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专家视点】程实:“一带一路”突破全球经济治理困局

2017-05-12 世经中国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017年既是危机十载的回首之年,也是“一带一路”全面推进的加速之年。随着本轮危机进入全球秩序危机阶段,需求侧政策瓶颈和全球化退潮相互叠加,构成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长期困局。直面这一挑战,“一带一路”战略将引领区域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开启“多元化”的全球化浪潮,进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突破困局。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高端峰会,不仅将奠定沿线区域多边机制的基础,更将为全球经济治理带来新变革。人民币国际化和区域政策协调机制有望成为本次峰会的核心亮点,有助于激活区域经济的长周期复苏动力,为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创造新的历史机遇。


  危机十年,全球经济治理陷入困局。2017年,是危机连绵十载的回首之年。十年之际,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已演变至全球秩序危机阶段,全球治理体系遭到严重冲击。需求侧刺激政策步入瓶颈,叠加全球化的持续退潮,桎梏了全球经济的长周期复苏,全球经济治理困局亟待突破,全球经济结构性矛盾亟待纾解。


  第一,全球需求侧政策遭遇瓶颈。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产出缺口逐步缩小,货币宽松对全球经济复苏的边际刺激效应迅速衰退。并且,长期的货币宽松扭曲了要素市场配置机制,阻滞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详见附图),侵蚀经济中长期增长动力。另一方面,虽然财政刺激将接棒货币宽松,但未来政策空间并不宽裕。一国的大规模减税将大概率引发普遍效仿,重演1980年代初的全球税收竞争,大幅冲销减税政策的刺激效果。由于各主要经济体的政府负债水平已居于高位(详见附图),激进的赤字财政亦可能引发全球性债务风险。因此,需求侧的竞争性宽松无法根本扭转全球经济的复苏疲弱,全球亟需一场多角度的供给侧改革,重塑全球经济的长周期复苏动力。


  第二,全球化退潮日趋严峻。近年来,国际贸易需求持续低迷,对全球经济复苏造成严重拖累。IMF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贸易增速仅为2.2%,降至2010年以来最低点。2017-2022年全球贸易增速预测为3.9%,较1980-2016年历史均值下降1.4个百分点。更值得忧虑的是,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和孤岛主义正在重构世界格局,全球贸易冲突不断加剧,反全球化、反一体化思潮日趋高涨。今年3月以来,虽然荷兰、法国大选暂时遏制了民粹势力崛起,但欧洲民粹政党的支持率已攀升至历史峰值,成为全球市场的新风险源。因此,全球经济已经深陷“全球化退潮-经济放缓-民粹高涨-全球化退潮”的负向循环。负责任的全球性大国,应当把握法国大选后民粹主义短暂放缓的宝贵机遇,积极提供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阻断这一负向循环机制。


  直面挑战,“一带一路”破解关键难题。2017年,也是“一带一路”全面推进的加速之年,是沿线区域多边机制建设的奠基之年。本次“一带一路”高端峰会的召开,不仅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更将打开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局面。通过针对性地破解两大难题,“一带一路”有助于消除全球经济治理困局的根本症结,加快全球经济再平衡。


  第一,“一带一路”引领区域经济供给侧改革。通过“一带一路”的辐射作用,中国稳步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区域经济改革的动力引擎和经验样本。这一引领效应将从三个层面有序发力,以区域融合消解结构性矛盾,以有效供给推动长周期复苏。


  首先,内外联动,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产能的“去旧育新”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对内改革的需求将扩展国际合作的空间,为沿线欠发达地区的基建发展、产业升级和市场培育创造历史性机遇。


  其次,互联互通,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根据供给学派理论,产品供给的优化取决于要素供给的优化。借助“六大经济走廊”,资源、能源、人才、资本等要素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加速流动,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区域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


  最后,区域稳定,活化市场微观动力。以中国经济为稳定锚,“一带一路”所构建的基建网络和贸易网络,也是区域经济的稳定网络。在宏观乱纪元中,区域稳定性的提升将改善长期风险偏好,提振社会资本的投资意愿;改变居民长期收入预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进而在供求两端激活区域发展的市场驱动力。


  第二,“一带一路”开启“多元化”的全球化浪潮。本轮全球化退潮暴露了传统全球化模式的深层弊端。以大国利益为导向的全球化模式,造成了全球经济的长期失衡,是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高涨的经济基础。当前,全球多元化正在涨潮,新兴市场重新振作,其经济增速较发达国家的优势持续扩大。


  顺应潮流,“一带一路”对全球化模式进行三方面的优化升级,使多元化浪潮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持续动力。其一,务实多样。2013-2016年,“一带一路”已与欧盟、俄罗斯、英国、韩国、哈萨克斯坦、越南等经济体的发展战略对接,扎根于沿线区域的多样化特征和多层次进程,兼顾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发展诉求。


  其二,互利共赢。不仅中资企业为区域经济积极“造血”,中国市场也为沿线资本提供了优质标的。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7年初,中资企业在20个沿线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积投资逾185亿美元,为当地创造逾18万个就业岗位和11亿美元税收。2016年,沿线国家企业来华投资71亿美元,新设在华企业2905家,同比增速高达34.1%。


  其三,包容开放。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与欧盟、非盟、东盟、中东欧16国等组织发布了合作规划的联合声明。摒弃区域组织的排他性传统,“一带一路”与现有区域合作机制形成了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


  顺势而为,五月峰会推进全球治理新变革。基于以上分析,本次“一带一路”高端峰会位于全球化兴衰的关键节点,具有突破全球经济治理困局的全局作用。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本次峰会有望为全球经济治理带来新变革,两个方面的重要成果值得期待。


  第一,全球货币体系的存量变革。以对外直接投资为动力,以沿线经济真实需求为支撑,人民币国际化有望择机加速推进,逐步成为区域中心货币,降低沿线区域经济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加速收紧的大趋势下,人民币国际化将有效弥补沿线区域的流动性缺口,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便利性和稳定性。


  第二,区域合作机制的增量变革。本次会议将构建高级别、常态化的“一带一路”多边政策对话和协调机制。通过深化多边对话,凝聚各方共识,加速区域互联互通,抵制“三大主义”负面影响;通过增强政策协同,避免政策更迭的负面外溢效应,推动区域经济治理体系的优化升级;通过拓展沿线各国的宏观审慎监管协作,并可能尝试建立超主权的区域金融市场稳定机制,降低区域经济金融系统性风险。


(来源:华尔街见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