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齐聚贤者地 共话“新江南”——第一届“新江南文化与新城建设”高峰论坛五大平行论坛顺利举行

上海奉贤 2022-10-16


一片贤者地,拥抱“新江南”,成就“最江南”。


就在第一届“新江南文化与新城建设”高峰论坛上,如何传承与创新新江南文化成为热点话题。30多位沪上知名专家学者,走进“以‘家文化’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新江南文化与城市软实力”“从江南城市建设阅读江南文化意蕴”“走进奉贤探寻江南史前文明演进”等五大平行论坛,畅谈“新江南”的底色、气韵和胸怀,探讨“新江南”与新片区、新城市、新农村、新经济的关系,亮出“最江南”的精彩答卷。




构筑新江南文化 擦亮乡村振兴金字招牌

奉贤,兼具新城、县域和乡村三重色彩。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奉贤通过优化新城、镇域与乡村“三大空间”的布局,迈向三位一体的新发展格局。杨柳依依、烟雨迷蒙、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如今,随着奉贤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听乡音、叙乡情、解乡愁,这份令人憧憬向往的“江南文化”,正以全新的姿态回归人们视野,演绎着别样的“诗与远方”。


在“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平行论坛中,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黎而力就充分肯定了奉贤以新江南文化赋能乡村的探索模式。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上海实践”主题,黎而力提到,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只有懂得乡村,才能振兴乡村。当前,通过多年探索,上海已初步形成大都市乡村振兴模式,但仍存在乡村产业同质化、乡村资源要素流通不畅、土地资源价值提升受限等问题。黎而力认为,在探索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要素保障,让乡村不策划、不规划,不规划、不设计;要从“三农”实际出发,以“三园”工程为抓手破解瓶颈难题,让乡村美起来、强起来、活起来;要大力推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规模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让乡村的明天更美好。”


奉贤区委副书记骆大进也分享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奉贤实践”。骆大进在主旨演讲中说,奉贤区作为全市乡村振兴主战场之一,始终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把“繁荣发展大农村”作为重大任务,加快建设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大工程”,切实走好三条发展之路。第一条,是创新发展之路,通过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凸显乡村经济价值。第二条,是绿色发展之路,通过打造绿色田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示范”水平,凸显乡村生态价值。第三条,是融合发展之路,通过促进功能融合、文化融合,彰显了跨界之美、文明之美,凸显乡村美学价值。“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业宜居、农民富裕富足。

以新江南文化为突破口,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青村镇在实施乡村振兴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探索模式。青村镇党委书记彭军介绍,青村有四条经验,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水韵青溪“新经济”新高度,全面彰显青村实力;推动城市功能品质跃升,打造水韵青溪“新城市”新形象,全面展现青村魅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打造水韵青溪“新农村”新高地,全面激发青村潜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打造水韵青溪“新片区”新名片,全面释放青村活力。


立足新农村,共话“新江南”,专家学者感悟颇多。四川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姜晓萍提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于解决乡愁为何不愁、乡村谁来振兴两大问题。她提到,要按照“人民至上”的乡村美好生活服务体系,秉持“三共融三治”的乡村基层治理原则,用“集成创新”的战略思路,遵循“统筹推进”的实现途径,构建“望山见水”的乡村生态体系、“授权赋能”的乡村人才振兴体系、“持续发展”的乡村治理创新扩散体系,来引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变革。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熊万胜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抢抓“前期郊区化”向“深度郊区化”的重要转折时期,找到城市与乡村的最佳结合点,推动城乡深度市场化融合,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乐天说,要特别关注“人的转型”,尤其要重视农民在新形势下正经历的转变,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传承、激活中华传统文化,让农民的主体性、传统的转化性在实践中发光发热,创造更多地方特色,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深化“慈善孝贤”五地合作 共谱新江南文化新篇章

从2015年开始,慈溪、嘉善、孝感、上虞、奉贤五地便建立起文化研究合作机制,轮流举办研讨交流活动。此次,传承与创新——“新江南文化与新城建设”高峰论坛,专设“慈善孝贤”五地平行论坛,围绕“‘家文化’建设助推基层社会治理”进行相关研讨,五地现场签署了新一轮“慈善孝贤”文化研究合作框架协议。


在平行论坛上,奉贤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向义海介绍,奉贤区在源远流长的“贤文化”基础上,结合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东方美谷产业发展的实际,启动“贤美文化“建设。他认为“家文化”是“贤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贤美文化”在家庭层面的必然要求和集中表现。奉贤区通过“圆梦行动”“好家训好家风培育”“东方美谷艺术节”等工作抓手和最美家庭、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世贤学子、贤城好家长等系列评选活动,推进“贤美文化”的践行。依托“贤美文化”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可及可达,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基础上,组建名家领衔的九棵树艺术家委员会、九棵树爱乐乐团等团队,满足高雅文化需求。


浙江省慈溪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再国带来了《弘扬慈风孝行新风尚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主旨演讲,表示“慈文化”建设已经写入慈溪市“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未来将聚焦实践养成、服务民生等重点,形成“行政推动、社会联动、群众互动”一体化格局。



乡村之美,不仅仅在于田园牧歌、山清水秀的“面子”,更在于民风淳朴善良、邻里和睦有爱的“里子”。在发言中,湖北省孝感市社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莉说,近年来,“孝文化”的大力推行有效地实现乡村人文环境的改善与升华,从而推动孝感市美丽乡村建设走向更高水平,并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思想感染、理念说服以及改变教育的独特优势。


“在当前大改革、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嘉善县以‘善文化’培育为引领,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升级换代。”浙江省嘉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江继铭表示,下一步,嘉善县将进一步挖掘“善文化”内涵外延,通过开展高端论坛、文化走亲、思想研讨等活动,深化“善文化”基础理论研究。


“南桥镇是怎么想到要做好家风建设,把家风建设和乡村治理结合起来的呢?”面对现场提问,南桥镇党委书记瞿磊娓娓道来杨王村的“前尘往事”,并表示南桥镇以文明家庭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好家训好家风”品牌建设,引导大家寻家风、晒家训,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汇聚社会正能量,也为推动美丽新南桥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副院长沈可更加喜欢用数据说话。在她的《中国多代同堂家庭的传承与变迁:互利共赢的选择》中,她精心准备罗列了一组组对比数据,并表示多代同堂家庭不仅是狭义的“同住一个屋檐下”,“一碗汤距离”的两代人仍能保持高密度的互动与情感联结,同时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并弥合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差距。


“家在中国文明中具有特殊地位,是中国社会治理绕不开的枢纽。”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肖瑛就《家与社会治理:对象、主体、价值和方法》这一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社会治理不能只是将家庭当做外在于家的功利性目标的实现工具,而应在尊重现代人的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围绕家庭主体性和家庭价值的培育和激活,设计社会政策,推动家庭价值的守护与再造”。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通过这样一次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的盛宴,必将有助于推动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将家文化与社会治理融合创新并推动实践。



打响“新江南文化”品牌 提升城市软实力

文化,是奉贤软实力的基石。正因为有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的滋养,奉贤这座“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城市才充满了活力,展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赋能奉贤新城建设。


在以“新江南文化与城市软实力”“从江南城市建设阅读江南文化意蕴”“走进奉贤探寻江南史前文明演进”为主题的平行论坛上,围绕如何打响“新江南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纷纷建言献策。


围绕“新江南文化与城市软实力”,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认为,以生态、文化和生活质量为主要评判标准的“文化型城市群”,正日益成为全球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主流。新江南文化,是推动奉贤新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以新江南文化为引领,奉贤新城必将汇入这一大趋势。奉贤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包蓓英提出,奉贤的历史文化,彰显了奉贤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贤文化”的精神内涵。要发挥奉贤优秀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去创造新的历史辉煌,就要充分利用奉贤历史文化人物事件以及附着在这些人物事件之上的作品、情怀、气节,为区域的文艺创作文化繁荣提供素材;要充分利用奉贤历史文化人物事件中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符号、元素,融入城市整体形象设计,串点成线扩大宣传;要聚焦江南文化、水岸经济,结合古镇复兴等,重点打造冷江雨巷等江南水乡风貌,充分传承、融合创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建构奉贤的新江南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提出,要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通文化与经济、政治、生态的融合关节,为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铺平道路。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沈昕认为,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承接过去,面向未来,融会贯通,在文化认同上构建更大的同心圆,从而打造出新江南文化的城市名片。要以文化赋能城市空间生产,促进城市空间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围绕“从江南城市建设阅读江南文化意蕴”,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认为,在中国的新城发展阶段中,当前正处于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建设阶段。在此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保护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任小文提出,江南文化是丰富多样的江南地域文化的总和,同样的文化元素有着多样的文化表达,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影响而不断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从国家战略的视角看,江南文化的时代价值涵养出旺盛的生命力;从大文化的视角来看,江南城市是江南文化的外化、活化和创化,是“五个新城”建设的新的城市文化形态。因此,江南文化与城市建设的相互赋能,必将催生新的城市形态、新的城市地标、新的城市生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王晓静认为,要重新认识江南乡村的文化传承价值,有效抵制和批判城市文化和生活中的非理性欲望狂欢和不理智价值追求,缓解“城市病”“无序竞争”等城市发展问题;要开发更多形式的创造创新方法,以崭新的表现方式参与到城市人文空间的建设中。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郑崇选介绍,奉贤创新提出“新江南文化”理念,正是上海在打造文化城市地标和打响区域文化品牌的指引下,作出的挖掘和赋能。



围绕“走进奉贤探寻江南史前文明演进”,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提到,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明在距今五千三百年前就已经完成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长三角区域文明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它的整体性中,长三角地区史前考古所发现的重要文化遗产应该加强其遗产价值的整体表述,需要加强国保省保以及重要文物点的保护、展示和利用。奉贤区政协副主席邵惠娟认为,当下要古今辉映,赋能新城建设,需要对古镇、古村、古建筑的利用和再创造。如何活化发展“三古”?首先要以人为本,活化发展的关键是融入生活。其次,要物文并重,留住“形”还要留住“神”。最后,要坚持“保护开发并重、政府投入和社会融资并举”原则,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对“三古”保护开发。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指出,史前江南的文化谱系中,以良渚文化的对外辐射能力与影响力为甚。在文化输出的同时,江南区域也广泛吸纳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因素,对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江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柘林镇党委书记项华提到,柘林是长三角东端最古老的陆地,是古上海发祥地之一。未来的柘林,将会具有深厚的历史文脉、优异的城市品格、融合的农村特质,独特的文化韵味,我们会继续为把柘林打造成为生态宜居、产业发达、人文荟萃的新江南特色新镇而不断努力。

记者:孙燕 陆婷婷

通讯员:高贵峰 褚云兰 张敏 彭龙 薛琼

编辑:戴君文 何语馨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