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学前,请您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上海奉贤 2023-04-04




重视!重视!重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发社会关注,一些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业,个别甚至发展成精神疾病或选择轻生。


2021年公布的我国首份《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6到16岁的在校学生当中,有约17.5%的孩子患有精神障碍。


早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如何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必须采取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1

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


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心理专家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亲子关系。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2

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过分攀比


父母和老师不要总拿孩子之间硬性比较,而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人。



3

用“情”打动孩子胜过用“理”


做父母的是将“情”放在第一位,还是将“理”放在第一位。家庭是应该讲“情”而不是只讲“理”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4

宽容约束要平衡,允许孩子适当犯错


过分宽容会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和师生关系。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孩子没有经历过痛苦,就容易被痛苦打倒,经历了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

5

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


当孩子说话时,倾听是最美好、最温馨的举动。

想让孩子对我们没有戒备,老师家长平时需要多把目光聚集在孩子身上,多问自己这些问题:

    我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吗?

    孩子害怕什么?

    我有没有过度反应?

    我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子吗?

    我有没有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6

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多参与实践活动


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亲近大自然。

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磨练,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哪些预警信号?

 1

生理变化

发现孩子出现不想吃饭、暴饮暴食、吃完又吐,失眠早醒、内分泌紊乱等情况。

 2

情绪变化

发现孩子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

 3

行为变化

发现孩子行为与此前明显不同。

4

学业变化

发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听不进去。

 5

人际关系变化

发现孩子没有朋友,或同学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时,要重点关注。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老师和家长又该怎么办?


1

跟孩子的朋友、同学了解孩子最近的心理状态,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孩子出现情绪的异常反应。

2

主动跟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可以询问孩子是否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

3

如果孩子表现出抗拒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也可以跟专业心理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请求心理老师及学校的帮助。

4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父母要理性地接受:“孩子是真的病了!”它像躯体疾病一样,需要积极治疗,要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5

对未成年的孩子,父母最好陪同一起去见医生,一起了解孩子的病情进展、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的效果,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关爱、健康成长!



撰稿:健康奉贤

编辑:夏阳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