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候选人|张璟鹤:作为一位免疫学博士生我能为抗疫阻击战做些什么?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博士生


2015级 张璟鹤

张璟鹤,女,汉族,1993年生于黑龙江省黑河市。2015年入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医部,现为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博士生。


张璟鹤出生在一个老党员的家庭,小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作为党员的外祖父讲那些故事。爱国精神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由祖辈的一个又一个鲜活事例融入了她的血液与精神中。成长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是这个普通的家庭,对她最大的期望。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张璟鹤勇敢践行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01


勇敢担当,抗疫一线贡献科研力量



在疫情爆发之初,她的导师魏海明教授就立即组织带领团队里的众多青年人奔赴前线。


导师与第一时间奔向前线的师兄师姐,给了张璟鹤很大触动。


她一方面为能在这样一个勇于担当的团队中学习本领而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她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同样作为一位免疫学的博士生她能为这抗疫阻击战做些什么?


她在家中反复思考,前期她们研究组的结果,虽然充分的剖析了新冠肺炎的患者外周血的免疫特征,发现了外周血中免疫细胞大量减少,炎症风暴出现等现象。然而免疫细胞为何迅速减少?炎症风暴的发源地在何处?这些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的答案在那个时刻仍是未知。


2月27日下午,张璟鹤听她所在研究组的负责人魏海明教授说,在武汉急需进行一系列免疫学指标的检测。


听到这个消息后,张璟鹤立刻向父母家人说明情况,在征得家人的支持与鼓励后,立刻向魏海明教授主动请缨,申请前往武汉进行新冠肺炎病人的病理检测



经过安徽省红十字会抽调,张璟鹤成为了安徽援鄂医疗队的第八批队员,顺利到达武汉。她在卞修武院士的鼎力支持下,在武汉中部战区总医院开始了对新冠肺炎患者肺脏组织切片的病理检测。


她在观察完几例病人的病理切片后,没有任何踌躇,立刻投入实验。她那时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要尽快拿到关键问题的答案。


第一天工作结束,她脱掉防护服时已经凌晨一点钟了。此时从她穿上防护服开始,已经不吃不喝工作了13个小时,却一点也感觉不到累与饿。


张璟鹤拿到的初步结果非常符合预期,是完全支持团队所提出的临床治疗方案的。肺脏中确有免疫细胞大量浸润,炎症风暴关键因子IL-6在肺脏中大量存在。这为“抗炎症风暴”治疗的科大方案提供了关键的病理证据。


回到酒店,她给导师和家人报了一个平安,看着镜子里自己和医护人员同款的“N95口罩脸”,她没觉得疼,反而有点自豪。



她和家人说:“我好像真的做了一点对国家有用的事。”


接下来的几天里,她每天从读片开始,切片、染色、封片,每天要做两轮。平均每天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工作十小时以上。


张璟鹤在武汉一共完成了130多张病理切片的检测工作,为团队发现的“炎症风暴”在新冠肺炎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重要概念提供了可靠的病理依据。


3月3日,张璟鹤所在科研团队所提出的“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中国科大方案,作为“免疫治疗”入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正式进入临床应用。


张璟鹤以及她所在的研究组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的战“疫”使命。


她在武汉期间的突出表现也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认可,在回归到自己的科研岗位后,她先后收到了来自安徽省红字会的抗疫荣誉证书和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的表彰。

02



求知若渴,踏实奋进



科研的路是苦的,张璟鹤也经常遇到挫折,忙到深夜。但是她明白,文武艺不是轻易练成,所谓执着科技攻关更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漂亮话。


几年来她一直在不断积累多方面知识,只要是新的、有用的知识她就去学,去钻研。她曾连续四年获得学校的一等学业奖学金,连续两年在研究生学术年会中获得墙报奖。


正是平时积累的知识和技术,让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能够迅速做出判断,不辱使命。让她在拿到新冠肺炎片子后的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病人肺脏病变的主要病理特征。并依此设计了更有针对性的十余项免疫检测指标,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拿到了可靠的结果,为研究新冠肺炎的发病机理提供了病理方面的数据支撑。



图文源于中国大学生网(微信ID:dxszzcn)


推荐阅读

中国科大2020级本科新生入学须知,请逐一查收学校的暖心~

AR攻略指南!快来看看录取通知书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中国科大2020级本科新生群汇总,欢迎新同学加入!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