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木工师傅成非遗“守”艺人:给我这份荣誉,就有责任好好干

上海奉贤 2023-04-03

木匠,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群体,他们曾经靠着一门手艺走家入户,根据户主的个性化要求打造家具。如今,不少市民家中,依然保存着一些“木家具”,甚至在不少市民的记忆中,身边总有一个会点木工活的长辈。



彭俊发师傅,就是这群木作匠人中的一员,从事木工活四十余载,在木匠这个群体日渐隐于时代之后,他也在机缘之下,从一个手艺人,成为一名“守”艺人。最近,他作为上海真静传统木作博物馆工匠、奉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榫卯技艺)传承人,受邀来到上海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坊》栏目,作为嘉宾,在市民议事厅版块,和主持人一起分享木作的温度。这是怎样的缘分?

缘起一位木模匠人的“求助”
受邀讲述木匠的那些事

原来,今年2月份,上海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坊栏目的一起求助报道,也吸引了彭俊发的关注。70多岁的朱奶奶和爱人曾是做木模工作的,在多年的工作生涯中,积累数百件夫妻俩自己制作的个性化的木模工具。随着老伴的离世,为这些“老宝贝”寻找归宿成为朱奶奶最为牵挂的事。


图片来源于上海真静传统木作博物馆公众号


无论是朱奶奶留下的木模工具,还是为这些工具寻找归宿的心,彭俊发都能感同身受。作为一个木作匠人,他也有数百件独属于自己的木作工具,如今,他所工作的真静木作博物馆,则收藏了3000余件传统木作工具(包括相关史料等)。


因为这样的缘分,彭俊发被邀请参与新闻坊栏目关于“爱木之匠 以心传情”的专题讨论中。


木匠师傅,最辉煌的时代是什么样的?


回忆起来,彭俊发的嘴角仍有四十余年前荷包蛋的香味。那时,彭俊发还是一个学徒,跟着师傅到人家做活,手艺人得到的尊重,在彭俊发的学徒生涯中留下难忘的印象,“虽然我是徒弟,但是大家对我跟师傅的尊重是一样,早上还会给我们做荷包蛋。一个木工师傅一天的工钱,相当于一个成年工两天的工时。那个时候还是很骄傲的。”


在手艺日渐娴熟之后,不少木作匠人都会制作自己顺手的工具。这些工具本身,既饱含着时代的印记,也成为一个木工师傅“手艺水平”的标志。在当天的访谈现场,彭俊发就为观众展示了两件特别的工具。



一件是墨斗,墨斗是木作师傅“画直线”必不可少的工具。从墨斗中可以拉出一根沾满墨汁的线,在木料上轻轻一弹,一条黑色的直线,就是木工师傅切割的“标尺”。而彭师傅带来的自制墨斗上,就刻着“为人民服务”的字样,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集体信仰。



彭师傅当天展示的另一个小工具,则是一个手掌大小的小木匣,里面装着一个掌心大小的迷你刨子。“小刨子用好了就收起来,木工师傅对于工具的热爱,也是对事业的热爱。”

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有荣誉更有责任

大概三十余年前,彭俊发师傅带着傍身的木作手艺,从江苏兴化来到上海打拼,“过来的交通费8块,一天的工钱3块5。”相比较老家,上海当时的工价,彭师傅记忆犹新。


那时候,木工是一门吃香的手艺,无论是新房装修过程中的大木工,还是定制家具中的精细木工,彭师傅都能做,“哪里有活去哪里。像旅游一样,很开心。”


三门橱、五斗柜、写字台……同样是为新婚准备,男方和女方定制的家具种类也不一样,“比如女方,一般会打木箱子,陪嫁可以装压箱底的东西。”彭师傅介绍道,此外,还会根据户主的个性化要求,在家具上做一些雕花等。



随着时代发展,在机械的轰鸣声中,许多曾经和彭师傅一样的木工匠人,逐渐离开了这个行业。机缘之下,彭俊发来到奉贤,成为上海真静传统木作博物馆的一名木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日前,小编在真静木作博物馆见到彭师傅的时候,他正在做一件明式双人凳的一个部件——罗锅枨。


罗锅”,方言中有驼背的意思,是“罗锅枨”这个部件的外形特点,中间略高,两端各有一处向下的弧度。“枨”,体现的是这个部件的功能作用,用于凳腿、桌腿之间做支撑的横木条。


图为彭师傅制作完工的明式家具,凳腿之间的横木条为罗锅枨


明式家具简约而不简单,“罗锅”的造型,既成就了部件的美感,也带来了制作的技艺挑战。彭师傅要在有弧度的小木条上,凿出四根粗细均匀光滑的棱角,棱角间的凹槽部分,则要一点点把木屑凿干净,此外两端要凿出卯榫结构,用于和其他部件拼装。小小的罗锅枨,考验的是木工的精细功夫。


戴着一副眼镜,彭师傅聚精会神地凿着,不时变化着不同大小的工具。不一会儿,眼镜上,也沾上了一些泛红的木屑。手上有活,眼前的毫厘之差,最终影响的是家具整体美感,对于每个部件细节的把控,也正是传统精细木工的价值所在。



彭师傅告诉小编,这样的一件仿古家具,一般对照图片,根据资料尺寸,自己先画出需要的部件,确定各部件木料的长短、宽度,再请木料厂按尺寸切割板材。随后,再对各部件进行精细加工、打磨、组装。手工制作这样一件明式双人凳,纯木工活,彭师傅需要花上一周之时间,“现在是有时间就做一点,制作完成一件作品的时间跨度会更长。”


图片来源于上海真静传统木作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闲时继续做着木工活,更多时候,彭师傅是这家木作博物馆的“讲解员”和“指导老师”。在感兴趣的市民,特别是孩子们来参观的时候,介绍传统木作工具,让孩子们上手体验刨木花、拉锯条,亲手搭建一个榫卯支架等。


左边的梨子已经被市民盘出包浆


博物馆中,彭师傅利用榫卯结构制作的几个梨子、南瓜,就屡屡成为市民参观的“团宠”。小编曾见到两个不同时间制作的榫卯水果,颜色、光泽差异明显,当问及是否是不同木料制作时,彭师傅告诉小编,“其中一个制作得比较早,已经被参观的市民盘出‘包浆’了。”



“现在也有不少成人专门来拜师学艺,但大家更多把木作当成一种兴趣爱好,而不再是谋生的技能。”除了市民来到博物馆,彭师傅也经常受邀走社区、进学校,传承发扬着木作技艺。2022年12月,彭师傅还被聘为上海大学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合作传承人。



艺无止境,如何传承好这项技艺?2019年、2022年,彭师傅还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在木艺研修班,进一步提升非遗传承技能。



对于彭师傅来说,能够成为奉贤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榫卯技艺)传承人,在今天这个时代,还能继续研究木作技艺,传播木作文化,彭师傅更多的是感到很光荣,“既然给了我这份荣誉,我就有这个责任,好好干下去。”




小编手记:


“匠”字,本意指木工。今天我们常说“工匠精神”,不少精神实质,也凝练自中国古代木工师傅对于木作技艺的探索追寻。在现当代,木工,曾是一门吃香的手艺。在奉贤,高超的木作技艺,也造就了头桥地区“上海家具之乡”的美誉;今天,奉城地区的木雕技艺仍盛名在外。


百工流转、百业兴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然而,今天的一个木梨子,依然能让市民惊叹古代榫卯技艺的神奇。木作技艺中蕴含的智慧与温度,仍是今天这个时代,人们为之着迷的原因。我们也乐于看到,更多的手艺人,能顺利“转型”成为“守”艺人,借力古老智慧,赋能时代发展。




上海真静传统木作博物馆打卡指南(免费开放)

           

地址:奉贤区南桥路839号

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 9:00-16:00

咨询电话:021-57403509



记者、编辑:何芹、方皑冰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