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上海市森林乡村”名单出炉!47个行政村有14个来自奉贤区→
近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布了首批“上海市森林乡村”认定名单,在全市通过认定的47个行政村中,有14个来自奉贤区,数量居全市第一。无独有偶,在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公示的2023年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拟督查激励名单中,奉贤也成为上海唯一入选区赫然在列。
从“五违四必”“中小河道整治”到“和美宅基”“美丽约定”“以工代赈”,近年来,奉贤区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特色产业打造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创新做法,着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跟乡村风貌,有效激发村民自治内生动力。
“和美宅基”建设让乡村换新颜
日前的一个下午,48岁的村民王连英带着孙子回到浦秀村,在郊野公园的草坪上晒太阳。“我很早就搬去镇上住了,以前总嫌村里破不愿意回来,现在村里变成了公园,环境特别好。”
浦秀村位于奉贤区庄行镇东北角,北枕黄浦江,有1.5公里浦江岸线和790亩涵养林,入选首批“上海市森林乡村”。提起浦秀村,如今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庄行郊野公园所在地,民宅白墙黑瓦,水清岸绿,有着“田成块、林成网、水成系、宅成景”的美好意境。但在过去,当地村民的评价是:“浦秀,又破又锈”。
据王连英回忆,十多年前,村里的马路狭窄且坑洼不平,因没有路灯,她还曾在某个雨夜掉入道路中央的巨大水坑。浦秀村党支部委员尤明杰也记得,村里早年间还有养猪场,其废料污水直接排河,导致河道淤堵严重,臭气熏天。
这样的境况伴随奉贤区全面推进“和美宅基 三清三美”建设而改变。王连英见证了变化全程:工厂撤出了、违建拆了、河道整治了、宅前屋后的垃圾清理了,荒地演变成公园,破旧的厂房化身精致的“青春里”……据尤明杰介绍,目前,浦秀村已成功创建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今年,浦秀村的河道还入围了水利部认定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工程。
用“小积分”激励践行“美丽约定”
从臭河浜到景观河,从荒地到整洁“小三园”,这几年,奉贤农村人居环境可喜变化的背后,其实都离不开一个法宝——“美丽乡村·美丽约定”。
“建房子,经审批;公家物,要爱惜;丧事简,不挑剔;爱公路,不打场;不焚烧,不乱抛……此条约,大家立;执行好,都受益。”村规民约被写成了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印在渔沥村村口的立牌上。渔沥村第一书记陈桔明告诉记者,为确定细则,村里召开了3次百姓议事会,广泛听取农户意见,反复修改内容,花了两个多月。
庄行镇新叶村的宣传栏里张贴着一张五颜六色的“美丽约定”积分榜,纵坐标是全村890多户人家的门牌号,横坐标是月份,中间彩色贴纸,象征着这户村民当月是否通过了村委会“美丽约定积分制”的考评。整体来看,全村的达标率达到95%以上。
新叶村党支部委员顾立锋告诉记者,今年3月,新叶村升级了“积分制”管理模式,以“美丽约定”作为指南,委派村民网格员重点考察村民宅前屋后无毁绿种菜、无乱堆杂物、公共绿化无私自砍伐等情况,对符合要求的农户按月发放“美家园”能量星,农户可凭此到村里指定的商店进行积分兑换,一颗能量星等于20元。“激励机制提高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主人翁’意识。最初试行时,有100多户村民是不达标的,如今已减少到40户,农村宅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情况改善不少。”
在新叶村积分超市,86岁的村民杨亚琴用攒了三个月的积分换了一盒土鸡蛋、两包面粉和一瓶酱油,总价60.5元,她自己只贴了5毛钱。“村里的要求不高,只要不在花坛里面种菜,家门口不堆垃圾,每个月就有20元奖励,特别好。”杨亚琴说。据销售员介绍,每个月村民能兑换近800张积分券。
以工代赈,激发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
上午九点,在柘林镇迎龙村的一处宅基前,几位村民正在打桩捆扎竹篱,一天工资是140元。这是迎龙村人居环境整治补短板的一项工程,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让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同时,还能在“家门口”就业而增收。
在迎龙村党总支书记李天舒看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长效管护,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参与,而百姓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受益,则让乡村振兴实现闭环。以工代赈的岗位都与村里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村级河道要定期清理,绿化要时常养护,宅前屋后整洁的乡村风貌需要专人维护……这些技术门槛较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不需要相应资质便可上岗的、原本交由第三方机构完成的工作,如今都由本村村民自愿承接完成。
“一天140元,比我以前做保洁收入高,离家还近。只要干得动,我也不想在家歇着。”74岁的村民戴仁荣是村里的“得力干将”之一,除草、扎篱笆、划船打捞落叶等活儿,他基本样样能干。据李天舒介绍,迎龙村有25个村组,1000余户村民,如今参与过以工代赈的村民已达300人次,“参与次数多的村民每年收入能有三四万,对他们来说是不错的收益。”
用“以工代赈”模式激发群众自治的内生动力,迎龙村并不是个例。自2021年起,奉贤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在全区多次试点开展以工代赈工作,为带动农村村民就业增收、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比如,庄行镇芦泾村就利用“以工代赈1+X”的工作模式,在每个村民小组中遴选一名管理人员带领多名村民每周挨家挨户进行垃圾清理工作,常态化保障人居环境整洁有序。“生活环境变美了,村民钱袋子鼓了,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一举三得。”芦泾村党总支书记施夏凉说。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凌姗珊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