条件,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学习、学科交叉和创新研究的环境。


学院师资教学科研水平高、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为学术引领、创新能力培养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我们还将通过共建院所和国际合作遴选一批优秀的专家充实“强基计划”人才培养队伍,通过优秀教师团队的言传身教和人生指导,使学生接受最新科技文化的启迪,在优良的学习环境中耳濡目染,激发创新潜力。学校和学院将对承担“强基计划”教学任务的优秀教师在政策、待遇等方面给予保障和倾斜。


备注

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正在调整,中国科大强基计划“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应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2020年)为准。


推荐阅读

“曹原们”是怎样炼成的——解码中国科大科技英才班

喜报!三连冠!

中国科大强基计划招生访谈回放,报考科大你不容错过!(附各省招生咨询QQ群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自强计划招生简章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