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亮:关注多元化需求,青年友好型城市不是千城一面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城市的未来。今年4月,中央宣传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从规划环境、教育环境、就业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健康环境、安全环境等方面入手,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青年发展型城市一定是青年友好型城市,因此要着力满足青年在学习、生活、工作、住房、消费等方面的需求,打造与青年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公共服务空间与设施,使青年感受到城市带来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意见》认为,近些年来“更好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优化”,青年发展型城市也呼之欲出。
随着90后、00后步入职场,新青年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并对城市发展和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新时代的青年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的物质条件相对优渥,对国家发展的信心高涨,并对自我发展有更高期待。这些方面的特征使他们明显有别于70后和80后,对城市的各方面期望也更加多元化。
在选择未来发展城市时,青年最关注的是就业机会和生活成本,这是尚处于成长期的青年最看重的因素。此外,青年比较关注的还有教育政策、落户政策、产业发展、经济水平等方面,它们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对城市的预期。
安居才能乐业,只有切实解决了青年面临的住房、就业、教育、婚姻、教育、环境等方面的普遍困难,才能为他们的拼搏奋斗免除后顾之忧。近些年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日益受到各地政府重视,越来越多的城市参与到“抢人大战”中,纷纷开出诱人的条件和政策,希望吸引和延揽优秀青年安家落户。城市追求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蓬勃发展,既为青年创新创业创造了大量契机,也使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对于青年而言,城市愈加宜居宜业,越来越多的青年有了一展才华的舞台。
过去,一些在大城市工作的青年,租住在城市远郊,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通勤。如今,随着许多城市在住房、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大力投入,青年对城市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去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印发,强调要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使青年在城市“居者有其屋”。
与此同时,城市追求高效能治理,致力于打造高效便捷的智慧城市,也能使青年的生活工作从中受益。各地着力通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加速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青年的生活便利度。“一刻钟政务服务圈”、网上办、不见面审批等一系列放管服改革举措放大数字红利,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可以在城市享受高品质生活。
青年更看重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也希望在立业的同时成家。青年家庭在落户、生育、教育、医疗等方面有一系列需求,需要城市有关部门按需匹配。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并按常住人口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这将有助于推动城市强化各类公共服务的普惠公平保障,满足不同青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青年乐于进行高品质的文娱消费,也期待在城市中有更丰富的文化消费体验。近些年,很多城市都在打造商业综合体,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为青年提供休闲娱乐和社交文化空间。博物馆、咖啡馆、网红餐厅、实体书店等城市文化场景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氛围和夜生活空间,使青年可以在紧张工作之余放松充电。
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没有一定之规,也不应千城一面。无论是超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可以走出特色化发展新路。对于城市而言,只有抓住契机,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多站在青年的角度和立场审视“城市病”,营造适合青年发展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青年与城市共同成长。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特别要加强跨部门政策协调,为青年提供更加高效、精准、定制化的公共服务,使他们能够真正感受到城市治理的温度。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