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大强基计划之物理学院——“追求卓越,科教报国”,培养世界一流的物理学人才

为贯彻教育部强基计划优秀理科人才培养计划精神,面向国家对基础科学人才、以及具备坚实学科基础优秀人才的需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依托物理学院的A+物理学科,开展物理学专业、应用物理学专业强基计划重点班优秀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下辖物理系、近代物理系、天文学系、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工程与应用物理系5个科研教学行政系,以及入选国家首批国家级示范教学中心的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同时,物理学院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建“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物理学和天文学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7年物理学(含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入选“一流学科”;在教育部第四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天文学获评A+学科。


 高大上的科学研究平台



研究方向包含光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天体物理、物理电子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光学工程、生物物理等11个二级学科。物理学院依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以及下辖的“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8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展从微观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到宏观天文宇宙学、从凝聚态超导物态研究到高维特殊材料量子体系、从液晶等软物质科学到细菌动力学生物物理、从量子光学基本原理到光信息与成像技术、从核磁自旋量子计算到细胞蛋白质成像技术、从加速器实验技术到等离子体聚变物理的全覆盖、广谱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

丰富的科技成果



近年来涌现出以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墨子号”量子科学卫星及跨洲际量子通讯、“悟空号”暗物质卫星科学实验、以及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大批优秀成果。2001年以来,多项成果、多次入选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优质的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机制



学院现有教员298人。其中,其中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万人计划15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4人。国家级与科学院、省部级优秀人才占比约34%。


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两段式、三结合、长周期、个性化、国际化”的理科英才培养体系:“2+X”两段式培养模式,前两年以坚实的大类基础教育为主,后两年侧重学生多学科、跨专业X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志趣和能力,在11个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专业选择,在所确定的专业方向内进行深造;面向科技前沿的科教结合、提升原始创造力的理实结合、与科学院相关院所的“科教融合、所系结合”;本硕博贯通的长周期培养机制;小班教学、因材施教,突破“流水线式”人才培养与跟踪模式;以及与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建立的本科暑期研究交流、学期交换等外访交流项目,与和MIT、Stanford、Oxford等大学联合举办“未来科学家夏令营”,开设学分互认课程体系等“走出去、请进来”国际交流培养模式。


“严济慈英才班”为代表的、所系结合拔尖理科人才培养英才班体系,已取得显著成果,培养了魔角石墨烯发现人曹原在内的新一代学术先锋。



物理学、应用物理学二级学科带头人



光学

李传锋,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从事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主要成果有:实验验证纠缠辅助的熵的不确定关系;实验发现量子关联可以不被环境所破坏并验证量子关联的突变现象;首次制备出八光子纠缠态;实验实现量子开放系统的环境控制,观测到了马尔科夫环境到非马尔科夫环境的突变现象;制备出高效的固态量子存储器,99.9%的存储保真度、51维的存储维度、100的存储模式数均创造世界最高水平;首次制备出光的波粒叠加状态,挑战玻尔互补原理设定的传统界限;实验演示量子麦克斯韦妖并实现量子算法冷却。研究成果多次被APS physics,Physics World, New Scientist, Science News等国际科学媒体作为重要进展重点评论。


理论物理

卢建新,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在引力/宇宙学、超弦/M膜理论研究领域做出领先性的工作。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赵政国,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粒子物理实验,领导北京谱仪上2-5GeV能区R值的精确测量,结果被国际粒子数据手册收录且被写入教科书。在大型强子对碰机上的ATLAS实验中,为精密缪子谱仪的建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并对双玻色子物理及Higgs粒子的发现做出了直接贡献。


天体物理

常进,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空间伽玛(γ)射线、高能带电粒子尤其是宇宙高能电子的探测技术方法及相关科学研究。领导实施了我国首颗天文卫星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项目,卫星关键性能指标世界领先;


等离子体物理

郑坚,教授/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创新发展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计划课题以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


原子分子物理

潘建伟,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该领域有国际影响的学者,特别是在量子通信、多光子纠缠操纵和冷原子量子存储等研究方向上做出了系统性创新贡献。



凝聚态物理

陈仙辉,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超导物理、关联电子体系研究。


物理电子学

刘树彬,教授/博导,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专业方向为核电子学,主要从事新型探测器及前端电子学方法、高精度时间测量/高速高精度模数变换、空间科学载荷高可靠性电子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从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升级之北京谱仪III 飞行时间探测器读出电子学研制、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观测站(LHAASO)之水契伦科夫探测器阵列读出电子学等工程科研,作为主任设计师承担中国科学院空间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惟一有效载荷关键分系统—BGO 量能器的研制工作。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杜江峰,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创新发展了自旋量子调控及动力学解耦等量子物理实验技术,结合系列高性能磁共振实验装备的成功研制,将磁共振探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等量子物理的新颖应用领域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光学工程

孙方稳,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量子光学、微纳光子学、量子信息。


生物物理

袁军华,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物理,运用物理的思想和方法定量研究生命科学中的问题。目前方向为细菌运动性及信号传导网络,细胞运动及环境感知、适应。



招生对象、报名条件、选拔程序等内容详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基计划网站

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推荐阅读

中国科大强基计划之“核工程与核技术”——铸造大国重器的基石

中国科大强基计划之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培养世界一流化学学科领军人才

中国科大强基计划之工程科学学院 ——培养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力学领军人才

中国科大强基计划之数学科学学院——培养世界级数学精英人才

中国科大强基计划之生命科学学院——培养世界一流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人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