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经济研究》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世界经济研究 世经中国 2022-06-09

加入WTO与中国对外开放

加入WTO对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文本的实证分析

  • 余  振(武汉大学美国加拿大经济研究所)

  • 李晨曦(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   

摘要:

不断推进改革和开放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之一。加入WTO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向前发展的一大步。为此,文章基于1992~2021年中国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运用主题模型等计算机文本分析方法,估计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发展特征及趋势,并分析加入WTO对其产生的影响。为区分加入WTO和国内相关因素的影响,基于文本分析结果进一步采用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加入WTO后,中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步伐加快,尤其是在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的前几年;第二,加入WTO通过提高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开放程度促进了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发展;第三,加入WTO给中国金融体制、价格体制、所有制结构、财税体制等涉外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新动力,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向更高水平迈进。VAR模型的结果表明加入WTO对于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全面理解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开放型经济体制发展特征的识别和量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银行业开放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吗?:基于外资银行在华设立分支机构的准自然实验

     金友森(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曹世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许和连(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摘要:

如何推进金融开放以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是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问题。文章以外资银行在中国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5年手工整理的各城市外资银行进入时间与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匹配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且稳健的促进作用,外资银行进入使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约6%。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外资银行进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渠道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外资银行进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大于中西部地区,外资银行进入对非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相对更强。

要素流动与全球化经济

供应链配置与企业绩效表现:效率与稳定

     葛顺奇(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关乾伟(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罗  伟(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

摘要:

文章基于上市公司供应商-客户关系数据,深入分析企业在供应链配置过程中多元与集中的相对选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使用“倍差法”考察相应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研究发现,企业通过供应链集中化选择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绩效,另一方面也具有增加绩效波动的效应。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供应链包含海外企业、具有海外收入、资产专用性较高或国有资本参与度较低的企业中,供应链集中带来更加显著的绩效波动效应,且该效应对制造业、低资产专用性行业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中,供应链集中度越高的企业其绩效更易受到冲击影响,反之,则绩效更具韧性。机制检验发现,降低库存调整成本是集中化提升绩效的重要作用渠道,而增加专用性资产投资、提高转换供应商时的绩效波动性是绩效波动效应的重要作用方式。文章对企业进行供应链整合时如何兼顾降本增效及其潜在的波动风险,把握效率与风险的平衡与稳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极端事件冲击下的价格联动、风险传染与风险溯源:来自国际原油市场与中美金融市场的新发现

     隋建利(吉林大学商学院)

     杨庆伟(吉林大学商学院)

     刘金全(吉林大学商学院)

摘要:

极端事件因其爆发快、辐射广等特点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文章通过探究国际原油市场与中美两国金融市场间的价格联动效应,构建国际原油市场与中美金融市场动态因果网络,测度国际原油市场与中美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效应,追溯中国金融市场的外部风险来源。研究发现:在极端事件期间,国际原油市场与中美金融市场间的联动效应迅速提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际原油市场与中美金融市场间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的概率分布曲线呈现分布区间扩张、分布中心右移以及峰度迅速下降的态势,中国股票市场与汇率市场的动态条件系数较高;国际原油市场与中美金融市场间风险传染效应具有显著的“事件驱动”特征,在极端事件冲击下国际原油市场与中美金融市场间风险传染效应显著增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金融风险传播的动态路径为原油价格下降→美国股市下跌→中国股市下行→中美金融市场共同恶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金融市场的外部冲击强度与波动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追溯中国金融市场的外部风险来源可知,美国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强度要高于原油市场,中国股票市场与汇率市场承受的外部冲击较强。

全球经济治理与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制度环境与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演进:基于外在经济冲击视角的再考察

  • 屠年松(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 龚凯翔(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摘要:

文章从外在经济冲击视角出发,在对2007~2019年全球54个国家基于前后向联系的出口复杂度进行测算的基础上,结合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再次考察了技术创新、制度环境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作用,并进一步借助广义可加模型研究特定因素下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演进路径。研究发现,在外在经济冲击视角下,技术创新显著推动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演进过程,但制度环境却未表现出明显的正向作用。结合异质性检验发现,技术创新、制度环境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演进具有显著异质性特征,现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地域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演变的主要动力也存在差异。文章借助GAM模型研究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在技术创新、制度环境等特定因素下的演进路径,发现发展中国家因引入FDI而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可能性。这对发展中国家在外在冲击背景下精准施策以推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高端攀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思考。


“一带一路”沿线FTA与出口二元边际:基于网络分析视角

  • 彭   羽(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 郑   枫(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摘要:

文章基于网络分析视角,采用1995~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HS6位产品层面出口贸易数据,使用泊松伪最大似然方法(PPML)分析了双边FTA及出口国的FTA网络中心度地位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双边FTA深度提高对出口增长的影响主要来自于集约边际,而出口国网络中介中心度地位提升则显著促进其出口扩展边际增长。这表明,沿线国家深度嵌入FTA网络有助于促进其出口多元化和降低贸易风险,弥补双边FTA主要促进出口集约边际带来的不足,避免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基于沿线国家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双边FTA深度和FTA网络地位的提升对初级产品出口国的二元边际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工业品出口国而言,双边FTA深度提升仅促进其出口集约边际增长,而FTA网络地位提升则促进其出口扩展边际增长;FTA网络中介中心度提升对信息获取能力较弱的沿线国家出口二元边际促进作用更明显。

“双循环”与中国经济发展 

资本市场开放促进了资本市场公平吗?:基于“沪港通”开放事件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 万华林(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学院)

  • 朱   凯(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 于雪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学院)

摘要:

基于资本市场公平视角,以沪港通开通为准自然实验,文章以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内幕交易水平的影响,以检验资本市场开放是否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公平。研究结果表明:(1)资本市场开放对内幕交易具有治理作用,有效降低了内幕交易水平,促进资本市场公平,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开放能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2)上述治理作用在信息披露改进动机较强、量化信息披露较少、信息披露质量较差和信息透明度较低的公司以及融资需求较高的公司中更显著,说明资本市场开放对内幕交易的治理主要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和融资需求机制发挥作用;(3)地区金融竞争与资本市场开放的治理作用有一定互补效应。文章结论为中国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举措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支持,也说明了其作用发挥的主要约束条件。


人口老龄化通过需求侧对实际汇率的影响

  • 韩保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王胜今(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摘要:

文章在萨缪尔森的分析框架下建立了一个两期多商品的跨期迭代模型来研究人口老龄化通过需求侧对实际汇率的影响。理论分析认为,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跨期迭代,人口老龄化会使得消费相对增加,净出口减少。受消费者消费偏好和无套利均衡的制约,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净出口减少使得进口商品种类增加、出口商品种类减少以及劳动力工资相对上升,而劳动力工资相对上升使得实际汇率升值。为了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文章使用1980~2019年93个国家或地区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了老年抚养比对实际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年抚养比上升会使得实际汇率升值,中介效应回归结果表明老年抚养比上升会使得净出口减少,净出口的减少会使得实际汇率升值。


资本市场国际化与投资—股价敏感性:基于A股纳入MSCI指数准自然实验的研究

  • 谭雅妃(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 朱朝晖(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

A股正式纳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新兴市场指数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为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带来革命性的积极变化。文章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利用A股纳入MSCI的外生事件考察股价的“反馈效应”,并基于管理学习假说研究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对投资—股价敏感性的影响,即公司投资在上市公司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后是否会对股价更敏感。研究发现,A股市场存在反馈效应,且相较于主要特征相似的匹配公司,A股纳入MSCI后显著增加了标的上市公司的投资—股价敏感性。另外,这种效应更显著地存在于治理水平低和融资约束程度高的公司中。进一步分析表明,A股纳入MSCI后提高公司投资—股价敏感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强化了管理层从股价变动中学习信息的动机,有助于公司进行评估投资决策。受益于股价信息环境的公司如新兴行业以及国际化公司在A股纳入MSCI后反馈效应更为显著,对投资后果研究发现A股纳入MSCI能有效提高投资效率。文章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国际化有利于引导实体经济发展,帮助上市公司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对完善投资决策有效性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