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地震救援】参加地震救援需注意的17点!

2018-01-05 绿野救援队

点击标题下面的“绿野救援队"关注我们

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我们的文章

我们一起传递正能量~


▍来源:医师报、中国救援装备网、互联网


众所周知,对于地震灾害救援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有数据统计,半个小时之内救出的存活率可以达到99%,灾后3天抢救的存活率是30%,也就是通常所说的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5天后存活率就只有7%,到第6天几乎没有生还希望。而随着我国地震发生率的增加,地震灾害救援已经成为应急救援系统的一门必修课。(来源:医师报)


一、救援时应该:


1、思而后行,处处小心。

2、自行或托人通知当局你所在区域的损坏程度和伤亡人数。

3、在开始工作前先进行侦察,这可不是浪费时间。

4、在损坏的楼梯戒楼层上,尽量靠墙走。

5、假如要用手清理瓦砾,要带上手套。

6、移除伤者附近的瓦砾时要格外小心。

7、利用毯子、帆布或瓦楞铁皮(波纹铁)等来保护伤者,使之免受掉落的瓦砾和尘土的伤害。

8、尽量不要接近残垣,使之保持原样,以免发生再次崩塌而破坏现有的空隙。

9、移走瓦砾或者阻碍物的时候要当心(特别是在空隙中),以免发生再次坍塌。

10、在废墟中使用锋利的工具时,要加倍小心。

11、仍废墟底下走过或者在它下面实施救援之前,先要用一些物体支撑加固它。

12、在伤员太多而支援不足的情况下,不要浪费时间,要善用资源。

13、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在转移伤员之前需做必要检查,并只对那些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急救措施。

14、替伤员清理鼻子和嘴里的尘土、沙砾,使其呼吸顺畅。

15、注意伤者的保暖,以缓和灾难给其带来的冲击。

16、确保担架上覆盖着毛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伤者温暖和舒适。

17、抬担架经过残垣和障碍物时,要采用正确的方式。

18、列一张已经得到紧急救助的伤员清单。



二、救援时切忌:


1、在未实施急救前,轻易移动伤者(除非判断伤员生命垂危,必须马上抚救)。

2、吸烟或划火柴,因为救援现场可能会有可燃气体泄漏。

3、在废墟上爬行,或者接触、晃动已经受损的建筑物(除非万不得已)。

4、随意拔出废墟中的木料,这可能会引起再次崩塌。

5、未通知或离开队友冲入危险的事故现场。

6、触摸受损的电线。

7、随意乱抛残骸瓦砾——你可能得再搬一次。



三、对地震现场骨折患者进行救援


1、当发现患者发生骨折时,首先应查看伤者是否有伤口,是否有渗血,如果有,应找干净的衣服或者毛巾、绷带进行包扎,同时寻找树枝或者木板等硬质材料进行固定,随后使用木板搬运送接受进行专业救治。那么不同部位的骨折,应该用不同的包扎方式。

2、如果明显外伤或者骨头外露,存在明显喷血现象,需要及时使用干净的衣服或者毛巾、绷带对近心端肢体进行包扎止血,再对伤口进行包扎,随后及时转运救治。

3、如果上肢受伤,可以使用毛巾或者三角巾进行悬吊并固定在胸前。如果下肢或者腰部受伤,伤及脊柱和器官时,切莫轻易搬动伤者,随意搬动容易刺伤器官和毁坏神经,造成二次伤害。必要移动伤者时,注意把伤者作为一个整体移动。


骨折急救不当造成的危害


1、当颈椎部位发生骨折时,如果急救方式不当可使颈部脊髓受损,发生高位截瘫,严重时导致呼吸抑制危及生命。

2、当胸腰部脊柱骨折时,如果急救方式不当可能会损伤胸腰椎脊髓神经,发生下肢瘫痪。

3、当四肢骨折时,如果急救方式不当可能会出现四肢畸形、休克等症状。

提示:当出现骨折患者的时候,一定要用正确的方式来救助,不要随意挪动患者,以免造成其他的伤害。



四、参加地震救援需注意的17点(来源:医师报


出发前


1、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


灾害发生后,不仅当地物资供应受到重大损失,还有可能存在次生灾害。做好相关准备尤其重要。

曾多次参加灾害应急救援的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贺雄指出,救援准备要掌握两大基本原则:一是保障自身生命安全,二是应尽可能地不给当地的组织救援和灾后防疫增加负担。

“救生哨、充气垫、反光识别背心……”2008年汶川地震后,原卫生部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的通知,专门列举了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的个人携行装备和医疗救援装备清单。但贺雄认为,虽然有了文件的指导,但卫生应急救援人员还应根据不同救援地区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清单增减。

“接到任务后,救援负责人应迅速与前方指挥部建立联系,了解灾害地区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和气候条件。”贺雄告诉记者,以云南鲁甸地震为例,鲁甸为山区,目前又是多雨季节,应做足防水和攀岩准备。此外,地震还可能会导致供水管网的断裂,可携带单兵净水器有备无患。

除此之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救援力量,保证救援人员饮食和休息的质量是救援中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指出,医疗队出发前,队员们要有遭遇突发、应急情况的坚强心理准备。医务人员平时在医院虽然见惯了生老病死,但由于地震是突发情况,影响巨大,现场惨况不断,在这样的环境下,医务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全身性地投入伤员救治中。并且设定预案,在第一套方案不能实施情况下,必须设有第二套备选方案。


现场救援


2、快速识别需紧急救治的危重伤员


地震是复杂灾害,由于致伤因素较多,救援对象多是复合伤、多发伤(包括烧伤、电击、砸伤)、重症伤等。伤情分类非常重要,要按照轻重缓急分类救治,从大量普通伤员中快速确定少数需要紧急救命性治疗的危重伤员。通常10%~25%是危重伤员,80%是普通伤员。这是医学救援最重要和最有心理挑战的任务。并且在多部门协调组织下,如交通部门、后勤部门与医疗部门合作,做到以有限人力和资源在最短时间内救治最多的伤员。


3、现场抢救原则


一是先近后远,救最近的、最容易救的;

二是先救命后治病;

三是暴露伤口要封闭;

四是不能造成继发损伤、人为损伤和二次损伤;

五是要分轻重缓急,先救能够救的;

六是不能给伤员带来心理损伤;

七是注意自身安全,将伤员移到安全的地方救治;

八是除了关注直接致伤因素,还要注意对原发病的问诊,避免误诊误治;

九是保护长时间待在黑暗中伤员的眼睛。


4、常用急救技术


周荣斌指出,对于现场救援而言,“高大上”的技术用不上,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这五大基本技术是最接地气也是最实用的。转移到二线临时医疗站或移动医院后,进一步治疗还包括穿刺、人工气道建立、血液净化、机械通气、电除颤等。


震后


5、大灾之后防大疫


地震前7天的中心工作以搜救为主,医学救援侧重于现场救治;7天以后以医疗为主,医学救援侧重于疾病诊治与卫生防疫。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秦恩强建议,要确保“大灾之后防大疫”,就要积极开展防疫工作。


6、合理配置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不是越多越好,应根据灾区的需要合理调配专业医务人员,保障灾区医疗救治的基本需要。


7、医疗巡诊


将医务人员进行合理分组,对灾民安置点和集中居住点、部队营区按时、定期进行医疗巡诊。除慢性病外,应特别关注有无新近发生的不适,如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症状,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引起传播的传染病,阻止疫情发生和扩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


8、把住“病从口入”关


严密监测水源卫生、饮食卫生,注意个人卫生,防范消化道传染病。


9、防范呼吸道传染病


灾区灾民和部队住所要注意通风,一旦有人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10、避免虫媒传染病


救灾人员作业时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尽量穿长袖的医物,领口、袖口、裤腿要扎紧,必要时可使用趋避剂等药物,另外衣物要及时换洗,清除可能存在的昆虫。


11、防止继发感染


防止因受凉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或严重的感染,及时治疗;同时注意合理膳食和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


12、注意心理疏导


安排心理疏导人员进行集中心理疏导,保持灾民心理的稳定。


13、开展防病知识教育


医务人员要对灾民和部队进行常识性教育,如何鉴别疾病的症状,包括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虫媒传染病等,一旦发生,最主要的是就医,而不是自我处理,不但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14、挤压综合征:获救后的潜在杀手


这是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一则广为传播的新闻。陈坚,在地震废墟中掩埋了70多个小时后被救出,然而在获救半个小时后,他却离开了人世。夺走他们生命的,正是可怕的“挤压综合征”。


所谓挤压综合征是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长时间受到挤压,出现以肢体肿胀、坏死,高钾血症,肌红蛋白尿以及急性肾损伤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大量研究表明,全身性症状出现在肢体解压之后。


根据近年资料推测,地震可造成3%~20%的挤压综合征,引发约20%的急性肾衰竭死亡率。其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补液、输血、利尿、血液透析、连续肾替代治疗(CRRT)等。其中CRRT具有缓慢持续清除溶质及炎症介质和血液动力学稳定等优点,在挤压综合征伤员救治中备受关注。


2008年汶川地震中,华西医院肾脏内科创造了无1例入院患者因挤压综合征所致电解质和肾功能衰竭死亡的成功纪录,为此冀玲教授等分享了团队成功经验。(华西医学,2008,23:1489)


CRRT治疗其单位时间内可接受治疗的患者数量有限,因此合理选择行CRRT治疗的患者非常重要。冀玲教授推荐,出现以下情况中的1条就可行CRRT治疗,若有2条以上则为强适应证:(1)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2)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普通血液净化治疗无法控制好循环容量;(3)严重感染、败血症;(4)顽固高代谢综合征,难以纠正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行CRRT治疗时,患者的置换量至少应达到35 ml·kg-1·h-1,尽量开展持续高容量血液滤过模式治疗。


地震中,大部分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或高出血倾向,因此抗凝剂的使用在地震伤员中非常重要。冀玲教授等推荐首选局部枸缘酸抗凝,且剂量应<26 mmol/h,以防出现枸缘酸中毒等不良反应。


另外,在CRRT治疗时,还应注意多学科协作,与感染科医师确定最佳抗菌药剂量,与骨科医生选择抗凝方式,这对成功实施CRRT治疗至关重要。


15、地震会诱发心脏疾病


俗语云:“世界杯、战争、地震是诱发心脏病三大病因。”可见震中对于突发心脏病患者的处理与护理非常重要。


空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宁波教授介绍,地震中本身有心脏疾病的患者,震中突发心脏疾病的几率高且救治成功率低。需要注意的是,本身无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震中也易诱发心脏病。导致该类人群罹患心脏病的原因有心理因素、受伤部位的炎症反应,另外在非心脏手术中也会诱发心脏疾病。


当被困在幽闭空间中等待救援时,心理会极度恐慌。此时,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缺血等心脏疾病。因此,震中保持一个平稳、乐观的心理状态,对于争取救援时间获得解救非常重要。


腿部压伤后,会造成局部缺血,导致组织坏死产生毒素。并且被压时间越长,毒素积累就越多,心脏受损也更严重。抢救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也许当患者被压时还能交流,但一旦把重物移开,患者立刻就会昏迷。其原因就是毒素释放到血液导致中毒,造成心脏抑制。此时,体内钾离子浓度也会急速升高,抑制心肌收缩,导致患者心脏收缩力下降,直至死亡。所以面对这样的患者,一定要尽快截肢维持患者生命。


在非心脏手术抢救中也会诱发心脏不良事件,如术后心肌缺血、心梗、心律失常等。因此外科医生手术前可根据指南,对患者手术类型进行危险分层,以便于对高危人群进行特殊保护。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手术时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以保护心肌。术中要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氧供充足,避免过度输液以及低体温。


16、抢救缺血肢体的黄金时间是8小时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教授指出,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地震中骨折发生率很高,因此震后的骨科急救尤为重要。


诊察 地震时短时间内会有大批伤员同时产生,且多为多发伤,多以脊柱四肢骨折、手足毁损伤和挤压伤为主。要求医生面对大批伤员时忙而不乱,遵循急救的“危重者优先,救命第一”原则救治时首先保持伤员气道通畅,维持呼吸及循环系统稳定;其次是对伤员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减少误诊和漏诊。


时间 抢救生命的最佳时间是震后72 h,抢救缺血肢体的黄金时间为伤后8 h。对于血管损伤伤员,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救治时间越短其救治成功率也就越高。


开放骨折处理 首先要尽早清创。对开放性骨折伤员尽量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架安装方便,可有效纠正血管迂曲,有利静脉回流,减轻肢体水肿。


挤压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在地震现场大量补液并应用5%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同时纠正高钾血症。若患肢出现肌肉进行性肿胀、感觉和运动障碍、少尿和肌红蛋白尿等挤压综合征表现,应在切开减张的同时行血液透析治疗。若没有血透条件的,必要时考虑截肢,以保证伤员生命。


骨筋膜室综合征 对于长骨骨折伤员,要勤于观察伤员病情变化,当出现肢体张力高、血运和感觉障碍等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时,应果断进行切开减压。同时要注意鉴别骨筋膜室综合征和血管损伤,若确诊为血管损伤,有条件可探查血管。


地震时间段与受伤部位和严重程度有的关系 地震发生在夜间时,人们会立即坐起,此时脊柱损伤发生率就会较高,特别是颈椎和腰椎。地震发生在白天时,人们会第一时间跑向屋外,因此四肢骨折比较多见。这一经验有助于创伤医师事先准备好相应的急救设备和物资。


伤员转运 地震灾区水电不能正常供应,卫生条件差,震区手术室多难以进行严格消毒,故伤员就地手术感染率高,因此创伤骨科医生要做到不贪功,有转运条件的一定要转运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进行救治。


作为创伤骨科医师,当面对地震灾害时,要做到沉着冷静,当断则断,胆大心细,不瞻前顾后,进行果断有效的急诊抢救。


最后,张教授呼吁中国医师协会应成立地震灾害应急预备队,对其成员进行系统培训。平时多加演练,以增强团队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形成规范的医学救援模式。应急救援时需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发挥其最大作用,完成在震后的一线救治任务。


17、早期心理干预可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


地震后,人们心理一般会出现各种应激反应,如紧张、恐惧等,甚至会出现睡眠障碍,对外界刺激反应过于敏感,出现肌肉紧张、发抖、盗汗、恶心、尿急尿频、心慌胸闷等心理反应。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早期心理干预对缓解病情十分重要,如能得到良好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家庭支持,可大大减少发病率。目前干预方案还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早期心理危机干预、认知行为辅导以及心理疏导。


最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祝卓洪教授等人发现,书法练习或有助于儿童心理恢复。通过对汶川地震中幸存的1129例儿童进行书法练习治疗,一个月后发现,治疗组儿童心理心理恢复更快。(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14;10:977)该方法在成人中是否同样有效,还需更多研究。


对于灾民的心理援助除了自我调整以及心理医生的治疗,还有整个社会的责任。



文章转载发布用于安全知识传播普及和正能量宣传,仅供学习参考,不用于商业用途,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绿野救援队24小时值守公益救援电话:400 600 7385(天灵灵 地灵灵 去山帮我)

在此,我们向支持户外安全公益事业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