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浙大梦 | 农学院汪自强&俞杭宏:用“强农梦”托举“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并加以阐释:“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梦也是浙大人的梦。浙大人始终追求的光亮的方向奋力追梦,将个人梦、浙大梦、中国梦牢牢捆绑在一起。浙大的故事里有你有我,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心怀有梦,才能和这个时代共同奋进;奋力追梦,才能谱写更辉煌的时代华章。在浙里,让我们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老浙大人与新一代浙大青年共谈追梦故事,共话使命愿景!
讲述人
汪自强,理学博士,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湖州市休闲观光农业产业联盟省级核心专家,浙江大学湖州休闲农业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为作物栽培生理与大豆育种,曾从事作物养分利用效率、作物品种生态类型、种子劣变生理等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部、浙江省科技厅攻关和重点项目和中国农科院豆类资源创新和评价项目,涉及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农业区域开发、豆类资源的创新和利用等领域,已育成大豆新品种2个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了《新世纪浙江农业发展研究》、《农作物种子质量管理和控制》、《粮用豆类作物栽培技术》、《知识经济时代与农业生产》等著作和专著。2005年起作为省科技特派员赴泰顺县万排乡工作。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委、省政府优秀科技特派员” “最美浙江人、最美科技人”“浙江省革命老区创新创业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四十多年来,我在浙大的“追梦路”,可以说是始终与农业、农村、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
“爱农”“助农”是我不变的初心。三年知青下乡务农经历,让我看到了农民的苦,四年大学农学本科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了农业的难,十八年省科技特派员的经历,使我认识到了农村发展的不易。改革开放后进入浙农大求学后,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当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加工作后,我认识到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欠发达地区的人们真正的富起来,用“强农梦”托举“中国梦”才是农业科研人员最大的价值所在。我积极探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扶贫相结合,用新品种、新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绿色产业,真正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我感到由衷的欣慰与自豪。
讲述人
俞杭宏,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种子)专业2019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现任农学院学生党员素质发展中心主任,曾任农学院团委宣传中心部长、农学1902团支书,带领支部获评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主持校级SRTP一项、科研实践一项,获第九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浙江省铜奖;担任农学院“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赴建德团队队长,获评校级先进个人;获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浙江大学一等奖学金,专业优秀奖学金,获评校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
“未来农业是什么样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哪些?”“我们青年农学学子能为助推乡村振兴做些什么?”回首在浙里求学的三年多时光,我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大学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让我思考利用专业知识改良农作物的抗逆品质;挑战杯、创青春的科创竞赛,让我感受到科研技术转化在农业实际中的强大力量;暑期社会实践,让我看到青年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疫情之下凸显的粮食安全对维护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让我更坚定了未来投身科研的决心。我将继续聚焦农业科研领域,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技创新高峰,推动农业科技的落地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强农兴农的生产力,将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农业强国的建设之路。
编辑 | 浙大青媒 风叶鸣廊
全文审稿 | 浙大青媒 张小7
责任编辑 | 赵薇 叶盛珺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