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都是追梦人 | 中国科大与航天梦

向航天强国梦进发 中国科大本科招生 2023-06-20

SPACE DAY OF CHINA

(航天牛)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



中国航天日

Space Day of China

2023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本届航天日以“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为主题,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合肥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空探测实验室承办。

在53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几十年来,从“东方红”唱响到“神舟”逐梦,从“北斗”指路到“嫦娥”揽月、从“天问”探火到“天宫”遨游……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全面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一次又一次的非凡突破,让中国印记闪耀星空。






(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海报)






在这背后也包含着无数中国科大人的汗水与成长,他们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永久地镌刻在中国科大的基因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科大人奋勇向前、勇敢追梦。



1

初心:为了 “两弹一星”事业


中国科大是为了“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一所新型大学,她的成长也见证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时光追溯到上世纪,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开始研制“两弹一星”。于是,在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倡议下,中国科大应运而生。1958年9月20日我校成立的当天,聂荣臻副总理亲自到会并讲话,指出“科大创办的目标非常明确而实际,就是为研制‘两弹一星’培养尖端科技人才”。建校初期,学校所设立的13个系41个专业,全部围绕当时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目标需求。

中国科大的成长寄托了众多开国元勋和老一辈科学家的深厚期望。为了“两弹一星”事业,一大批著名科学家汇聚在中国科大:钱学森作为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担任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首任系主任长达2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总设计师赵九章在中国科大创办了应用地球物理系;郭永怀响应祖国的召唤回国,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无数心怀“航天梦”的科大人用自己的力量助推着“两弹一星”顺利实现。

(赵九章与中国科大学生在一起)

(钱学森在给科大学生讲课)

(郭永怀在中国科大作学术报告)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这批获奖专家中,有11人曾在中国科大任教。“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2

逐梦寰宇,叩问苍穹


进入21世纪,我国航天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到“墨子号”量子卫星,从“嫦娥”探月工程到“天问”火星探测、“北斗“卫星……在这些重大任务中,中国科大的毕业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大基于在量子科技、行星科学、粒子探测、空间科技、人工智能、能源材料、生命科学、工程科学等方向的创新优势,逐梦寰宇,叩问苍穹,在广阔宇宙中探索科学的答案,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






(“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

2015年12月17日,“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成功发射。该卫星是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高能伽马射线、电子宇宙射线空间探测器。

由中国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BGO量能器为“悟空号”探索宇宙暗物质保驾护航,协助其得到中国首个GeV以上能段伽马射线天图,标志着我国在伽马射线空间探测领域首次占有一席之地,实现了从跟跑国外到领跑国际的跨越。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常进,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在暗物质粒子空间探测、空间天文观测设备研制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常进)

“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自从2015年升空以来,取得了突出成果。“悟空号”获得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精确的宇宙射线电子、质子和氦核能谱,获得世界学术界广泛关注。





“墨子号”量子卫星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拉开了我国量子通信研究新时代。它突破了一系列高精尖技术,顺利完成了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三大科学实验任务。中国科大潘建伟院士科研团队通过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为推动大尺度量子通信实验研究做出卓越贡献。

(“墨子号”量子卫星)

“墨子号”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主要从事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作为国际上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他是该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

(潘建伟)





“嫦娥”探月






月球承载人们对太空的好奇与向往,被寄予无限的梦想。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探月工程“绕、落、回”的每个阶段都有着科大人的身影。有的托举“嫦娥”飞天探月,有的助力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有的“揽月归来”带回月球“土特产”,还有的科大人获得了首批珍贵月球样品开展研究……

(欧阳自远)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于1959-1961年在中国科大进修。作为首席科学家,他带领科学团队夙兴夜寐、风雨兼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把古老东方的“嫦娥奔月”传说和梦想变为现实,他也赢得了“嫦娥之父”的美誉。

(吴伟仁)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197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无线电系遥测遥控专业。鉴于他在航天领域的杰出贡献,2020年6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将国际编号281880号小行星命名为“吴伟仁星”。

(张克俭)

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克俭,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长期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

(王赤)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1990年从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毕业,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负责人,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任务中方首席科学家;探月工程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和天问一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嫦娥四号工程副总师,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工程副总指挥等等。



还有很多校友耕耘在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的多个航天领域——

姓名

毕业系别/院

简介

杨建峰

(8502)

物理学系

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全景相机主任设计师

查学雷

(8913)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

李学龙

(9406)

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

嫦娥二号卫星立体相机图像主管设计师

阮剑华

(9405)

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

陈建新

(9813)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嫦娥四号热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

谢圆

(0110)

自动化系

北京飞控中心空间站任务副总师

郭亚坤

(0206)

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

远望三号船USB雷达组组长

孟彦鹏

(0310)

自动化系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嫦娥三号指控大厅3D动画系统技术主力

张辉

(0510)

自动化系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副主任、神舟飞船系列任务副总设计师

张君鹏

(0805)

近代力学系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测控通信系统通信总体主任设计师

颜秉辉

(101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挥控制中心指挥显示系统指挥员

崔艺晗

(1307)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一线科技人员

(据不完全统计)

一批中国科大校友获得了

嫦娥五号任务首批珍贵月球样品开展研究

(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

姓名

简介

李献华(7907)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位素地球化学家、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理论研究

徐伟彪(7907)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主要从事行星化学和比较行星学的研究工作

杜江峰(8504)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及其应用的实验研究

秦礼萍(9607)

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从事同位素宇宙化学的研究

夏小平(9607)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微区原位地球化学分析实验方法开发与应用研究

何永胜(010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主要从事造山带岩石地球化学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开启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中国科大作为我国深空探测中首个承担单机级科学载荷任务的高校,独立研制的火星环绕器有效载荷火星磁强计随“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着陆巡视器和环绕器组成,将在国际上首次一步实现“绕、着、巡”三大任务目标,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其中火星环绕器有效载荷火星磁强计的主要功能为获取火星空间磁场环境高精度数据。

(火星磁强计实物图)

承担火星磁强计研制任务的是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空间有效载荷研制平台。该平台同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由汪毓明教授从2012年起开始牵头组建。本次火星磁强计载荷研制的主要负责人为张铁龙教授,参与的骨干有郝新军、李毅人、潘宗浩、刘凯、陈满明和李新等人。

在火星探测任务中,空间有效载荷研制平台还与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部)安琪教授团队的曹喆和封常青教授合作参与了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的研制任务。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的承担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中国科大主要负责了其中飞行时间测量FPGA的研制。

(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








“北斗三号”卫星






由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单旭副教授为主任设计师,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和物理学院组成的空间等离子体科学探测载荷研制团队,联合航天五院513所等单位,成功研制北斗三号卫星低能离子探测载荷(LEIS)。

(卫星发射与在轨运行:左图卫星发射图(来自央视新闻);右图为卫星载荷在轨运行示意图)

空间低能离子是空间等离子体探测的基本要素,卫星载荷的原位探测数据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太阳活动及其太阳风对行星际空间和行星磁场的作用、磁层结构及其动力学、磁场重联和环电流现象等空间物理,而且还能对空间天气极端事件予以预警,为卫星或飞船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2012年在王水院士、窦贤康院士等人倡议下,地空学院汪毓明团队、物理学院陈向军团队和安琪/刘树彬团队联合组建了中国科大空间低能粒子有效载荷研制团队,由单旭副教授任载荷主任设计师,带领团队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北斗三号卫星低能离子载荷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科大空间低能粒子载荷研制团队和平台建设日趋成熟,已经具备承担相关国家空间探测计划任务的能力。






3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是每一位科大人刻在骨子里的信仰。红专并进,代表了科大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理实交融,代表了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不断探求真理的价值追求。

建校六十五年来,中国科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抢占世界科技前沿。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科大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和国防科技事业,许多人为此终身奋斗在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国防基地。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大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大批学子出国深造,学成归国后在各行各业至诚报国、群星闪耀。迄今为止,中国科大毕业生中已经涌现出32位科技将军及大批前沿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型企业家、国防科技中坚,获得了“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生”的美誉。据不完全统计,在深空探测及相关领域获得国家杰青的中国科大校友高达60余人

钱学森曾经说过,“航天是系统工程,不能靠我一个人,要靠一大堆人”。作为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工程之一,载人航天涵盖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众多科学领域,涉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航天动力、通信、遥感、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工程技术,是当之无愧的国家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

中国科大从创建之初,一直坚持实施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模式,倡导科教结合,开启学科交叉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首任校长郭沫若在1958年首届学生开学典礼上表示:“我们不仅要掌握尖端,而且要有深厚的基础,广博的知识,丰富多彩的技能。”这使得中国科大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有很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能够迅速走进新的领域

(首任校长郭沫若在1958年首届开学典礼)

据不完全统计,2009-2021届毕业生中,有400余人前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航天事业单位工作,涵盖了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微电子学院、核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等院系的毕业生。从火箭和飞船的总装车间,到发射场、卫星测控站点……都有中国科大毕业生活跃的身影。

4

一起向未来:探测未知的世界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重要方向,是大国科技博弈的未来战场。为加快推进我国深空探测事业发展,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大三方共建深空探测实验室。

三方共建深空探测实验室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航天强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要努力把实验室打造成代表国家水平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支撑我国深空探测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深空探测实验室的建设也彰显了中国科大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为了精准对接深空探测实验室研究单元,学校统筹校内优势力量建立深空科学技术研究院,覆盖物理、化学、工程科学、空间科学、行星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众多优势学科,将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等各方面有效支撑实验室建设,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科大力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紫金山天文台大视场巡天望远镜)

此外,中国科大还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建“墨子”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建设天文“双一流”学科平台,搜寻和监测天文动态事件,开展时域天文观测研究,打造北半球巡天能力最强的光学望远镜,开启星空探测新征程,探寻人类深空新疆域



结语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从战国屈原的《天问》到盛唐李白的《把酒问月》……回眸千年,飞天梦几乎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璀璨文明一样悠远。

我们相信一代代航天人将赓续传承、接力奋斗,在浩瀚太空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我们相信一批批科大学子将继续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科教报国”的精神,在新时代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托举起中华民族的航天强国梦想,

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蓬勃力量!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中国科大本科招生各官方平台,

了解更多最新信息

还可以通过消息、私信或者留言进行咨询

微信公众号

微信视频号

新浪微博

哔哩哔哩

抖音视频

快手视频

推荐阅读

震撼首发!中国科大2022年本科招生宣传片《星光少年瀚海梦》上线

官宣!“航天牛”与你共度航天日!(内含福利)

高考倒计时50天!彼方尚有荣光在,中国科大等你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年“自强计划”招生简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