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人大丨如厕尴尬、“砌墙”困扰……青溪老街上的一张“小小方桌”为何能牵头解难题?
每逢节假日,青溪老街人头攒动。穿越人流,84岁的吴阿婆常常能在游客的脸上看见艳羡的目光,“大家都说这里修得漂亮,也热闹,住在这里肯定很幸福。放在三年前,我肯定要反驳一下,可现在,我也觉得幸福。”
吴阿婆的家在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中街上,是一栋建造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公房,结构多为“一梯四户一卫”。四户人家共用一个卫生间,有些老人为了方便,只好用马桶。这样的生活,与窗外古朴精致的青溪老街,格格不入。
奉贤区人大代表、青村镇人大代表在得知居民生活现状后,从2021年开始展开广泛的走访、调研,把每家每户的痛点摸清,把各方现有的资源盘活,把群众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最终,让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改造之梦,照进现实。
也正是以此为起点,这一毗邻江南老街风光、却住宅结构极其复杂的青村社区,逐步搭建起一个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围着一张斑驳的、有浓浓历史感的方桌讨论“自家门口”的大小事,崭新的充电桩、连接小区内外的“满月门”……一次次改造与更新在这里发生。
让社区“叫得动人”
青村社区地处青村镇中心位置,辖区既有居民区,又有商区,还有景区。别看区域面积仅0.43平方公里,但常住人口达到1822人,而且既有公房、私房、集资房,又有商品房、宅基证房等,产权结构复杂,物理空间也十分拥挤。
这其中,吴阿婆等146户居民碰到的共用卫生间的问题,困扰大家最久。一方面,管道日趋老化,居民反映经常堵塞,卫生状况堪忧;另一方面,这些卫生间里普遍没有洗浴设备,老年居民常年无法痛快地洗个澡,尴尬难熬。
区镇两级人大代表根据调研情况,郑重提交了《关于将系统公房纳入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关于“四户一厕”老旧公房厕所改造》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大家又把改造可能涉及到的房管部门、居委会、居民代表等都叫到一起。
方桌前,你一言我一语,逐渐找到了一个“最优解”:由区房管局负责房屋外立面改造;由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门、窗、楼道改造;由居委会负责楼道设计、美化;由居民负责室内的卫生设施改造,最终实现“一户一卫”的目标。
让“墙内墙外”深度融合
社区改造期间,青村镇青村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辟出的一张方桌,改造事宜结束后,成为了新成立“方桌议事会”的核心“道具”。
前不久,居民老董一大早跑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忍不住开始“吐槽”:“我家门口开了个咖啡馆,本来是好事,偏偏为了跟我们居民隔开,准备砌一堵墙,搞得大家以后出门还要绕路,一点都不方便!”
老董有老董的道理,人大代表们现场调研后发现,砌这堵墙也有客观原因:原来,这家开在青溪老街南街的咖啡馆可以给顾客提供“外摆位”,但一旦打烊后,外摆区域因离居民区太近可能有安全隐患,砌墙也是为了隔绝两个空间。
进一步了解店铺的营业情况,并走访周边居民的实际通行需求,“砌墙”事宜最终被拿到了方桌前。人大代表、商家代表和居民代表当场商量,把几套解决方案拿出来一一比选,最终,大家各退一步,达成了统一认识:既要保证商家经营安全,也要保证居民使用水桥码头的便利。
一堵墙,可以隔绝人心,一扇门,却可以连通人心。会议结束后,“砌墙”事宜也就有了定论:砌围墙的同时,在围墙上开一个满月形的门。门白天开,居民可自由出入;晚上门锁了,但居民有钥匙,有需要时也能随时进出。
让民生问题收集、处理、反馈形成闭环
“方桌议事会”交流的议题,主要是基层治理过程中,居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共性问题、关键问题。如果问题在议事会上解决不了,还可以上升为镇代表建议、区代表建议。如果评估下来确实可行,还可以研判后纳入年度政府实事项目。
去年,奉贤区人大代表、青村社区居委工作人员李勤勤就在“方桌议事会”上主导了一次“大讨论”。原来,小区里缺少充电设备,电瓶车飞线充电现象严重,不少居民都表示“吓丝丝”,这种现象亟待整改。
不过,由于加装充电桩涉及到的小区多、需要的资金也多,青村片区联络站站长杨银花在议事会上收集了多方信息后,上报镇人大。该事项经过2022年末青村镇人代会的票决,入选了2023年青村镇政府实事项目,并于2023年末完成了充电桩的安装。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具体到日常生活里,他们的工作更像百姓需求的发现者。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中,他们还要当好人民共治的引导者。可以说,社区内外的许多民生问题,都是来自人民,也要依靠人民。青村社区依托代表“家站点”平台创新设立的“小小方桌”议事会这一共建共治共享平台,不断聚焦社情民意收集、处理、反馈、评价这一核心机制,帮助群众解决了不少大事小事,不仅托起了“大民生”,也推动了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