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微课 | 陈虹:考古百年与中国故事
思政微课
浙江大学师生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的主题宣讲思政微课,赓续红色血脉,讴歌发展成就,展示青年成长,弘扬时代主题,以浙大声音、浙大故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考古百年与中国故事
陈 虹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教授
今天,我们来和大家聊一聊“考古百年与中国故事”这个话题。这是考古学概论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篇章。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学习考古,以及未来更好地发展考古非常重要。
近代考古学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西学东渐的学科。但是,我们中国有着非常好的基础。因此,才能使近代考古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顺利的进入中国。
其中一个好的基础就是金石学,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偏重于注入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金石学初步形成于北宋时期,以曾巩的《金石录》和吕大林的《考古图》,以及《宣和博古图》等著作为代表。在清代,金石学达到了顶峰,在清朝就完成了900多本著作,而且涌现出了像罗振玉、王国维,这样一大批著名的金石学家。
同时,另一个基础要提到的是西方考古学。在19世纪末,中国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了欧洲考古学。梁启超就曾翻译了一部分欧洲考古学的文章到中国来。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开始派出探险队或者考察团进入到中国的边疆地区,以各种名义进行测绘。在测绘的过程当中,有一些人掠夺走了中国的古物,对中国的古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一个现象,也激发了中国政府以及中国学者对古物的兴趣,以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那这样两个基础使得中国考古学在19世纪20年代逐渐诞生。
在1920年,一位法国的传教士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发现了一件有着明显人工痕迹的石英岩石核。这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第一件有确切地层记录的旧时期时代制品。在1921年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著名的龙骨山遗址,并且在整理动物化石时发现一枚人牙化石,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关注。特别要提出的是在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以彩陶为显著特征的新时期时代文化遗存,并且提出了仰韶文化这一概念。这一个事件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
在西方考古学的影响下,中国学者开始不断的学习,并且参与到考古学当中。但是,中国学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模仿与借鉴过程当中。中国学者积极发挥着自主能动性。在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考古研究室,1924年又设立了考古学会,1928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成立,下设考古组。中国学者开始积极自主的参与中国境内的考古工作。特别是在1926年,学成归国的李济先生主持了西阴村的发掘。这一次发掘是学术史上中国人第一次由自己主持的考古发掘,是非常了不起的开端。此后,还有一系列重要的发掘。比如说北京周口店、安阳后岗、安阳小屯等。
在抗战时期,田野工作一度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停顿。但是中国的学者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放弃考古工作。他们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积极的学术态度。主要工作是在整理过去发掘出来的材料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考古学工作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期。考古队伍迅速壮大,调查发掘遍及全国,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考古学建立起了完整的研究体系,并且出版了大批的发掘报告和研究论述。
在2021年中国考古学界召开了中国考古百年大会,庆祝中国考古诞生100周年。在此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多次关心考古工作,并且在考古大会的时候发来贺信。在多次的批示当中,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中国考古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历史意义,并且对考古工作者提出了对未来工作的期望与要求。最后还强调了考古与历史研究的重大价值。这些对于我们考古学以及考古工作者来说,都是最大的肯定以及非常大的一个期望。
接下来我们将开启中国考古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作为考古学生、考古学者。我希望大家能够发挥能动性,认真思考,积极工作,实现新的迭代创新。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几个方面要一起来努力。一个方面是我们更好的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考古学与历史,认认真真的讲好中国故事。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站在中国文明的角度,更好的认识并且展现我们的文明溯源以及文明发展历程。
编辑 | 浙大青媒 张小7
全文审稿 | 浙大青媒 Jenny 圆圆不扁
责任编辑 | 杨珍 叶盛珺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